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棗樹四五米高,李志民的不到兩米;別人采摘用竿子打,李志民的棗樹搖晃幾下就可以;別人的棗大小如鵪鶉蛋,李志民的棗大小如雞蛋……傳奇還有:種李志民的棗樹,畝產一萬五千元,李志民最貴賣出10萬元一顆棗。他是阿克蘇地區(qū)紅棗的代名詞,大家都叫他“李紅棗”。
李志民,是山西運城人,畢業(yè)后就進入市教育局工作。2000年,已經是運城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長的他去新疆出差,就是這次出差時的發(fā)現(xiàn),讓當時已經44歲的李志民決定辭去公職,遠赴新疆。
在新疆出差時,李志民和一個農業(yè)專家結伴散步,路過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第四十八團時,無意間發(fā)現(xiàn)前面種著一棵棗樹。李志民過去嘗了嘗,口感很好。專家說如果把山西俊棗引來以后,表現(xiàn)更好。
駿棗是山西紅棗中的優(yōu)良品種,個頭大、肉厚,適應性強。李志民的老家山西運城就是紅棗之鄉(xiāng),從小打棗、吃棗的他,和棗有著特殊的感情,他想把山西駿棗引入新疆。44歲,接下來的人生無非就是提干、退休、養(yǎng)老,這不是李志民想要的。在單位多少年,李志民總感覺到有些勁兒使不上。
離開了工作近30年的單位,李志民籌了10萬元,只身一人踏上了去新疆的火車。到了喀什,李志民說服了有紅棗種植經驗的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農三師第四十八團,試種他從山西販運過來的駿棗棗苗,正如專家所說,山西駿棗在新疆生長的個頭更大,也更甜,逐漸代替了老的品種。4年的時間,李志民從山西販運了上億株的棗苗到兵團銷售,發(fā)了大財。
當時,阿克蘇地區(qū)的農民都是以種植棉花為生,紅棗種植零散不成規(guī)模,時任新疆阿克蘇地區(qū)地委書記的朱昌杰看準了紅棗的前景,可是如果沒有紅棗加工廠,農民就不可能大面積種植紅棗。
朱昌杰試著找了幾家全國有名的龍頭企業(yè),請他們到阿克蘇來建紅棗加工廠,都遭到了委婉的拒絕。如果沒有加工廠,就無法打消農戶種植顧慮;對企業(yè)來說,當?shù)貨]有紅棗種植,就沒有原料,根本就不具備建加工廠的條件。一時間,陷入了僵局。
李志民得到消息后,主動找到了朱昌杰,答應建成一座年加工能力5000萬斤的紅棗加工廠。與一些龍頭企業(yè)相比,當時的李志民實力并不雄厚,卻膽敢冒險在沒有紅棗的地方,建紅棗加工廠,這種行為幾乎沒人理解。
沒有原料,是加工企業(yè)的死穴,這是常識。當時已是9月份,為了贏得大家的信任,李志民拍著胸脯,保證要在三個月之內建成投產。事情并沒有預想那樣順當,農民種棉花種慣了,聽說紅棗的豐產期需要三到五年,不愿意種。
農民不愿輕易嘗試,無法迅速的大面積推廣,原料問題就會始終制約著李志民,最后把加工廠徹底拖入困局,這樣李志民多年的打拼就會全部白費,所有的投入也將毀于一旦,50歲的他想要翻身也不太可能了。
想要大規(guī)模迅速的推廣紅棗種植,就必須尋找到比棉花效益更好的模式。李志民一邊到喀什等地收購紅棗救急,一邊在全國尋找畝產效益高的示范園。
楊自民是山西省運城市紅棗發(fā)展中心的主任,李志民聽說他在5畝試驗田實驗了種植紅棗的新模式,趕緊去參觀,到那一看就被嚇了一跳——原來三米多的樹改為不超過兩米,一畝地20多株變?yōu)?44株。試驗田里的棗樹個頭小,但是種植的密度大了,當年就可以豐產,產量比原先增加了三倍。
2006年,李志民在示范園引入了楊自民的這種“矮化、密植、豐產”的紅棗種植,因為新疆的日照時間長,李志民還實驗將原來每畝地的種植密度又增加了三倍,達到了每畝1200株,而且不同于以往的三年進入豐產期,一年就可以掛果銷售。2007年,示范園掛果了,每畝產量達到了2600多公斤,還突破了世界吉尼斯紀錄。
按照這個產量計算,種植棗樹的收入比種植棉花翻了一番,而且李志民又答應回收,解決了農民的后顧之憂,阿克蘇的紅棗種植面積迅速擴大到了上百萬畝。
不僅如此,2008年,李志民在庫車縣建起了用風化煤加工有機肥料的廠子,并把有機肥推廣給種植紅棗的農戶。用有機肥種植紅棗,這進一步提高棗的品質。
新疆紅棗的高品質,讓它一上市,就很受認可。李志民更是想盡辦法擴展新疆紅棗在高端渠道的影響力,“我們搞了一個拍賣會,就這一顆棗當時拍賣了10萬。這個棗和碗,就是早晚成大氣,這叫大器天棗。其實做棗很簡單,要說不簡單,就要賦予它文化的概念,只有通過文化的傳播,才能夠使品牌和產品在消費者心目中間能夠扎下根。”李志民還涉及紅棗的深加工,例如棗膠囊、棗濃漿、棗飲料等。他建棗加工廠、有機肥加工廠,涉及紅棗、有機肥、農場三個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