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楊春
摘 要:教學的核心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關鍵,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可從興趣入手,調(diào)動閱讀動機,加強閱讀指導,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在活動中實踐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在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其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關鍵詞:閱讀;能力;主體;科學素養(yǎng)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學會生存》一書中提到,新時代的文盲是不會學習的人?,F(xiàn)代教育提倡從學會到會學,提倡“終生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而閱讀是人們獲取知識、技能、提高自身素質的重要途徑,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培養(yǎng)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的過程,也是培養(yǎng)持續(xù)發(fā)展能力的重要方面?,F(xiàn)行的高中新課程考試說明指出“化學科考試以化學學習能力測試為主導,全面檢測考生的化學科學素養(yǎng)”,并對考生“接受、吸收、整合化學信息的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為此我們教學的核心是教會學生學會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關鍵??v觀歷次高考考生失誤和學生平時作業(yè)、考試問題(審題不清、答非所問;疏忽條件、盲目答題;語言不準、歪曲概念,面對新信息題無從下手等)充分暴露出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存在問題。究其原因,本人認為,其一、教師本身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不夠重視,長期以來,一直認為閱讀是文科的專利,錯誤地將閱讀拒之化學教學的門外,或者只是膚淺地讓學生花幾分鐘時間走過課本,而忽視了閱讀在化學課堂教學中的作用。教師在備課時對教材內(nèi)容進行了加工,過分地注重幫學生將所有的知識 “深理解”,然后在課堂上通過自己的語言“講深、講透”,講得“清清楚楚”、“脈絡分明”表達給學生。教師的過多“越俎代庖”,結果“高投入、低產(chǎn)出”。長期的結果是學生自主閱讀行為被剝奪,閱讀興趣被挫傷,閱讀能力被銷蝕。良好的閱讀習慣也就無從培養(yǎng)。其二、學生自身缺乏自主閱讀習慣和克服閱讀困難的心理,造成閱讀和自學能力培養(yǎng)的障礙。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但學生對教材的自主閱讀,往往隨著教學難度和深度的推進逐漸減退,這與化學語言特點有關。化學語言的高度抽象、模糊、簡潔的特點,在閱讀中,學生必須認真閱讀感知閱讀材料中有關的化學符號,圖形符號等,理解每個化學用語。而這些符號往往內(nèi)涵豐富,與自然語言差別很大,要求在閱讀中頻繁轉換語言,這一內(nèi)部語言的轉化過程,最終要用自己的語言來理解化學定義或原理等,是對新知識的同化和順應的過程,這就給學生的閱讀心理和興趣帶來一定的困難。而且化學語言不如文學語言富有華麗的詞藻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更多的是需要理性思考和分析推理,由于學生能力和信心不足,往往對文本的閱讀是“識其字,不知其義”的無效閱讀。再加上學生受現(xiàn)代媒體的聲、光、圖等信息獲取的直接性影響,造成閱讀心理的浮躁。
基于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和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長期性,筆者就如何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提升學生整體素質,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與各位同仁交流。
一、從興趣入手,調(diào)動閱讀動機
古人云:“未見其趣,必不樂學”。有了興趣,學生才能從內(nèi)心深處對閱讀產(chǎn)生主動需求,把閱讀當作一種愉悅的精神享受。在化學教學中,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fā)揮化學學科自身的優(yōu)勢,利用化學史實、實驗、身邊的化學及前沿科技等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樂與美,從而誘發(fā)和保持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yǎng)學生閱讀興趣,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創(chuàng)設情景,引發(fā)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創(chuàng)設情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在恰當時機提出富有啟發(fā)的問題,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啟迪學生的有效思考。例如:《鈉性質》一節(jié) 的教學,我們可利用新聞視頻材料展示——珠江水面驚現(xiàn)神秘“水雷”,創(chuàng)設情景,指導學生有效閱讀,引發(fā)學生思考,完成教學目標。
2. 貼近生活,挖掘興趣
讓化學課貼近生活,用意境熏陶學生,是新課程的精髓。貼近生活的事例可使學生感到化學離我們并不遙遠,就在身邊。例如:《鋁的氫氧化物》一節(jié)的教學,可利用圖片資料及實物,介紹氫氧化鋁在生產(chǎn)、生活中的重要用途(例如:冶煉鋁、凈水劑、胃藥、石油化工、造紙、油墨、合成材料等)讓學生體會化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消除學生閱讀的畏懼心理。
3. 利用史實、追蹤熱點,激發(fā)興趣
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介紹化學史實,STS材料,巧妙將學生關注點轉移到教學問題中,以實現(xiàn)學生情感和認知的交流與溝通。例如:《化學能與電能的轉化》的教學,利用伏打電池的故事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提出關于化學能如何轉化為電能的問題,引入新課的學習?!痘瘜W電源》的教學,可讓學生查閱資料,運用所學原電池知識,認識新型燃料電池和鋰電池原理。激發(fā)學生閱讀熱情。
4. 動手實驗,提高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參與探究、動手實驗,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能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的興趣。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化學實驗教學這一特殊功能,誘發(fā)和激勵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Cu和濃、稀硝酸的反應會產(chǎn)生有毒的NO2和NO氣體,教師可引導學生查閱資料,開展創(chuàng)新性實驗設計。
二、加強閱讀指導,培養(yǎng)自主閱讀能力
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個長期培養(yǎng)的過程。閱讀的過程是一個信息接受、吸收、整合、加工的過程,閱讀的成效與閱讀策略是密切相關的,教師在化學教學中要加強化學閱讀策略的教學,指導學生的有效閱讀,培養(yǎng)學生自主閱讀能力。瀏覽——細讀——提煉的三步閱讀策略(瀏覽是初次把握整體,細讀是吃透每個部分,提煉是進一步把握整體)是一種有效性較高的閱讀策略,在學習化學過程中,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
1. 瀏覽:目的在于使學生初步了解教材內(nèi)容和自己不懂的問題,從而帶著問題去聽課,提高學習效率。此步常用于指導學生的預習,雖然教師都非常重視,但由于缺乏指導和落實,學生的預習往往流于形式走過課本,久而久之,也就不了了之。如何把預習工作落在實處,關鍵在于教師的指導工作,教會學生預習方法:(1)通讀全文;(2)記住專題標題和課本中的小標題;(3)不懂的地方做下記號;(4)制定預習提綱,預習思考題,引導預讀。學生的閱讀習慣形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制定預習提綱并加以落實是關鍵。
2. 細讀:要求學生對課本每一個問題細嚼慢咽,弄清來龍去脈,在知識的形成過程中,達到“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此步常用于指導學生的課堂閱讀,課本是學生學習的主要依據(jù),上課不能放棄課本,要指導學生細讀課本。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利用各種手段幫助學生還原知識的形成過程同時還要對學生進行閱讀指導:(1)指導學生精讀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化學用語,閱讀時,主要抓關鍵詞,引導學生剖析詞義,最終要達到“讀到字縫里去”的境界。例如:氣體摩爾體積的教學,應指導學生研讀課本圖、表數(shù)據(jù),通過計算、分析、對比得出影響物質體積的因素,進而得出氣體體積的影響因素,有效地幫助學生形成概念。(2)元素化合物的教學,指導學生閱讀應從實驗入手,通過實驗現(xiàn)象分析得出物質的化學性質,并從結構角度加以認識。(3)細讀圖表數(shù)據(jù)、分子結構、探究過程——捕獲信息?;瘜W課本中的圖、表十分重要,它給我們提供了大量的數(shù)據(jù)、材料,而這些數(shù)據(jù)、材料往往是說明化學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據(jù)。在課堂教學中,一定必須指導學生認真仔細地閱讀課本中的各種表格、插圖,學會從中捕獲信息。
3. 提煉:在理解了各部分內(nèi)容的基礎上,分析知識點之間或各部分內(nèi)容之間的聯(lián)系,加以綜合,全面把握整體內(nèi)容的實質與要點。此步常用于單元復習和階段復習。教師要指導學生通讀課本達到:(1)全面回顧,消除遺忘點,對教材內(nèi)容在頭腦中要有清晰輪廓。(2)根據(jù)平時聽課、實驗、作業(yè)、測試等中反饋信息,思考排查、彌補缺漏點。(3)抓住要點、梳理關系、構建知識網(wǎng)絡圖。
三、在活動中實踐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學生對化學知識的學習、理解、掌握、運用,都要通過活動來檢驗。學生的閱讀能力應通過活動在課本外加以延伸拓展。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加以提升。
1. 賞析課外讀物,增加化學閱讀深度,促進學生課外閱讀的習慣,提高化學閱讀水平
為了拓展學生的視野,給學生學習化學提供寬厚的知識背景,增加學生知識的深廣度,教師應鼓勵學生廣泛閱讀。一是多讀一些與化學課程聯(lián)系緊密的書、報、雜志,從中汲取更多的營養(yǎng);二是多讀一些科普書籍,如介紹化學發(fā)展史、化學家的事跡、化學在現(xiàn)代化建設及實際生活中應用的報刊、雜志、書籍等。通過廣泛閱讀,不僅使學生在無意識中積累了科學知識,接受科學方法的熏陶,而且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的態(tài)度及科學的思維方法。
2. 在習題教學中指導學生精讀關鍵語段,提取有效信息,提高學生信息加工、整合能力
近年來高考化學試題與以往相比有了更大的變化,試題的文字敘述、結構和設問獨具風格,立意、情景設置新穎. 有的試題文字敘述較長,信息量較大;有的試題所敘述的背景材料、情景與當前的新技術、新科研成果和新科技動態(tài)緊密結合. 因而考生必須花費較多的時間和精力讀懂題目,分析信息,提取有效信息,這對考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這樣的習題,要求教師在平時的習題教學中加強訓練,引導學生學會讀題、審題、抓住題目中關鍵字眼,作為解題的突破口。
3. 認真開展化學研究性學習課題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熱情,提升學生綜合素質
化學來自于生活,服務于社會,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現(xiàn)的舞臺,學生將會投入更多熱情來獲取更高層次的知識。教師要充分利用研究性學習這一平臺,就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實驗教學、環(huán)境保護、社會熱點等問題來開展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查閱資料、交流討論、實驗、數(shù)據(jù)分析、加工整理、撰寫報告等形式,提升學生綜合能力,使學生樂在其中,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
在教學中,教師應牢固樹立學生主體意識,努力在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教會學生學會學習,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為其終生學習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竇洪庚.化學教科書閱讀策略的構建、運用及指導[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3(22):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