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翠鳳
教學的有效性,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順利完成教學任務或教得認真不認真,而是通過一定的教育活動,使學生達到預期的最佳效果。如果學生不想學或者學了沒有收獲,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也是無效教學。如果學生學得很辛苦,但沒有得到應有的發(fā)展,也是無效或低效教學。如何提高自己課堂教學的效益,如何將課堂變得有效,這是我們每一位教師應好好思考的問題。以下是我個人在實踐中的一些感悟,愿與大家一起分享。
一、課前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是提高有效教學的前提
首先,要認真確定課堂教學目標。我們在備課前,應當認真學習新課標、鉆研教材、了解學生的現(xiàn)有知識水平,對所教授內容的三維目標、教材編寫特點等要了然于胸,并結合學生的實際制定切實可行的課堂教學目標。所擬定的教學目標要具體、可操作。如果目標過高或過低,都容易使學生失去興趣,從而會大大降低了教學有效性。所以,我們在擬定教學目標時應當處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即“跳一跳能摘到果子”。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元單元“認數(shù)”第一課時這一課時,我結合本班實際,確立以下教學目標:①學生在認識個級數(shù)的基礎上,認識萬級的數(shù),認識計數(shù)單位“萬”、“十萬”、“百萬”、“千萬”。②掌握億內的數(shù)位順序表,了解十進制計數(shù)法;會根據(jù)數(shù)級正確地讀、寫億以內的數(shù)。③進一步培養(yǎng)同學之間相互合作、交流的意識和情感。這一教學目標的確立,在實際的教學實施過程中也明顯體現(xiàn)出了它的可行性、可操作性。
其次,教學設計要關注學生學習過程。眾所周之,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那么備課“備”什么呢?教師備課的重要指導思想不應是備教師怎樣“教”,而是應著眼于學生怎樣“學”,以及在學的過程中可能會碰到哪些問題等。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狀態(tài),精心設計學生學習的過程。要充分預設學生對哪部分內容學習困難大,應該如何實施,對哪部分內容學生容易產生分歧或獨特見解,如何應對等。同時,我們還應該考慮學生之間存在不同的差異,在備課時要關注不同層面的孩子,這樣才能使每一個學生融入于你的課堂教學中,才能真正的愛學、樂學。
最后,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課程改革實施以來,經過不斷的摸索,我們都認識到應該“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變“死教”教材為“活用”教材,使課堂教學生動而有效。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關鍵之一。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首先應當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能根據(jù)學情和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改進和補充,使之更好地為教學、為學生服務。同時教師要勇于創(chuàng)新,大膽對教材進行“再加工”、“再創(chuàng)造”,使教材更加切合學生的實際,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比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元單元“認數(shù)”時,我布置了這樣一個課前作業(yè):請每個學生自己去從網上或雜志、報紙上收集一些自己認為是比較大的數(shù),把它摘錄下來,并試著讀一讀。在課堂上,我認為,學生對整萬數(shù)這樣相對較大數(shù)的認識,也需要借助一定的具體情景,只有在具體的情景中,學生對數(shù)的大小的把握才是鮮活的,有生命的,為此我擯棄了教材中離學生生活較遠的茶葉、甘蔗、油菜籽等數(shù)據(jù),而是選擇了比較貼近學生生活的一些事物,如汽車、商品房、游艇的價格。為了幫助學生感知相關數(shù)的大小,我還借助有關圖片,幫助學生形象感知。通過課堂的教學,我也的確感到學生對于所要學習的知識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注重教學中的雙邊活動,是提高有效教學的保證
課堂教學行為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雙邊互動的過程。
一方面,教師應著力打造平等、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我們應該放下傳統(tǒng)觀念中“師道尊嚴”的架子,要真正地“俯下身子”與學生交流。只有在和諧、平等、其樂融融的師生關系中,才可能會使師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教與學的過程中。才能真正達到教者神采飛揚,學者興致高漲。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教師樹立以發(fā)展學生為本的觀點,堅持教學為學生服務的思想。教師更要明確自己的角色定位,即自己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合作者、參與者。此外,教師還要時刻銘記學生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知識的容器,他們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主動、積極地建構知識。
另一方面,教師要創(chuàng)設學習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因為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的學習如一潭死水,缺乏興趣的學習則是枯燥無味的。教學中教師要盡可能地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從生活或具體情境中引入數(shù)學新知,讓學生在有效的情境中產生學習和探索的興趣。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的學情,結合教學內容,努力創(chuàng)設各種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中去。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使學生產生學習新知的動機,積極投入到探索新知的活動中。
三、重視課后的教學反思,是提高有效教學不容忽視的重點
反思教師的“教”。它包括總結本課“亮點”、積累成功經驗。一節(jié)課下來,教師回味課中的成功之處,并且對成功的原因進行分析,總結經驗,這樣會使自身的教法越來越活、越來越新、越來越有效,教師的教學水平也能大大的提高。另外,還要查找不足的病因,探索對應策略。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并不是每一節(jié)課都一帆風順,盡如人意的,教師面對自己失敗的課(即課堂教學效益低下的課),更應該及時查找失敗原因,找準不足之處,并進行分析,找到應對的策略,記錄下這些策略,對以后的教學會有更大幫助,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學中能少走彎路。比如,我在教學蘇教版國標本小學數(shù)學四年級上冊第十元單元“認數(shù)”時,當時我設計了一個環(huán)節(jié),是從情境中引出一副游輪的圖片,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老師所提供的信息‘一艘游艇的價格大概是一套房子售價的10倍,猜猜看可能是多少?來猜一猜這艘游輪的價格。結果在教學時,沒想到的意外出現(xiàn)了,由于鼠標反應不靈敏,結果那個圖片連同價格一起被點擊了出來,結果在這里我沒能及時做出妥善的調整,而是,繼續(xù)將學生引回了原先老師設計的思路上,顯得非常的牽強,所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處理得不是很妥當。課后,我也及時與同備課組的老師進行了探討,及時總結自己的得失。并交流這一環(huán)節(jié)可以如何處理得更好——本來是設計讓學生通過老師的提示來猜價格,既然實際操作中價格已經提前出現(xiàn),這時就應順勢改變問題,變原先的問題為新問題‘游艇的價格大約是樓房的幾倍呢?通過這樣的反思與總結,相信,以后再碰到類似的問題時,我一定能處理得更好,也更為靈活、巧妙。
“有效教學”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行動。它需要我們反思“什么樣的教學才是有效的?”“我的教學有效嗎?”“有沒有更有效的教學?”讓我們從每一節(jié)課做起,提高課堂教學效益,更好地為學生的數(shù)學學習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