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強
1980年生,粵菜名廚,尤擅高級食材料理。早年在京、津打拼,小有建樹。輾轉(zhuǎn)來到上海后,先后在多家頂級餐廳執(zhí)爨,人稱“鮑魚強哥”。現(xiàn)為武康公館行政總廚和重慶滬申薈行政總廚。
李強好學(xué)勤思,善于總結(jié)點滴體會,有成套的“陽光味道”理論,反過來又運用在烹飪實踐之中,系新生代德藝雙馨的“陽光大廚”。
和李強對話,好比接受一位資深教授的教誨。雖說這位大男孩般的“強哥”滿打滿算也不過33周歲。這是因為他的理念里有深邃的哲理,而他仿佛隨心所欲的烹飪都受這哲理和理念的指揮。嚴(yán)格地說,應(yīng)該是有一套理論了,需要有人為他做整理的工作。而我們這個號稱源遠(yuǎn)流長的飲食文化泱泱大國,在這方面是太缺失,太有負(fù)于盛名了。
我坐在“東泰祥”重慶店的餐桌旁,李強就坐在我的對面。我點的百葉包湯喝了大半,而李強點的開洋蔥油拌面也吃了第一筷?!斑?,味道很正。”李強咽下一口面,抽空稱贊了這邊的拳頭產(chǎn)品。我們點的生煎饅頭都已經(jīng)吃完了。時間是2013年10月3日中午12:30,店堂里彌漫著鮮香的氤氳。
為什么要在“十一”長假期間出來碰頭?因為近幾個月李強在重慶幫朋友籌建一個頂級會所“重慶滬申薈”,前幾天還回廣東老家去了一趟,這幾天來上海打理一下他的主業(yè)——武康公館,10月8日又要回重慶去了,我們已經(jīng)有太久沒有碰頭了,我正在準(zhǔn)備聆聽他的宏論。
太陽王子成了月亮騎士?
“我在想這樣一個問題:每當(dāng)月亮處于上行時,農(nóng)作物的元氣也會提升;每當(dāng)月亮處于下行時,農(nóng)作物的精華就會往根部聚集。而且,用這種方法采集的農(nóng)作物的價格與營養(yǎng)價值,比農(nóng)作物的貴族——有機食物還要高許多。所以,合理利用月圓和月缺,分別烹飪?nèi)~莖和根莖類食物,也是一個很好的養(yǎng)生之道。而且,味道會好到連你都不信。”
咦,這簡直是“月亮理論”呀!對比他過去所概括的“陽光食材,陽光調(diào)料,陽光烹飪,陽光心情”這一系列“陽光理論”,這又是一種新的思路,一套新的理論呀!“為什么會有這個理論呢?”我不解地問李強。
“您是主張‘天人合一’、‘不時不食’的,這‘天’當(dāng)然不止是太陽,月亮也是呀!”李強不假思索就回答我。
對呀!我也悟到了。在太陽系里,作為地球的“同行者”,月亮對地球的影響和作用可謂大矣!和太陽相對,古人稱月亮為“太陰”。有人把男人比作太陽,把女人比作月亮。如果說男人屬土,那女人就屬水,柔情似水。月亮對地球的潮汐、地殼變動,甚至女人的生理周期,都有無微不至的“關(guān)愛”。人類離不開太陽,同樣也離不開月亮。乾隆皇帝這位“十全老人”,將性生活的頻率(以月為單位)規(guī)定為“春三,夏一,秋二,冬零”,是多么有道理!而他的“三禁”——早酒、晚茶、黎明色,又是多么高超的養(yǎng)生理論,那可是在200多年前!
李強隨即舉了幾個例子,他說:“當(dāng)然,食物什么時候采收下來都是可以吃的,但是月亮‘上行’,即初一到十五采下的葉菜,菜味都會比較濃一些,譬如廣東的菜干?!?/p>
聽到這里,我恍然大悟:“那一年你送我?guī)装巡烁?,說這是你媽媽在初幾時收下來曬干的,我回來煲龍骨,果然味道非常好,原來如此!”
李強點點頭,稍停又說:“而紅薯、蘿卜這些根莖類植物,十五到月底采收的香味、甜味都很足。最典型的要數(shù)八月十五收芋頭,吃芋頭,這是全國凡有芋頭地方都有的食俗?!?/p>
對于這樣的“月亮騎士”,除了感慨,我還能說什么呢?
跟著大廚逛菜場
我在《食品與生活》雜志上接連兩個月看到《跟著大廚逛菜場》,那是李強在武康公館附近買菜實錄,一次在武康菜場,另一次是在長寧支路的一個小巷里。所采買的食材有:豬蹄、斑節(jié)蝦、秋葵、絲瓜、小紅薯、小土豆、芥菜,以及更土的老豆腐、大頭蝦、梭子蟹、韭菜花?!按笪逗喤搿?,李強采取最簡廚藝,用這些普通食材,烹出美味的冰鎮(zhèn)斑節(jié)蝦、涼拌秋葵、糟鹵豬蹄、美味小紅薯、金銀蛋芥菜湯。還有更溫馨的太雕蒸梭子蟹、鹽水大頭蝦、蝦皮燒冬瓜、家燒豆腐、咸鮮肉炒韭菜花、蔥香芋艿。我曾多次品嘗李強的溫水煮鮮鮑、法國吉拉多生蠔、安格斯牛肉粒配蘆筍、私房海香骨、清蒸石斑魚……想不到他做家常菜也這么棒。我曾問他,為什么現(xiàn)在不少地方菜沒菜味,肉沒肉味?李強告訴我,由于大氣污染,許多地方所下的雨都是酸雨,酸雨能使地表的一些微量元素分解或變化。加之催長劑的過量使用,使農(nóng)作物的生長周期過短,因此大部分食物缺乏微量元素。然而,食物中讓人感到有滋有味的,恰恰是那些微量元素所提供的。
如此說來,如果我們不想給后人留下“傳說中的美食”的遺憾的話,我們從現(xiàn)在開始就要注意環(huán)境保護(hù)。
不知不覺,我們的談話已經(jīng)進(jìn)行了一個多小時,桌上的食物所剩無幾。我忽然想起,還要向李強“討”些“好物事”(滬語,意為“好東西”),我伸出手掌:“唔……”李強笑著從包里拿出一個塑料袋,仔細(xì)一看,里面是蝦皮。李強說:“雖然不值錢,卻是好東西吶!”我想起“大廚秘笈”中的“蝦皮燒冬瓜”,說:“不過,我想用來蒸臭豆腐。除了撒些蔥花,什么都不用加,肯定鮮得不得了?!崩顝婈P(guān)照:“拿回去太陽下曬幾天,就可以在常溫下保存了?!?/p>
當(dāng)晚,我把蝦皮在清水中沖一沖,與臭豆腐同蒸,那個鮮是沒話說了。當(dāng)然還可燒蘿卜,也可和榨菜燒個蛋花湯……
只要每個人“從我做起”保護(hù)環(huán)境,而不是去增加污染,我們的生活一定會有滋有味——我和李強對此都深信不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