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偉亮
摘 要:本文從講趣味性的故事、聯(lián)系生活和生產實際、收集采用社會熱點問題、利用化學史和科學發(fā)展史、化學實驗、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或認知沖突、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等方面來探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的角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達到掌握知識、促進素質與能力提高的目的。
關鍵詞:化學教學;問題情境;創(chuàng)設
學習的實質是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問題既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和歸宿,也是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的主線,為此化學課堂的教學過程應該是不斷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思維過程,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認知的沖突,動搖他們已有的認知結構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喚起思維,激發(fā)其內驅力,促使學生進入問題探索的角色,積極主動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來,達到掌握知識、促進素質與能力提高的目的。那么在中職化學教學中,要從哪些方面或途徑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呢?筆者就此做了一些粗淺的探索和實踐,以供參考和指正。
一、通過講趣味性的故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維、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fā)興趣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huán),根據(jù)教學內容,選擇一些趣味性的故事來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引發(fā)他們主動學習,積極思維,促使知識的自主建構和能力的提高。
例1 銨鹽性質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教師講述:在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有一位老農出來趕集,買了一些散裝的碳酸氫銨化肥,臨近中午,饑餓難忍的他找了一家小吃店,進門時,順手把裝有化肥的袋子往門外邊一放(注:門前陽光普照),點了一碗水餃,坐下來,慢悠悠地品了起來,吃完抽根煙休息片刻,便結帳走人,臨近門口,提取化肥,咦?怎么變輕了呢?誰偷了我的化肥呢?旁邊的人也奇怪,要偷,也會整袋提走???同學們,你們知道怎么一回事嗎?借著同學們驚奇的表情和濃厚的興趣,引導他們討論、分析,然后,教師提供儀器、藥品,讓學生去探究NH4HCO3的化學性質——熱不穩(wěn)定性,完成了知識的自主建構。
二、聯(lián)系生活、生產實際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學以致用
化學來源于生活,化學教材的內容也與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利用學生熟悉的生產、生活內容提出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可以使學生認識到學習化學的現(xiàn)實意義,認識到化學知識的價值,讓學生感到學有所得,學有所用,有利于學生學習熱情的激發(fā)和自主學習、探究的養(yǎng)成。
例2 油酯水解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大家都喜歡吃九層粿(比較油膩),香、滑、細嫩,美味可口,可為什么常沾著醋來吃呢?五花肉比較油膩,可與酸菜一同烹飪時,就一點也不油膩,變得爛滑可口,為什么呢?“真的”,“就是這樣”,喚起了學生的生活體驗,引起他們積極思維,為什么就會這樣呢?發(fā)生了什么化學反應呢?這樣一來學習油酯的水解就水到渠成了,也讓學生了解化學無處不在,學好化學的價值。
三、收集、采用社會熱點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讓學生關心社會,促使知識得以拓展
社會熱點問題,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關心社會,促使知識得以運用和拓展。
例3 乙酸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在講解乙酸的用途時,知道乙酸能與活潑金屬、堿等反應,可以用來合成許多物質,是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還可以緊跟社會熱點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問:你們知道吧?“非典”時期,有一種高效消毒劑——過氧乙酸,它具有很強的氧化性和腐蝕性,能迅速殺滅多種微生物,包括多種病毒(如SARS病毒、禽流感病毒、細菌、真菌等)。它是怎么制取的呢?就是由冰醋酸與過氧化氫在一定條件下制得。通過這樣的設問、知識拓展,學生的學習熱情被調動起來,對乙酸的用途印象深刻,知識也不會僅限于課本。
四、利用化學史和科學發(fā)展史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培養(yǎng)學生熱愛科學,促進學科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
化學史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活動中對化學知識系統(tǒng)的歷史的描述,鑒于科學具有很強的傳承性,重視科學史教學,也是學生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促使學生熱愛科學,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例4 活潑金屬冶煉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在談到金屬活動性順序中鋁以前的金屬一般利用電解原理進行冶煉時,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同學們,你們知道嗎?鉀、鈉很活潑,它們是怎樣被發(fā)現(xiàn)的呢?接著講述漢弗萊·戴維是英國著名化學家,他對電化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從鐵礦石中提煉鐵時,可用碳作還原劑把氧化鐵中的氧奪取出來,從而得到鐵,但對于化學性質活潑的鉀、鈉來說,這種辦法卻難適用。因為這些金屬與氧的結合力比碳與氧的結合力要強。能否嘗試用電解法從物質中分離出鉀、鈉呢?1807年10月6日,他用電解熔融苛性鉀的方法,制出了金屬鉀,繼這次巨大的成功后,他又用同樣的方法制出了金屬鈉。這項科學成就開辟了用電化學方法發(fā)現(xiàn)元素的道路,在化學發(fā)展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隨后他用電解法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鎂、鈣、鍶、鋇等多種元素。為了表彰他的突出貢獻,英王授予他勛爵稱號,1820年,他獲得科學界的崇高榮譽,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主席。學生從中受益非淺,對電解法制取鉀、鈉印象深刻,同時也被漢弗萊·戴維的非凡成就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所折服。
五、通過化學實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實驗以其直觀性、形象性為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信息,利用實驗內容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通過對實驗的觀察、研究和分析,去探索問題、解決問題,從中揭示出化學現(xiàn)象的本質,探究出化學反應的規(guī)律,從而使學生的實驗能力得到提高。
例5 鈉與水反應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鈉與水反應的實驗重點放在實驗過程中,適時地提出問題,讓學生對觀察到的現(xiàn)象進行分析和思考。
[演示實驗]鈉與水的反應:1.用鑷子將金屬鈉從試劑瓶中取出,用濾紙將其表面的煤油吸干,在玻璃片上用小刀切下一小塊鈉,問:金屬能用小刀切,說明了什么?觀察鈉的切面的顏色、光澤變化,又說明了什么?
2.向燒杯中加適量的水,滴入1~2滴酚酞溶液,將切好的鈉投入到水中,及時設問:你看到了怎樣的實驗現(xiàn)象?分別說明了什么問題?通過學生的討論、分析和表述,最終把實驗現(xiàn)象概括為:浮、游、熔、氣、消、紅。就這樣在問題情境中,讓學生慢慢地完成對知識的構建和內化。為了提升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還可以追問:金屬鈉著火時應當怎樣滅火?這樣使學生的思維得以深化,學以致用。
六、尋找新、舊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或認知沖突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由舊知識拓展引出新問題,引發(fā)學生認知心理的矛盾與沖突,產生學習知識、探究知識的欲望,促進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例6 為了幫助學生對水的解離平衡和弱電解質的解離知識的理解和運用,提出一個問題:常溫下,稀釋0.2mol/L的氨水,溶液中c(OH- )、c(NH4+)、c(H+)都下降嗎?部分學生憑著已有知識認為,溶液稀釋,三種離子應該都下降啊,便輕易給出答案:都下降了。這時教師不急給予評判,寫出NH3·H2O=NH4++OH- 方程式后說:我們知道,稀釋雖有利解離,但體積增大占主導作用,故c(OH- )、c(NH4+)都降低了,這時教師再寫出H2O=H++OH- Kw=c(H+)·c(OH-) 溫度一定Kw是常數(shù),那么你們看,c(OH- )變小了,要保持Kw不變,c(H+)應該怎樣?同學們異口同聲回答:增大了。為了探究知識的本質,教師還可設問:為什么氨水稀釋c(H+)就增大了?你能否從促進或抑制H2O的解離角度加以解釋?引導學生展開討論,得出結論,氨水稀釋c(OH-)變小,抑制H2O的解離不象原來的厲害,故水電離的c(H+)比原來大。從學生對知識認知沖突中,教師因勢利導設置問題,促使學生積極思維,輕松地構建新知識的認知,無形中也培養(yǎng)他們探究問題的能力。
七、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發(fā)學生思索、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借助信息技術制作課件,創(chuàng)設仿真的環(huán)境和豐富的畫片形象,讓學生仿佛身臨其境,激起他們的形象思維,在生動活潑或緊張的課堂情境中,引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的動力。
例7 雷雨時自然固氮過程的問題情境設計片段
課件展示:在新疆和青海兩省的交界處有一狹長山谷,兩個牧民唱著山歌趕著羊群,緩緩進入山谷。畫片切換:風和日麗的晴天,頃刻間閃電雷鳴,狂風大作,人畜皆遭雷擊而倒斃,這個山谷被當?shù)啬撩穹Q為“魔鬼谷”。畫片切換:電閃雷鳴后,牧草瘋長,一派茂盛,四季常青。畫片再切換:請你幫著解開謎底,這個“魔鬼谷”為何牧草茂盛、四季常青呢?解釋過程請用化學方程式表示。(教師點評:原來電閃雷鳴的雨天,由于放電,使空氣中N2和O2反應生成NO,NO又被氧化生成NO2,NO2與水反應生成硝酸,硝酸隨著雨水淋灑到土壤中,并與土壤中的礦物質作用生成能被植物吸收的硝酸鹽,完成了自然固氮的過程,所謂“雷雨發(fā)莊稼”也是這個道理。)
當然,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1.要根據(jù)教學內容的具體問題和需要入手,避免設計大而空的問題情境。2.通過情境把問題問到“點子上”,從而使教學目標明確,教師意圖清楚,學生思維有序。3.要恰當把握問題的空間,使問題的探索正好處在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需要他們“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對于具有一定難度和深度的內容,教師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盡可能設計一組有層次、有梯度問題,讓學生象爬山一樣,慢慢地登上思維的高處。4.問題的提出到解決,應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觀察、思考、分析、討論,尋找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其間教師可適時加以點撥和引導??傊?,適宜的問題情境,可以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和信息,使學生由情入境,情景交融,促使學生學習欲望高漲,積極主動思索,探求問題的解決,使學生的素質和能力得以提高,課堂教學也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王麗萍,嚴萍.課堂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06(8):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