隋海燕
在全球高校中,英國的高等教育無論是在質量還是在所培養(yǎng)的學生素質方面均為“翹楚”。之所以如此,其主要原因就在于英國建立了一整套系統(tǒng)完備的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從根本上保證了高校教學質量優(yōu)質高效。為此,筆者圍繞英國高等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形成、發(fā)展來對其進行系統(tǒng)分析,希望為我國高等教育內涵建設提供借鑒。
英國高等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歷程
從上個世紀60年代起,英國的高等教育發(fā)展步伐進一步加快,特別是大眾化趨勢越來越明顯。在這一趨勢下,英國的大學與多科技術學院之間的“雙軌制”模式得以形成并確立下來,也正是在“雙軌制”的影響下,英國高等教育教育在質量方面暴露出許多問題。英國政府意識到了這一問題的嚴重性,于是開始著手建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
1964年,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CNAA)正式成立,這也是英國成立的第一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保證組織。該委員會主要負責對多科技術學院以及其他學院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jiān)控和評估。1988年,英國議會通過了《教育改革法》,這部法律的頒布與實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使英國高校教育教學歷史上根深蒂固的弊端得以有效扭轉。
此后,一些其他機構也相繼成立,如大學撥款委員會(UGC)、大學基金委員會(UFC)、多科技術學院與其他基金委員會(PCFC)等,這些機構在英國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與撥款之間架起了一座“橋梁”。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英國進一步加快了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步伐。1990年10月,學術審核單位(AAU)機構正式成立并開展工作,該機構由大學校長委員會統(tǒng)一領導,有權對全英所有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監(jiān)控和審核;1992年,《繼續(xù)和高等教育法案》正式由英國議會通過并頒布實施,該法案的一個最大意義在于使沿用多年的高等教育“雙軌制”得以廢除,許多科技術學院因之升格為綜合性的大學,全國學位授予委員會也“壽終正寢”,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同時,大學撥款制度也朝著有利于提高大學教育教學質量的目標進行了改革,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正式成立,大學基金委員會、多科技術學院和其他基金委員會均被撤銷,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對全英所有高校的教育教學質量和經費使用事宜進行統(tǒng)一的管理。
1992年2月,大學校長委員會和多科技術學院院長委員會成立了高等教學質量保證委員會(HEQC),以對全英所有高等院校的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統(tǒng)一的審核與認定。這樣在英國也就出現了兩套不同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外部評估體系。
具體而言,在學科層面的教育教學質量監(jiān)控方面主要由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來進行實施,而在院校層面對學術質量和標準所進行的審查和監(jiān)管,則由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委員會(HEQC)具體實施。
由于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和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委員會(HEQC)的共同存在,使得在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往往出現工作重復、職能交叉、負擔過重、資金浪費嚴重等問題,英國政府為此試圖通過自身的力量來建立一個更加符合英國高校長遠發(fā)展的教育教學質量保證機制。
正是在這種力量的驅動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合作規(guī)劃小組在1996年12月正式成立,該規(guī)劃小組取代了原有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委員會(HEQC)和高等教育基金委員會(HEFCE)的智能。一年之后的3月,高校教育教學質量合作規(guī)劃小組被現在的高校教學質量保證署(QAA)所取代,英國的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也得以正式建立起來。
從實踐來看,英國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具體職責主要包括六個方面:一是向在校大學生、家長以及社會上的其他人群提供有關高等教育教學質量方面的各種信息和資訊;二是向與高等院校相關的其他資助性機構提供有關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質量的實時數據和各類信息;三是與高等教育部門進行有效合作,共同制定出符合高等院校長遠發(fā)展的規(guī)劃與促進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的基本框架;四是向政府提供有關高等院校是否具備相應的學位發(fā)放權和辦學資格等問題的意見與建議;五是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系統(tǒng)審查和控制,并對審查和控制結果給予評價;六是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的方式與方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與探討。
對我國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的啟示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教學質量體系建設仍是單純以政府為主導的評估體系為主。行政性是該體系最為明顯的特征,無論是在高校辦學資格審批上,還是在辦學質量的評價評估上,每個環(huán)節(jié)都有政府的“影子”。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高校的所有工作都不得不迎合政府對辦學質量的要求。這種行政性的高校教學質量強制評估如同英國以往的評價體系一樣,在一定歷史時期一定程度上推動力高等教育質量的提升,但是也暴露出很多的問題。
因此,在構建符合我國高校教育教學實際的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應努力實現將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由外部保證為主轉向內部保證為主,進一步強調高校在高等教育教學質量評估體系中所應扮演的重要“角色”,明確高校教師、高等院校、政府等在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中的位置,充分發(fā)揮高等院校自身以及高校教師在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建設中主動性、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政府要對自身的角色進行重新定位。要堅決摒棄傳統(tǒng)的集權模式行為,向宏觀指導模式轉變,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支持和鼓勵一些權威性較強的高校教育教學質量評估機構建立起來,并且要保證這類機構不依附于政府與高校,獨立發(fā)揮作用;要幫助和監(jiān)督高等院校自身建立更加有效的教育教學內部質量保證體系,使高校能夠更好地實現自我發(fā)展、自我管理和自我督促。政府要逐漸退出對高校教育教學質量進行直接評估的“舞臺”,要促進高校自身的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有效發(fā)揮作用。
高等院校要變被動的接受評估為主動的實施評估。高校要努力營造一切服務和服從于提高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良好氛圍,成立服務于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的專門機構,使高校自身的評估作用得到充分的發(fā)揮,促進教育教學內部質量保證體系的建立,并使之與外部質量保證體系形成互動,進而形成內外相互作用的完整的高校教學質量評估體系,為保證和實現我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升創(chuàng)造必要的條件。
堅定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教學活動均圍繞學生的需求和成才目標來進行。我國高等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要努力培養(yǎng)出一大批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fā)展需要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造就各級各類人才。然而,由于各高校的具體情況不同,在現實發(fā)展水平和發(fā)展條件上,均存在程度不同的差距。因此,在創(chuàng)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要從各高校的實際出發(fā),不能單純地追求辦學設施的奢華以及辦學活動的多樣,而是要從學生自身的實際需求出發(fā),立足于培養(yǎng)出符合社會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這一目標,努力促進學生的全面成長。在建立高校教育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要始終瞄準學生需求和成長目標,以此為基點來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
此外,高校要努力建設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在我國構建高校教學質量保證體系的過程中,要進一步補充和完善教師隊伍,特別是要創(chuàng)造各種條件引進高水平的教育教學人才,為提高教學質量奠定基礎。同時,還要努力建設一支國際化的教師隊伍,在教學人員的選聘上要打破條條框框,以國際視野來選人才,將最能促進教學質量提高的人員吸納到高校之中,使其為高校進一步發(fā)展增添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