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錦輝
張元濟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一直以來,筆者對他的教育思想甚為推崇。近日讀他的《我國現在和將來教育的職責》一文,深思許久,感想良多。
張元濟的這篇文章發(fā)表于1937年9月12日的《大公報》。該文在思考先前教育框架的基礎上,認為如果教育“只注重新知識,將人格的扶植,德性的涵養(yǎng),都放在腦后”,是無論如何不可的。他說,“德育為萬事根本”,如果“念念在育才,則所操者狹而所及者淺”?!爸\教育”者如果只重視書本知識的傳授,而忽視道德情操的培養(yǎng),這樣的國民教育必敗無疑,所以必須改革。改革,首先在師資,為人師者“非有堅苦卓絕的精神,高尚廉潔的節(jié)操,斷斷負不起這個重任”。
張元濟不僅提出一整套德育思想,而且將這些德育思想深深地融入到教學實踐中。他格外重視對兒童人格良知和道德情操的教育,親自編撰了10冊《最新初等小學修身教科書》,目的就在于“采取古人嘉言懿行之切近者,以為兒童模范;間借寓言,以啟發(fā)其興趣,而為懲勸之助,或亦言德育者所不棄歟”。
普及教育是張元濟的一貫主張,也是他一生的奮斗目標。他很早就明確提出“無良無賤,無智無愚,無長無少,無城無鄉(xiāng),無不在教育之列”的主張。他認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促進人類生命個體健康成長,實現生命個體由自然人向社會人的高度轉化;教育權是實現公民其他權益的重要保障。讓每一個人都能平等享有教育權,同教育要擔負起德育的責任一樣,也是教育的職責之所在。所以,他在這篇文章里,呼吁教育當局,要使“民智大開”,“必重普通而不可言專門,則必先初級而不可亟高等”?!耙砰_眼光,看到后來,將一般的教育在這時候立定根基,根基是什么呢?就是我們的教育不要貴族化,要貧(平字還不夠)民化。不要都市化,要鄉(xiāng)村化。不要外洋化,要內地化”。他希望教育首先應面向包括“貧民”在內的平民百姓,使廣大民眾素質得以提升。而他提倡教育要“鄉(xiāng)村化”和“內地化”,則是針對當時教育不適合中國實際情形而言的,核心在于重視中國國情,重視中國教育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重視教育資源的均衡。他一針見血地指出,實施新教育40年來,教育在中國有了很大發(fā)展,但大多集中于沿海城市,且往往照搬西洋模式,出現了“校舍必洋式”、“科目必求完備”、“生徒必留食宿”、“畢業(yè)必限四年”等現象,這與當時教員缺少、生活艱苦的鄉(xiāng)村和內地極不適宜。
張元濟這些教育思想,雖是抗戰(zhàn)時期對教育的擔憂和思考,但卻非常富有遠見,他所預期的“將來的教育”,時隔大半個世紀,如今正蓬勃于神州大地。筆者以為,當前,我們強調發(fā)揮教育的德育功能,引導、熏陶受教育者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就是在踐行“德育為萬事根本”的教育理念。而我們積極探索城鄉(xiāng)教育一體化發(fā)展的有效途徑,完善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體制機制,推進民族地區(qū)、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義務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謀求的恰是教育的均衡、公平發(fā)展,以確保每一位公民教育權的真正實現。這樣的教育實踐,還將繼續(xù)下去。在此過程中,經常回顧張元濟所說的教育的職責,重溫他教育要扶植人格的主張,想想他教育必須實現平民化、鄉(xiāng)村化、內地化的思想,無疑會有助于我們將這樣的教育進行到底。
責任編輯:戚本遜
前線2013年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