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知道梅縣松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歷史,卻不知這個小鎮(zhèn)竟擁有經典景點多達近20處,更不知這些景點作為歷史的載體如何述說千年的傳奇。日前,記者一行前往松口古鎮(zhèn),感受它那千年古韻的獨特魅力,傾聽那千年的傳奇故事。
“來到松口,不可不游松口段的梅江和鎮(zhèn)上古街道?!彼煽阪?zhèn)為更好地服務游客,專門聘用了三位講解員,與我們同行的講解員謝文納這樣介紹道。據謝文納介紹,松口港曾是廣東內河第二大港,舊時江西、福建及蕉嶺、平遠一帶的人出洋謀生都從松口坐船經汕頭出國,松口碼頭最多時每天有300多條來往船只停泊、有6000多位旅客從這里進出。這里成了歷史上客家人漂洋過海生離死別的第一站,既是客家人衍播四海的出發(fā)地,更是客家人名副其實的心靈回歸區(qū)。
記者一行來到火船碼頭,松口碼頭下梅江水依然靜靜地流淌著,碼頭上光滑的石階、歷經風雨的船墩在講述著滄桑,仿佛可見當年多少阿哥和阿妹揮淚告別、眷戀不舍的情景。但登上船舶,兩岸迷人的風光可以緩和那種離別情緒吧。我們登上一艘嶄新的游船,兩岸風光一覽無遺——左岸一排排茂密的竹林郁郁蔥蔥,隨風搖曳;右邊一字排開的是灰褐色的臨江老屋,像一條游龍似的直向梅東橋飛去,長達數里。眼前儼然就是一幅古城、水城的畫卷。
船舶靠岸,漫步松口古街道,昔日的繁華依稀可見。古街上“騎樓式”歐陸南洋風格店鋪大部分仍完好地保留著。這條街道過去叫“繁榮路”,這里曾經商賈如云,匯集了眾多機構及各種商鋪,有“不夜城”、“小香港”之稱。正對碼頭那四層高的歐式洋樓是昔日古街最漂亮的“松江旅社”,也是1950年前梅州地區(qū)最大的一間旅店。樓面上依然可以清晰地看見它的英文名稱——HOTELTSUNGKTHN;在大街北側,還保留著小街小巷、石板地,如世德新街,基本上是原來的明清街道。
除了古街,古建筑也是松口古鎮(zhèn)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少古民居背后都有著一個傳奇的歷史故事。有400多年歷史的明代客家圍龍屋世德堂便是一大典范,最獨特之處是“三堂不見瓦”的殿堂式建筑。相傳是明末皇帝崇禎兒子的侍讀李二何,為明太子朱慈烺返回故鄉(xiāng)避難時建筑的 “明朝最后一座行宮”。世德堂是三圍城的半圍龍屋,屋內有72個天井、24個門樓、108個廳、200余間房子;外圍二層設有崗樓,里面分為各個獨立住宅區(qū),有門相通;它的墻體用三合土摻雜糯米汁夯筑而成,墻高且厚,堅硬得連鐵釘也難以釘進。
由李二何當年倡議募捐的九層八角巨塔元魁塔也是松口古鎮(zhèn)一大看點。塔高約50多米,以懸崖作基座,以潭水作基腳,令人驚嘆的是,在300多年前,不知那塔頂千斤重的鐵葫蘆是如何抬上去的。元魁塔是粵東名勝古跡之一,廣東省郵局于1982年以十大名塔作郵資票花,元魁塔為其中之一。據說,李二何19歲就考中秀才,24歲在鄉(xiāng)試中一舉奪得解元,但在此后的19年間,他六考六敗。李二何認為之所以自己高中“解元”后屢試不第,是因為松口鎮(zhèn)梅溪出口處“山川文峰欠佳”。為彌補風水不足,他倡議募捐建造此塔。果真,此塔成,李二何平步青云,后來官至翰林編修,充東宮侍講,教崇禎皇帝的太子讀書。在所有“下南洋”的客家人心目中,元魁塔就是一根永恒的標桿,它既有風水上的意蘊,更有文化上的內涵,是客家人崇文重教的文化見證。
告別元魁塔,我們又領略了保存完好的半圍龍屋世德堂、富麗堂皇的承德樓、玲瓏別致的崇慶第、孫中山曾下榻的愛春樓……每一座古民居都有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文化韻味,有機構成了松口古鎮(zhèn)的獨有靈韻。只是千年的松口古鎮(zhèn)又豈是一朝一夕能讀懂的?但不管你懂與不懂,它就在那里,不驕亦不敗,靜靜地訴說著她的千年傳奇。
(供稿 李少鳳 翁尚華 饒延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