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
前兩天看電視,我無意間看到一部古裝劇,男主角沖女主角大吼一聲:“你不要這么歇斯底里好不好!”我一下子笑噴了?!靶沟桌铩边@個詞,別看它四字一詞,讀起來朗朗上口,好似一個成語,其實是英文“hysteria”的音譯。一位中國古代大俠居然說出了弗洛伊德的術語,這可有點穿越的嫌疑。
不過我很能理解編劇?!靶沟桌铩边@個詞已經徹底融入現代漢語,我們在用它的時候,根本不會意識到這是個音譯詞,寫劇本時筆下一滑就寫出來了,實屬無心之過,因為確實不會多想。電視劇里類似的情況有很多,《封神榜》里,姜太公落魄之時仰天長嘆:“古人云,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從現代人的角度來看,這話說得一點也不錯,“天將降大任于斯人”的前頭必然要加“古人云”,已經形成了定式。但姜太公說出這話來,就特別好笑了——姜子牙是西周初年人,孟子活躍于戰(zhàn)國時代,對孟子來說,姜子牙才是不折不扣的古人呢。
新《三國演義》里,劉備一張嘴,就說出顧炎武的名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自然也是忘了把現代漢語習慣拋開的結果。我曾舉過一個極端的例子,荀彧對曹操道:“袁紹久有大志,稱帝之心路人皆知。主公切不可單刀赴會,以免大意失荊州。我舉薦一位奇才,此人姓郭名嘉,智謀過人,江湖人稱小諸葛。雖是初出茅廬,但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他已非吳下阿蒙……哈哈,說曹操,曹操就到!郭嘉你來了?”這是個虛構的例子,但從中可以看出,古代題材的影視劇小說創(chuàng)作,如果不仔細考慮成語典故形成的年代,會呈現出怎樣的喜劇效果。
當然,這話說得簡單,實現起來卻相當艱難。中文最有魅力的地方,是它積淀了許多成語、習語,每一個背后都隱藏著各種典故和內涵。看到不切實際的計劃,只消“緣木求魚”四個字就足以點出本質;看到別人居心叵測,輕輕說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就夠了,不必再多說什么,用起來既精煉又準確,還文雅。
但在從事歷史題材的創(chuàng)作時,這種語言的豐富性就很令人頭大。我們所習慣的許多表達方式,都是古代不同時期演化而來。如果題材稍微選得早一些,很多成語和詞語尚未出現,就容易犯穿越的錯誤?!安辉嚼壮匾徊健笔菛|晉才產生的典故,寫三國的作品就不能用;“明日黃花”是蘇軾的句子,唐朝的武則天根本說不出來。
最近有一個朋友做了一款游戲,時代背景是商周交替之際。我當時就跟他說,你選這個背景可真是太有勇氣了,那個時代太古老,幾乎所有現在通用的成語、典故和名人名言都徹底作廢,不能用,一用必穿越。你若打算戲說還罷了,若要嚴謹考據,臺詞幾乎沒法寫。他不信,我扳著指頭給他算,近的不說,只說遠的,“少壯不努力”來自樂府,“沐猴而冠”是罵項羽時第一次出現,“舉一反三”、“后生可畏”是孔子發(fā)明,“相濡以沫”是莊子言論?!蹲髠鳌防镉小坝惺褵o恐”,《詩經》里有“他山之石”,再往前翻,《尚書》里有“無稽之談”,《周易》里有“匪夷所思”“自強不息”,這些差不多是最古老的成語了,但對于商周交替的時代來說,還是沒法講——商紂王那會兒,《周易》還沒成書呢。
當然,這有點苛求了。別說現代人,就連很多古代大文學家也犯這毛病。羅貫中寫《三國演義》,動輒大筆一揮:一聲炮響(三國時還沒火藥);吳承恩寫《西游記》時,里面出現了許多明代官職;許仲琳的《封神演義》里,殷商時代的商紂王居然在女媧廟里題了一首七言律詩,算得上是個超級大迷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