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霞
課堂教學歷來被稱為“遺憾的藝術”。每位教師都會有這樣的教學體驗:教案初成,往往難以發(fā)現(xiàn)毛病,下課結束,教學設計的疏漏之處不找自現(xiàn)。再優(yōu)秀的教師,再成功的教學,也難掩瑕疵,所以教師必須學會對自己的課堂教學進行自我反思。自我反思既是教學過程的一個必要環(huán)節(jié),是提高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又是教師積累教學經驗的有效方法。不斷進行教學反思,可以獲得寶貴的經驗、教訓,及時發(fā)現(xiàn)新問題,激發(fā)教師把教學實踐提升到新的高度,實現(xiàn)教師的自我超越。結合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我認為進行教學反思要注意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在課堂教學后進行自我反思
教師在每一堂課結束后,要進行認真的自我反思。要反思教學內容,反思教學態(tài)度,反思教學過程,反思教學情境,思考哪些教學設計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哪些精彩片段值得仔細咀嚼,哪些突發(fā)問題讓你措手不及,哪些環(huán)節(jié)的掌握有待今后改進等等。比如,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父子之間的深情常??梢允刮覀兏袆拥脺I流滿面,文章出現(xiàn)的“我”四次流淚的場面描寫令我們難以忘懷。然而,在教學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時,跟學生講到這種刻骨銘心的父子深情、感人肺腑的流淚場面時,我分析了《背影》中四次出現(xiàn)“我”流淚的原因:第一次是為家庭的不幸而流淚,是悲哀的淚;第二次是為父親給“我”買橘子時的背影所感動而流淚;第三次是因父親背影消逝而流淚,是惜別的淚;第四次是讀到父親來信得知他老境頹唐而流下疼惜的傷心之淚。然而,盡管我講得口若懸河,聲嘶力竭,卻發(fā)現(xiàn)學生的表情是無動于衷,甚至還有人是一臉木然,更多人是無所謂。這讓我著實難以理解,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呢?于是課后筆者針對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深入的總結反思。經過思考,我覺得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一是從教師層面看,教者課堂的講授主要是照本宣科,幾乎只是完全借鑒了教參上的現(xiàn)成的說法,只是泛泛而談,沒有融入教者自己的主觀情感,沒有走進學生的情感世界,沒有對教材做透徹的、個性化的解讀,沒有抓住四次流淚的感人細節(jié)做深入的分析;二是從學生層面看,由于時代的久遠,學生缺乏那個時代艱難生活狀態(tài)下的人生體驗,所以很難把握作者在那個特定時代、特殊家庭的特有的生活體驗,加上當今學生的家庭背景、個性品質、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的差異,就直接導致了教學效果的不容樂觀。根據對以上教學內容的反思,在后來的教學過程中,我又重新設計了課堂教學的目標、思路、方法及重難點的突破方法,由于充分考慮了教情、學情的因素,考慮了課堂教學的預設與生成,學生終于讀懂了朱自清,讀懂了《背影》,也真正體會了“有一種愛叫淚流滿面”的深刻含義。
當然,在課堂教學后的自我反思要想真正取得實效,還需要教者認真進行反思記載,堅持撰寫教學后記。主要記錄三點:(1)總結成功的經驗。每堂課總有成功之處,教師要做教學的有心人,堅持把這種成功之處記錄下來并長期積累,教學經驗自然日益豐富,有助于教師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2)查找失敗的原因。無論課堂的設計如何完善,教學實踐多么成功,也不可能十全十美,難免有疏漏之處,甚至出現(xiàn)知識性錯誤等。課后要靜下心來,認真反思,仔細分析,查找根源,尋求對策,以免重犯,使教學日臻完善。(3)記錄學生的情況。教師要善于觀察和捕捉學生的反饋信息,把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普遍存在的問題記錄下來,以利于有針對性地改進教學。同時,學生在課堂上發(fā)表的獨到見解,??赏貙捊處煹慕虒W思路,及時記錄在案,師生相互學習,可以實現(xiàn)教學相長。
二、在理論學習中進行自我反思
教師要如饑似渴地學習和研究先進的教育教學理論,并自覺地運用理論反思自己的教學實踐、指導自己的教學活動,在學習中深刻反思、認真消化、并付諸于實踐。先進的理論往往能讓我們感覺到“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使我們的教學進入新的境界。沒有深厚的理論素養(yǎng)和豐富的知識儲存,是不能登堂入室、達到高屋建瓴的教學境界的。正是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在工作中養(yǎng)成了經??磿鴮W習、勤于練筆的習慣。但最初的一段時間,寫的文章不少,可惜發(fā)表、獲獎的卻不多,遭遇退稿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一家權威語文期刊的主編親自給我來信說:“你的文章觀點新穎、思路清晰,但理論性不強,希望繼續(xù)加強理論學習,不斷提高理論素養(yǎng)!”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原來我被屢次退稿的原因主要是文章的理論深度不夠,闡述的觀點缺乏理論依據,而沒有理論支撐的文章是言之無物、行而不遠的。同樣,沒有理論指導的教育實踐無異于盲人摸象、瞎子過河。于是,我便注重了教育教學理論書籍以及報刊的閱讀,特別是較為系統(tǒng)地閱讀了葉圣陶、呂叔湘、張志公這三位老語文教育家的教育理論著作。許多文章的內容至今還是記憶猶新。葉老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呂老的“語文課的少慢差費”以及張老的“語文教學科學化”等等這些閃爍著智慧光輝的教育思想都一直在潛移默化之中指導著我的語文教學改革與實踐。蘇霍姆林斯基也曾這樣要求他的教師:“讀書,每天不間斷地讀書”,“不斷補充其知識的大?!?,這樣,“襯托學校教科書的背景就寬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高就更明顯。因此,通過理論學習進行自我反思,我深深地意識到,每一位優(yōu)秀教師的專業(yè)成長一定是從認真讀書、努力提高教育理論素養(yǎng)開始的。
三、在交流研討時進行自我反思
教師之間,多開展相互聽課、觀摩、研討活動,能得到很多有益的啟示,不但可以互通有無、取長補短,碰撞出思維的火花,避免閉目塞聽、孤芳自賞而成為“井底之蛙”,而且能夠使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高瞻遠矚,高屋建瓴。除了要多爭取觀摩別人的課堂教學,還要多注意向經驗豐富的優(yōu)秀教師學習,學習他們的課堂模式,從課堂結構、教學方法、語言表達、板書設計、學生情況、教學效果等各方面,客觀、公正地評價其得失。教師對所觀摩的每一堂課都要研究、思考、探討,并用以反觀自己的教學行為,進行揚棄、集優(yōu)、儲存,從而走向創(chuàng)新。前些日子正值江蘇省“杏壇杯”蘇派青年教師課堂教學展評活動在我校舉行。這正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于是我克服了許多困難,認真聆聽了初、高中10節(jié)語文展示課,聽課之后又認真進行了總結反思,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啟示。對于一堂好課的評價標準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于如何解讀文本、處理教材,如何組織課堂教學構建高效課堂,如何處理課堂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如何有效把握教情學情等方面,也得到了很多有益的借鑒。特別是一堂課要想上出新意,從參賽選手身上,我認識到有效解讀文本、尋找教學切入點的重要性。教學的切入點選得準,課堂的定位自然就高了。比如在教學柳宗元的《小石潭記》一文時,有一位教師以課文朗讀作為貫穿整個課堂的線索與突破口,按照初讀覽文、賞讀覽勝、披文覽情的教學流程組織教學,在課堂重難點的把握上又按照情感初探、材料解讀、心境探究的流程開展教學活動,顯得課堂思路清晰、課堂結構緊湊、教學重點突出,從而取得了顯著的教學效果。
總之,課堂教學反思是旨在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調整教學策略,提高教學質量,使創(chuàng)新思維與實踐智慧永遠處于發(fā)展、生成的過程之中,同時,也要從理論上提升教師的反思能力和專業(yè)理論水平。當然,在教學中反思應達到什么程度才是理想的狀態(tài),反思的內容究竟包括哪些方面,采用何種方法進行反思,在實踐中會出現(xiàn)什么新特點,如何把握,這些都還需要廣大教師在實踐中深入探索。
(作者單位:江蘇省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