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毛
瘋狂的嗜利者,總想把一切物品賣給一切人。譬如,一個前衛(wèi)的濱海高爾夫球俱樂部,不僅以會籍名義鎖定會員的“打洞”熱情,而且也早就預(yù)謀,贈給會員中的死忠分子以黏性超強的一份大禮:在他們生前,選擇一個最有好感的果嶺,或許是贏下了最大的一筆賭注,或者得了一個一桿進洞獎,總之,當(dāng)他死后,果嶺插旗的地方就離他墓中的枕頭10厘米遠,如果他愿意,小白球墜入洞杯后的聲音,可自動播放他的蔡琴、蔡依林或者他的帕瓦羅蒂。
“這樣的墓地,你值得擁有。”廣告語配音不需要斬釘截鐵,恰恰相反,所有的銷售工作,概由有本科學(xué)歷的球童負責(zé)。(培訓(xùn)導(dǎo)師)規(guī)定她們只準(zhǔn)使用若無其事的描述,就像球星麥迪那雙銷魂的外八字眼,越不看你,越能攪拌你心房里的那一池“春血”。
俱樂部新聞發(fā)言人說:死者如果高興,把他喜歡的小伙子從沙坑如臨大敵挖起的球,吹一口氣,讓它咚的一聲直接入洞。而他不太感冒的球手,譬如嘲笑果嶺又干又硬的人,他完全可以將那顆小白球盡情捉弄,氣急敗壞的球手也許會被最和平的推桿弄傷自己的腳踝。
這番詩意描述頗有效果,不僅讓會員們爭搶限量版果嶺墓地,而且滯銷多年的球場別墅,也輕而易舉就賣出去了(傻瓜都明白這種因果關(guān)系)。精裝修的別墅無需大的改變:把保姆房叫做球童房就好了。白天上場給小費,晚上在別墅切磋19洞技藝,而俱樂部省了房租費,真叫一個皆大歡喜!
更重要的是,這種給生前死后兩種狀態(tài)下的“人”都能賣出夢想的人,堪為“拜蘋果教”前教主史蒂夫·喬布斯之專有。喬幫主生前一語點醒夢中人,讓賣糖水的史考利跳槽改賣夢想,但是,畢竟那只是賣給活人。隨著越來越多的人愿意把iPhone、iPad燒給死去的親友,給死者賣夢想的工作,顯然更具挑戰(zhàn)性,也更能證明靈魂不滅的真理,否則,如馬克·吐溫所說,如果靈魂都要抽離肉體,我會覺得身上的衣服實在過于寬大了!
以上所述,純屬本人臆想。不排除有人,尤其是一些半瓶醋式的食腦族,看了這篇首發(fā)在《讀者欣賞》專欄的文章后,跑去高爾夫球場兜售這個生死都要賣夢想的夢想。去吧,最好說成是你高祖之曾祖的祖?zhèn)髅胤健?/p>
真實版的銷售工作,到底有多大樂趣?工作遇挫時的焦慮,做盡“孤舟蓑笠翁”功夫,到頭來仍瀕臨“千山鳥飛絕”的處境,難不成真去臥軌撞墻?每次述職,業(yè)務(wù)員討論最多的話題總是“如何搞定客戶”,盡管他們知道沒有秘訣,然而仍希望有利器。“飯也請了,節(jié)假日禮也送了,卡拉OK也唱了,洗腳都洗出繭了,就是不說什么時候可以下單,咋辦?”“你這算什么!我?guī)涂蛻粲喯愀鄣木频辏铀退暮⒆油鶃碛變簣@,還在她醉酒后充當(dāng)代駕,只差沒獻身了,但是為了兩把她看上并暗示我,我沒給她及時買的丹麥設(shè)計師設(shè)計的椅子,她硬是把百萬預(yù)算減一半!長歌當(dāng)哭啊……”
嗨,營銷圣殿若有真神,也該現(xiàn)身了!《定位》—“圣經(jīng)”,《營銷管理》—“圣經(jīng)”,還有各種增訂版。問題是,這個時間和專注力成了世間最大奢侈品的時代,人們希望“圣經(jīng)”最好濃縮成一句話,百度或谷歌一下就可搞定一切。更何況這些營銷圣經(jīng),由來只學(xué)到了《圣經(jīng)》關(guān)于“奉獻”的一切,“若有人打了你的左臉,把右臉也湊上去”。他們忘了,《圣經(jīng)》里還有耶穌詛咒無花果的一幕:不結(jié)果的事,花開也多余!
既然如此,營銷工作,再被視為要與客戶談戀愛就太矯情了!戀愛容易神圣化,以為姑娘就是圣母,壓根不能想象她吃大蒜也口臭,屙完便也要親自用手(拿紙)擦屁股。
再說了,就算談戀愛,也不要做乖乖仔,要學(xué)流氓搞?;?,五分愛她,五分讓她怕。吃糖怎么不膩?間或來記巴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