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小語
在我們身邊,有多少兒子是伴著父親的咆哮和皮帶長大?又有多少父親,明明想兒子想得不行,拿起電話卻找不到話說?有多少父子像貓和老鼠一樣,一生都在彼此追逐和躲避?中國式父親,嚴厲、權威、專制,不懂溝通卻又對兒子寄予很高的期望;中國式兒子,他們崇拜父親,卻又時刻反抗父親的權威,想要掙脫束縛,活出一個不同的人生。中國式父子,他們一面渴望對方的愛和認同,一面又克制自己的情感拒絕溝通。一代又一代的父子關系都如此擰巴,直到父親離世,兒子抱憾終生。父親和兒子究竟在糾結什么?難道這種僵局,真的不能打破?
趙普:我眼中的中國式父子
趙普小檔案:
中央電視臺新聞節(jié)目主持人,
曾主持《朝聞天下》《晚間新聞》。
在中國,很多家庭都是以父親為中心的,父親的力量、權威和能力,往往在一個家庭中產生支柱作用,這就導致兒子在幼小的階段,無法在父親面前正常表達自己的意見和情緒。因為一旦“反叛”成功,父親的權威就坍塌了,家庭的權威也就不復存在。在一個家庭里,父親的權威是必要的,但同時,這種“必要”又給父子關系帶來許多不和諧。
我和父親之間也有這樣的不和諧,確切地說,是在我成年、有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在我對未來有著各種愿景的時候,我和父親之間的不和諧就產生了。
都說“嚴父慈母”,但我們家是“慈父嚴母”,父親在我成長的過程中從沒動手打過我,倒是母親常常打我;父親是一個心中有悲憫的人,對世界抱有極大的同情。但“慈父”也難逃對我人生的設計,這也許就是中國傳統父親的權威角色,他有充當兒子人生設計師的功能。
父親希望我做一個汽修工,學門手藝,成為一個有一技之長的人,這個愿望應該來自于父親自己的人生經驗。在遂父愿學了一個月的汽修工之后,我還是選擇當兵,想找一個更好的平臺發(fā)展。這個時候,我和父親的矛盾、不和諧自然就產生了。包括后來,我要做主持人,也曾遭到父親的干涉。
我是個有主見的人,不喜歡別人過多干涉,即便是父親。當父親以他慣有的經驗,來表達他的意志時,自然遭到我的反抗。我們倆的矛盾曾到了拍桌子、吵架的地步,甚至好幾天不說話。后來,我還是去做了主持人,父親在廣播里聽到我的聲音時,其實內心還是很高興的。大概,這就是父子。
中國傳統倫理中的父父子子、君君臣臣都是從屬關系,或者稱之為不平等關系,這種定位下的父子通常很難正常交流。但也并非沒有感人的父親形象,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寫的父親。但它為什么會感人?因為它展示了一個無力的、病弱的,和那種典型權威形象不一樣的父親。父親生病了,“舉箸提筆,諸多不便,大約大去之期不遠矣”;父親因為身體胖,給兒子買橘子翻過站臺時,是顫顫巍巍的……《背影》中的父親是一個孱弱的形象,這形象讓人同情,同時也合乎大家的一種心理需要:父親有時也是虛弱的;父親虛弱的時候,通常意味著兒子正在強大。
中國式父子關系的核心是,要么,兒子為了維護父親的尊威而小心伺候著;要么,父親放下身段去成就兒子逐漸的強壯。簡單說,使父子關系和諧的法寶就是—示弱。這示弱中包括自然的衰老和疾病,而當兩者處于均勢時就難免齟齬。不信您去觀察看看,很少見到青年兒子與壯年父親之間特別和諧的。
我和父親的關系就是在他生病之后,產生了大逆轉。
父親病了,我自然就“強大”了,我要照顧他,去跟醫(yī)生談病情。3個孩子中,只有我和父親同在一個單位,這也就決定了,我成為照顧父親時間最長的孩子。那幾年,我覺得自己和父親進行了角色互換,自己更像父親,而父親則更像兒子,因為我開始為父親做主了,要考慮他的治療方案、要鼓勵他積極面對疾病,還要跟醫(yī)生“合謀”,對他進行善意的欺騙。而父親則像孩子,他會反抗,也會“叛逆”,比如,他有時候會對某些治療產生抗拒,也會對我所做的決定產生異議……
因為角色的互換,也因為長時間、近距離地接觸父親、觀察父親,我有了更多機會來解讀“父親”這個角色,也在有些地方理解了父親:比如,他曾經為我設計人生,其實是希望我生活得恰如其分。那個年代的人,有很多實惠的想法,父親是有止境的,他不貪。另外,父親對我人生的設計,其實是希望我少走彎路,盡管他忽略了“彎路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必要的;如果走的只是一條直路的話,那以后沒準會摔大跟頭的”,但無論怎樣,他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這父子和諧的時光并沒有持續(xù)多久,幾年的時間,父親就因為癌癥離開了我。
之后的許多年,再想到父子關系的時候,有時我會想:其實,不管是父親或者兒子,不管是在哪個階段,脆弱的流露有時候是需要的。但通常父親為了維持權威形象,不愿意在孩子面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而是維持著自己堅強、偉大的形象,可這形象一旦在某一天轟然倒塌,給孩子帶來的沖擊將是巨大的。
就像有一次父親受騙。那是20多年前,空調還不普及的時候,一個騙子賣給了父親一個冷風機,卻說那是空調。父親受騙之后,沮喪了很久。我怎么都想不明白:一直那么精干的父親,居然也會被騙?受騙后的父親居然也有這樣脆弱的時候!我的情緒也受到了很大影響,那是一種既對父親同情,又無法接受權威坍塌的復雜情緒。
當然,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當年邁的父親不能再像壯年時為家庭操持,此時,兒子又該如何看待這樣的脆弱呢?當然,除了會同情歲月帶給父親的變化,我們更多的是責任和愛。
我們總是在父親走后,才會更好地反思之前自己所處的角色。我后來越來越感謝父親對我的影響,他身上有很多美好的品質:正直、善良、待人真誠……我遺傳了很多父親的優(yōu)秀品質。也許,每個做兒子的人,只有在自己長大之后、在自己做了父親之后,才會更懂得自己的父親。
張華勛:我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
張華勛小檔案:
著名導演,代表作《神秘的大佛》,兒子張揚導演了《昨天》《洗澡》《向日葵》等多部反映父子關系的電影。
很多父母給兒女的都是金色的童年,我想了想,北京有那么多好公園,我?guī)鹤尤ミ^哪個啊?沒有。我給兒子留下的印象,只是扇他耳光,一巴掌打下去,打得他鼻子、嘴巴都流血。我總是希望他不要在外面惹事,可他卻偏喜歡和別人玩,大一點的孩子老欺負他,有一些還找我告狀。我那時候脾氣急,不問青紅皂白,只要有人告狀,先打了兒子再說。
我知道,我沒有盡到做父親的責任,給張揚幼小的心靈造成很大的傷害。他總想躲我遠遠的,這或許也是他選擇到中山大學學習的原因之一。從上大學開始,他就沒有回家住過一晚上。我們都是個性很強的人,見面以后,想要很愉快地過一段,那是很難很難的事,基本上就是吵架,不歡而散。
后來,我不止一次向張揚賠禮道歉,有幾次甚至流著淚、哭著給他賠禮道歉。有時候,溝通不了,我就給他寫很長的信。特別是前些年,每次回來都吵架,我就把一些想法寫成信,拿去給他。我想你總能看,你看的時候總能慢慢去回味,你第一次沒看明白,你再看。只是對兒子,那個“愛”很難從我嘴里直接表達,我更愿意把這種愛的方式轉化成另外一種物象或者可見的東西表達出來。我知道他喜歡吃我做的萵筍尖尖,所以,每次吃飯前,我都會把這道菜準備好。這樣的“示好”得到了回饋,張揚給我買了一雙鞋。我把它當珍寶一樣擱起來,舍不得穿,因為那是兒子給我買的第一件禮物。有一年,我去江西拍戲需要爬山,就穿了這雙鞋。當時我70歲,很多年輕人都爬不過我,他們很奇怪,問我:“張導你怎么勁頭那么足???”我說:“你們知道我穿的是什么鞋嗎?這是兒子買的鞋!兒子在這兒給我使勁呢!”
2012年,張揚邀請我參演他的影片《飛越老人院》,探討父子問題,探討老人問題。我能感覺到,盡管他的性格是叛逆的,但他的心中是有父母的,不僅有自己的父母,更有天下的父母,我從心里面為他感到驕傲。
(本文根據《魯豫有約》《名人面對面》《飛躍老人院》媒體見面會視頻整理)
中國式父子,為何越愛越擰巴
在生活里,我們常常看見這樣的現象:父親有話不會好好說,總板著臉訓斥兒子,可兒子有個什么事,他會不惜一切地出錢出力;兒子成年后,多年不跟父親說話,父親去世后,哭得最傷心的也是兒子……中國式父子關系,就是如此擰巴。
那么,這種擰巴是怎么來的呢?對父親來說,兒子傳承他的姓氏和血脈,甚至繼承他的事業(yè),他要通過兒子來傳宗接代、光宗耀祖。相較女兒,父親對兒子的期望要高得多,要求也更加苛刻。另外,父親和兒子都是男性,天生就有“搶奪地盤”的雄性動物本能。父親要在兒子面前保持權威地位,兒子成年后,則會迫切地希望打倒父親的權威,以此肯定自己的力量,確認自己的成長。與此同時,由于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觀念,父親代表著社會,父親對兒子的接納認可程度,會被兒子解讀為社會對他的認可程度。所以,兒子一定會非??释赣H承認、肯定自己。
大多數的中國父親過于權威,習慣發(fā)號施令、說一不二,讓兒子在恐懼中長大,這樣的父子關系無疑是有問題的。但是,如果父親在兒子面前沒有威嚴,那也是很糟糕的事。有個父親非常民主,兒子可以隨意地批評他。兒子長大后,不服從任何權威,鄙視所有規(guī)則,領導讓他穿制服上班,他偏穿短褲、拖鞋去,遲到、早退,跟領導頂嘴更是家常便飯,結果被領導解雇了。兒子顯然沒能從父子關系中學會尊重和界限。
所以,作為父親,既不要過于權威,也不能沒有權威,必須把握好這個度。我建議父親“溫和而堅定”地和兒子相處。溫和,是讓兒子感受到你的愛,父子倆多一些互動,如打籃球、打撲克,甚至打賭。我兒子19歲時,一天,他和爸爸說:“信不信,我能背著您上5樓?”爸爸說不信,父子倆掏出100元打賭。之后,兒子真的把爸爸背到5樓。兒子因此肯定了自己的力量,又和父親這么親密,心里既溫暖又驕傲。他爸爸對我說:“以后生病我也不怕了,兒子能背我上樓!”語氣別提多驕傲了!
堅定,是要制定規(guī)則,讓兒子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將想法清晰地傳遞給兒子。當兒子違反規(guī)則時,父親要堅定地說“不”。父親維護權威,不應該靠恐嚇和侮辱,而是努力地充實自己,讓自己比兒子站得高、看得遠,能夠給他提供具有建設性的建議,讓兒子信服自己。
當了一輩子硬漢的父親,面對比他還強壯的成年兒子時,心中肯定會充滿無力感。為了維護自己的權威,他會變得很頑固,錯了死不認賬。我見過這樣一對父子,過年時,父親非要用一種特殊調料燉肉,讓兒子到一家老店去買。兒子去了后,發(fā)現這種調料早就斷貨了。父親堅持那家店里有貨,于是父子倆大吵一架。兒子氣急敗壞地大吼:“你從小就不信我!我說什么,你都不相信!我走了!”這件事之后,父子倆鬧得特別僵。其實必要時,父親應該學會示弱,讓成年兒子幫自己拿主意,譬如去哪兒旅游實惠等等。給兒子一些表達愛的空間,父子關系會更加融洽。
成年兒子也會看父親不順眼,想改變父親不合時宜的老習慣、老觀點、老毛病。其實,兒子不是想改變父親本身,而是想改變父親對他的看法,他渴望的是父親的肯定。如果意識到這一點,兒子就不會那么較真了。更重要的是,兒子要讀懂父親愛的細節(jié)。我發(fā)現,僵持很多年的父子,常常因為一個愛的細節(jié)而破冰。有個兒子回家時,突然發(fā)現一向不近人情的父親,親手為他剝了滿滿一大飯盒的榛子仁。兒子吃著吃著就哭了。之后,這位父親依然板著臉,但兒子知道父親是愛他的,所以他看父親的眼神都不一樣,父親也感受到兒子變“軟”了,兩個人因此越走越近。
所以,只要找對相處方式,讀懂愛的細節(jié),讓愛流動起來,父子和解其實并不難。
最好的父子關系是相互幫助和陪伴
胡慎之的兒子今年13歲,正值青春期的他,個頭躥到1米76,跟爸爸差不多高。胡慎之說,現在爺倆兒出門,他會把手搭在兒子的肩上。這是哥們兒的姿勢,但又比“哥們兒”的意義更深:他們是關系非常融洽、平等的父子。
與傳統父親期望兒子出人頭地、光宗耀祖不同,胡慎之對兒子只有3個要求:一、對自己負責;二、不撒謊;三、尊重別人。兒子長這么大,胡慎之只揍過他一次:9歲大時,兒子去爺爺家玩沒帶暑假作業(yè),還跟爸爸撒謊說自己帶了。胡慎之認為,這種撒謊的行為既是對自己不負責,也是不尊重父親,同時違反了3個要求。
事發(fā)后,胡慎之帶兒子進了臥室,反鎖房門,然后拿出皮帶,問:“你犯了錯,愿意像個男子漢一樣接受懲罰嗎?”兒子點了點頭。胡慎之往他屁股上狠狠抽了3下,兒子咬著嘴唇沒敢哭。胡慎之接著說:“想哭就哭,男子漢也可以哭的!”這小子才“哇哇”大哭起來。在胡慎之看來,男孩子想哭就哭,有利于情緒的釋放。
胡慎之的父親看見這一幕,心疼得眼圈都紅了。看見父親的樣子,胡慎之又氣又樂:難道父親忘了當年是怎么對他這個兒子的嗎?
胡慎之是家里的老大,父親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他這個長子身上。胡慎之生活在農村,寒暑假時,別的小伙伴都爬樹、下河玩,他卻基本沒得玩,寫完假期作業(yè),還得按父親要求寫字、背字典和詞典。那時他天天盼望父親出差。每當胡慎之在外面玩得正酣時,就有人告訴他:“你爸回來了!”這句話嚇得他魂飛魄散!回到家,父親板著臉,揪住一個小毛病對他打罵。比如不小心摔了一跤,父親才不會心疼,而是直接甩過一巴掌后再問:“怎么那么笨?怎么一點兒都不像我?”
胡慎之十三四歲時,有一次他犯了錯,正在干活的父親二話不說,順手把斧頭扔過來?!拔翌^一歪,斧頭從我的耳邊飛過。那一刻,我恨死父親,我再也不想搭理他了!”父親常年在外地工作,胡慎之從不打電話,更不接他的電話,父親寫給他的信,他看也不看,直接用信封裝好寄回給他。
這種父子敵對關系,一直持續(xù)到胡慎之上大學。大四的一天,他回父親給自己買的房子時,開門發(fā)現他正坐在客廳里,戴著老花鏡為他縫襯衫上的紐扣。那一刻他知道:原來父親是愛自己的,只不過他愛自己的方式很“特別”。他沒勇氣走到父親身邊對他說“對不起”或“我愛你”,但是卻在內心深處與父親和解了。
當自己與父親和解后,胡慎之知道:自己一定不會成為他那樣的父親。他為兒子精心準備飯菜,兒子一句“爸爸做的菜真是太好吃了”,就讓他覺得一切都很值。但是,胡慎之也有很無助的時候,心情不好時,他從來不會佯裝強大,而是對兒子說:“咱們爺倆兒相依為命,要相互妥協。我不會對你要求太多,我會尊重你的選擇。但也請你接納爸爸有時候的壞情緒和不完美?!?/p>
胡慎之的信任,讓兒子的性格很獨立。小家伙上小學一年級時,就能炒一兩個菜了。胡慎之下班回到家,兒子對他說:“老爸,要喝什么茶呢?我給你泡茶!”他的這句話讓胡慎之白天的勞累全都煙消云散。同時,他覺得父親的言傳身教比任何說教都管用。胡慎之喜歡看書,兒子也耳濡目染地喜歡看書。父子倆在慵懶的午后,各自捧一本書看的情景,讓胡慎之覺得做個父親很驕傲,很幸福。
除了放手和信任外,胡慎之覺得,父親一定要在兒子面前表現出威嚴,也一定要慈祥和溫柔,恩威并施才是好父親。兒子7歲之前,胡慎之每晚都去他房間,親吻他的額頭后再幫他關燈、關門,道“晚安”。兒子放學回家,自己出差后回來,他都會擁抱?!皠e以為媽媽的擁抱才溫暖和舒服,父親的擁抱,照樣也能讓孩子感到愛和力量。”胡慎之說。兒子大了些,不再習慣親吻和擁抱了,他就會在和兒子一起出門時,搭著他的肩膀。這個姿勢,兒子到現在都沒有抗議過,相反,每當胡慎之把手搭在他肩膀上時,他會對父親說點小秘密或心里話。
兒子10歲那年,胡慎之因為工作壓力,情緒不是很好,對他的照顧也很少。他不得不對兒子說:“抱歉,爸爸很累,沒辦法陪你。”但是有一次,兒子卻拍著他的肩膀說:“爸爸,沒事,什么都可以過去的!”那一瞬間,胡慎之感動不已,積蓄已久的壓力也釋放了。他突然知道:好的父子關系,其實是相互幫助和陪伴。
胡慎之說,如果他有個女兒,自己一定會寵壞她,讓她從自己身上感受到愛和依賴。但對于兒子,父親的首要責任,是讓他從自己身上學到為人處世的規(guī)則、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而所謂“子承父業(yè)”,也就是這個意思。
“有什么樣的父子關系,就會成就什么樣的兒子。在我看來,沒有特別好的父親,也沒有特別壞的父親?!焙髦f,“很多父親都擔心寵壞兒子,毀了他們的前途,所以不得不對他們嚴苛管教,但兒子卻未必會如他們所愿出人頭地。其實父親的當務之急,不是如何做一個好父親,而是如何做更好的自己。做到了更好的自己,你才能和兒子成就最棒的父子關系;兒子也才會如你所愿,成為最好的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