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文
近來滄州日報、滄州晚報等報刊對當?shù)匾徊莞鶅簩懗?2集電視劇《張之洞》劇本,進行了大量報道,從市民到各縣、鄉(xiāng)、村的百姓,家喻戶曉,街談巷議,反響強烈。許多的讀者紛紛給報社值班記者和編劇打電話,發(fā)短訊,爆發(fā)出特別關注,積極參與創(chuàng)作的火熱局面。
為什么一個劇本的創(chuàng)作,帶動起這么多人的參與,涌起一個熱潮?因為滄州是張之洞的家鄉(xiāng),百年前的張之洞,少年立志,報效國家;先取政數(shù)省,后入主中樞;抱中華后顧之殷憂,懷五族騰飛之愿望。只手難扶既倒之社稷,盡瘁難撐傾覆之危局??芍^拼搏一生,百折不撓,死而后已。至今,他的業(yè)績和思想還在繼續(xù)影響著我們,這是滄州人的驕傲。
滄州是古來農(nóng)業(yè)文明與游牧文明碰撞交匯的前沿,形成了滄州人崇文愛武,堅韌頑強,忠厚孝道,敢為人先的個性。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的第一年,就設了南皮縣。在這個千年古縣,出了一個張之洞,在秦始皇以來的歷代王朝中,雖不乏清正廉明,盡職盡責的能臣賢相,但無一臣能像張之洞那樣具有淵博的儒學精粹,歷險克難的經(jīng)世謀略,融匯中西的眼界胸襟,百折不撓的革故鼎新。由于某些歷史原因,人們似乎忽略了張之洞,就晚清四大名臣來講,在推動和影響中國的歷史進程上,在理論和實踐上,張之洞的作用和成就遠遠高于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等晚清高官。隨著歷史觀念的轉變以及人們視野的開闊,我們對張之洞的評價逐漸公正起來,也正是在這樣的氛圍中,在張之洞的家鄉(xiāng)這個特定的環(huán)境里,滄州人責無旁貸地,憑借著第一手的資料,全方位地解讀百年前的張之洞,寫出了一部66萬字的電視劇本,這是對家鄉(xiāng)大名人張之洞最誠摯的紀念,也是滄州人自發(fā)的群眾性的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目前中國還沒有一部全方位地,完整地表現(xiàn)張之洞這個歷史人物的影視作品。如今由南皮草根作者于永昌填補了這一空白。
這個草根作者于永昌是何許人也?《南皮縣文化志》上記載了一個對中華民族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的大人物張之洞,也記載了一個位卑未敢忘憂國的小人物于永昌。《南皮縣文化志》上這樣記載:
于永昌,男,大浪淀鄉(xiāng)肖九卜村人。1966年小學畢業(yè)后在生產(chǎn)隊當社員,1969年應征入伍,先在四川江油任工程兵部隊放映員,后調(diào)新疆部隊當美術創(chuàng)作員。1975年轉華北油田當鉆井工人,1977年恢復高考,考入河北師大藝術系油畫本科,畢業(yè)后在大學和中學當教師。其一貫堅持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當農(nóng)民時,曾在縣文化館搞展覽;當戰(zhàn)士時,18歲發(fā)表處女作《班務會》,作品《演兵天山》等參加全軍美展;當工人時,版畫《伴侶》獲全國工業(yè)版畫銅獎;當學生時,版畫《勁往一處使》獲河北省美展一等獎;當教師時,作品多次參加全國美展,油畫《雪夜》獲國際青年美展(1985)中國青年優(yōu)秀作品獎,油畫《雪蓮》被相關部門收藏。
于永昌集文氣、才氣、義氣于一身,集畫家、詩人、藝術教育家于一身,在教育教學、文化藝術、社會活動諸領域多有建樹。喜怒笑罵皆成文,榮辱成敗都是歌。河北師大教授李維世在《當代人》《心路集》等雜志發(fā)表的報告文學《當代武訓》,就是寫他為發(fā)展我國民族民間文藝教育而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事跡。還有眾多記者以《十年磨一劍》《于永昌和他的小百花》等為題發(fā)表的報告文學和新聞報道,從不同的側面介紹他的事跡。1999年,他提出“小百花工程”并任導師,數(shù)年過去,成效甚著……”
我很早就認識于永昌,作為當年河北師大的師者,在我教過的七七屆學生中,有的做了官,大多當了校長、院長、主任、教授。我原本認為于永昌會做個官,這樣大能量的人如果有大舞臺定能做出大貢獻。就于永昌那個班的二十名同學來講,一個個當了院長、主任、博導、碩導、總編,當年和他一起入伍的南皮那批戰(zhàn)友們,最高的當了少將,有不少當了局長、處長、科長。他是個連副組長也從未當過的戰(zhàn)士,和他在部隊一起畫畫的戰(zhàn)友,有的后來當了中央美院的副院長、藝術研究生院院長。于永昌卻幾十年在社會最底層當了“孩子王”,我對此頗感意外。于永昌印的名片很有特色,上寫著唯一個頭銜“中國社會最底層的小人物”,背面印有他的一張油畫《大江東去》,畫面上有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等開國帝王,在歷史的煙云中升起了一輪紅太陽……畫下寫著:“觀古往今來;誰的名字最響亮?看五洲四海;誰的旗幟最鮮艷?論英雄志士,誰的業(yè)績最輝煌?問天下百姓,誰的威望最祟高?我們說——毛澤東!”
比起這些成功的戰(zhàn)友和同學們來,他的確是個無職無權無錢的小人物,但他很有才。他能畫,作品曾入選全國美展,中國美術館、歷史博物館、軍事博物館都展出過他的畫;他能寫,發(fā)表的文章和詩歌很多;他能說,其演講的感染力實屬罕見,特別是大庭廣眾的慷慨陳詞相當精彩;他能教,再調(diào)皮的學生在他調(diào)教下都會學有所成;他能唱,一口氣不喝水能高唱三四個鐘頭不改聲色,曾六個小時未放下話筒。他還拉得一手好二胡,模仿毛澤東;周恩來的講話不亞于特型演員。應該說這是一個近乎全才的小人物。
這么有才的一個人,既是一個小人物,按說在今天應該生活得很好。但事實恰恰相反,于永昌是個窮人,說難聽點是個純粹的“窮光蛋”。每次進了省城或首都,能走路絕不坐公交車,能坐公交絕不打的,在路邊小攤上吃兩個包子或要碗面條就吃得津津有味兒。夏天沒見穿過新襯衣,冬天總穿一件沒了扣子的軍大衣,不是節(jié)儉,確實沒有錢。
孫中山說:“張南皮造成楚材,顛覆滿祚,可謂不言革命之大革命家?!?958年,中共召開八屆六中全會期間,毛澤東在武漢洪館特意接見了王任重、陳再道等河北籍的干部們。他贊揚了邯鄲出生的秦始皇和祖籍南皮的張之洞,他說這是冀南人的驕傲,你們河北人要后來居上。毛澤東一生中多次說過不要忘記張之洞,是因為有些人確實忘了張之洞。在我國教育史上,文周孔孟,班馬佐莊,葛陸范馬,周程周張,韓柳歐曾,李杜蘇黃,許鄭杜馬,顧秦姚王。這三十二人堪為人師,他們的思想是我們的民族魂,張之洞應在其中當之無愧。因此,南皮草根非要寫出《張之洞》。
在他創(chuàng)作《張之洞》期間我去看他,才知有個朋友見他用手寫,給他搬來一個20年前的老電腦。他總共花了300元上了3個月的網(wǎng)查資料,就寫出了這部分鏡頭劇本。寫得特別投入,因整天不下樓,只啃饅頭不吃菜,滿嘴長泡,我很心疼,給他留1000元讓他買點好吃的。他關了手機閉門寫作兩年,這種毅力相當頑強。
張之洞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實業(yè)家、教育家,是對中華名族發(fā)展有著重要貢獻的全才人物。他一個人做了大清帝國數(shù)萬名官員兩百多年干不成的事,做為一位學識廣博的儒者、書法家、詩人,有著清正廉潔、精明能干、堅毅果敢、詼諧風趣的鮮明個性。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藝術的加工,塑造出一個真實的典型的歷史里程碑式的土子形像,具有強烈的美學感染性和愉悅性,給人以清新的藝術美感。
我翻開劇本注意到,作者用了大量篇幅寫張之洞教育救國的事跡。我對作者創(chuàng)作該劇的的主要動機與初衷做過了解。 他說:“一個民族的進步產(chǎn)生于讀書人的思想改革、文化革新,讀書人的心如果偏了歪了,社會的風氣就不正了,國家就落后了,讀書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歷史對社會應負主要責任。天下的讀書人應樹立進步的奮斗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張之洞作為讀書人的榜樣,給我們留下了一座豐富的含金礦山。他一生沒有開采完,我們后人要繼續(xù)挖掘這一豐富的精神礦藏,以提煉三皇五帝以來的這個部族遺傳延續(xù)下來的優(yōu)秀精髓,用于構筑我們民族精神大廈。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團體的興盛,必定備有足夠的精神食糧。精神食糧是讀書人用良心熔鑄的民族靈魂,有了靈魂的民族,才具有足夠的志氣、底氣和神氣去開創(chuàng)新的歷史篇章?!?/p>
為配合電視劇,作者又修改出一部影視文學小說,改名為《國魂》。于永昌說:“他們是國士,國士影響了國運,國運造就了‘國魂?!秶辍泛魡咎煜碌淖x書人不要壞了良心,要樹立為中華民族的富強而奮斗的理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p>
百年前,南皮出了一個宰相張之洞,高高在上,推動了歷史車輪的進程,為中華民族留下了一筆豐厚的永不磨滅的物質和精神遺產(chǎn)。百年后,南皮出了個草根兒于永昌,低低在下,位卑未敢忘憂國,掄鋤種地、扛槍當兵、鉆井奪油、教書育人、在家鄉(xiāng)的炕頭上,寫出一部《國魂》。
張之洞是大官,于永昌是小民,生活在不同時代,跨度如此之大,于永昌為何能寫張之洞?我說他們都是南皮人,都有一顆讀書人的良心。古往今來,知識分子在對人生終極目標的探索和追求往往有著驚人的相似。當代人完全可以從今天的立場出發(fā),解讀張之洞和他生活的那個時代。穿躍歷史的時空,作者成了那段歷史的參與者。
新鮮的內(nèi)容決定了創(chuàng)新的形式。《國魂》的問世,給文藝創(chuàng)作帶來了清新之氣。相信在今后很長的時間內(nèi),在表現(xiàn)張之洞這個題材上,將是無人超越的,南皮人寫張之洞,燕趙風骨化國魂。
【責編 張偉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