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空中交通管制與服務人員的專業(yè)技術、心理素質、職業(yè)道德有著重要的關系。本文分析了空中交通管制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因素,并通過一些航空案例分析,強調了在飛機飛行過程中,人在交通管制的重要性。
【關鍵詞】空中交通管制人為因素航空飛行
一、前言
在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中,人為因素至關重要,人在空中交通安全管理中位于中心地位,需要調節(jié)各種關系,如何消除空中交通管制中人為因素的影響,是空中交通管制的核心問題。
二、空中交通管制的因素分析
對進行航空飛行的航天器提供安全保障是空管系統(tǒng)的主要任務,影響其準確性有客觀、主觀兩方面的原因。
1、客觀原因。客觀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技能培訓環(huán)境。技能培訓環(huán)境又稱培養(yǎng)環(huán)境,是指對相關工作人員的培訓課程,包括培養(yǎng)內容、培養(yǎng)時間、培養(yǎng)力度以及培養(yǎng)效果等,這些培養(yǎng)因素,都可以在客觀上影響管制員的管制能力。那些培訓內容豐富、培訓內容較長、培養(yǎng)力度強、培訓效果好的課程,都可以大幅度提高管制員的能力。②工作環(huán)境。工作環(huán)境是指在天氣、地形這種不受外力控制的客觀條件下,對管制工作和管制能力造成的影響。
2、主觀原因。主觀原因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工作人員的技術因素。衡量管制員的管制能力有如下幾個指標:1)飛行調配能力;2)飛行動態(tài)記憶能力;3)決策速度;4)VHF通訊技巧。管制人員的管制能力與其自身的飛行知識、飛行經驗、個人智力、特殊情況處理能力以及個人性格的息息相關。②工作人員的非技術因素。由于工作人員的主觀意識疏忽而導致事故的發(fā)生,成為非技術因素。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供,航空地空配套設施越來越完備,雷達管制在一些地區(qū)也取得了一定的發(fā)展,但是,硬件配套設施的提高,并沒有有效降低差錯率,經調查表明,這些問題都是由工作人員的非技術因素導致的。因此,在空管系統(tǒng)的安全管理中,應該加大規(guī)章制定的建設和人員水平的提高。③工作人員的生理及心理因素。管制員的身心健康在工作過程中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如果管制員睡眠不足,情緒緊張,帶病工作等,都可能會導致事故的發(fā)生。即使管制員是以正常狀態(tài)投入工作的,但是往往隨著工作時間的增長,疲勞程度不斷增加,導致注意力不集中、決策能力和監(jiān)控能力下降,最終都可能會導致工作的失誤。
三、案例分析
案例11989.2圣瑪利亞機場美國獨立航空公司B707飛機
當時,由于管制人員誤讀了高度表撥正值,導致飛機與實際的高度表撥正值存在差距,而機組人員又沒有完整復誦發(fā)出的管制指令值,導致飛機撞地起火,造成所有人員傷亡這一慘劇。機組接受錯誤的高度表撥正值是這起事故最主要的原因,而空管人員沒有要求機組負責人復誦管制指令,失去了糾正錯誤的機會。
案例21990.2吉隆坡機場英國飛虎航空公司B747飛機
當時,由于管制員對于管制用語使用不規(guī)范,發(fā)出的指令“descend two four zero zero feet(管制員的意思是讓飛機下降到2400英尺)”,而機組缺理解成為下降到400英尺,致使飛機進場降落時高度低于最低下降高度,造成飛機場外接地而機毀人亡。在這里,規(guī)范的指令應該為descend to two thousand four handred feet,現在管制指揮中通常會加上discend and maintain two four zero zero feet用于區(qū)分。由于沒有使用標準管制用語釀成了重大事故。
案例32006.5綿陽南郊機場春秋航空公司A319飛機
當時,這架飛機已經進行綿陽區(qū)域,而同時另外有一架經南郊機場飛往廣州的飛機,而由于綿陽空域不大,若是兩架飛機同時飛過,則可能會發(fā)生安全事故。其實,當時飛往廣州的飛機已經向區(qū)域中調管人員發(fā)出了通報,但是由于工作人員的疏忽大意,沒有及時向A319飛機做出指令,幸好區(qū)調及時發(fā)現了問題,指揮A319飛離綿陽的領空區(qū)域,讓飛往廣州的飛機安全離開后,再次讓A319飛機重新進入綿陽區(qū)域,避免了一次飛行事故。
四、結語
以上這些案例,都是由于人為因素的影響,或是由于管制人員的疏忽大意、忽視由于其太過自信、或是由于其疏忽大意而造成的。這就要求相關部門應加大對于空中交通管制人員的調整和培訓,增加管制人員的數量,合理分配勞動人員,增加班組力量,緩解由于管制人員由于工作的疲憊性而出現工作事故。
參考文獻
[1]顧楠鑫.空管中人與人關系淺析及其對策[J].科技風,2011(14):270.
[2]張晶,李映紅,魏東.減少人為差錯保證飛行安全———基于人因工程學的飛行安全中的人為因素研究[J].科技信息,2010(05):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