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雨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p>
1200年前大詩人杜甫的感慨沒有白發(fā),在他之前,泉城濟南便是文人雅士聚集之地;在他之后,在這里出生和生活過的文化名人,隨便拉出一個也可驚艷文壇。舜帝、李白、杜甫、李清照、辛棄疾、張養(yǎng)浩、老舍,一個個閃光的名字背后,是一串串更加閃光的足跡,遍布這一方鐘靈毓秀之地,從而讓濟南擁有了足以傲視其他城市的文化內(nèi)涵。
如今流行穿越,假設我們穿越回古代,會不會能在千佛山下、大明湖畔、老街巷里或趵突泉邊,與這些古人來個美麗的邂逅呢?
探訪大舜歷山腳下的耕耘時光
很久很久以前,大舜帶著娥皇女英二妃,來到了濟南歷山腳下。娥皇女英是姐妹倆,是帝堯的兩個女兒,她們聰明賢惠,在大舜在歷山種地時相濡以沫,在大舜繼承帝位后又能輔佐他,泉城處處留有他們的美名。
舜帝與娥皇女英二妃,影響濟南至今,他們的遺跡,遍布泉城內(nèi)外。歷山又名舜耕山,歷山上有舜祠;“七十二名泉”中最古老的當數(shù)舜泉,即傳說中大舜浚井時留下的舜井,就在今舜井街內(nèi);趵突泉畔建有祠祀舜妃娥皇女英的娥英祠,泉水形成的渠溪名為娥英河。大明湖有展示大舜文化名勝的北渚亭和聞韶館,另外濟南西關還有處“雙女泉”,也是紀念舜妃的,可惜后來湮沒了。趵突泉公園中的娥英祠內(nèi),正中并排端坐著娥皇、女英兩尊塑像,面容姣好,儀態(tài)端莊。塑像上方懸掛“孝友齊家”的牌匾,兩旁立柱上有對聯(lián)一副:二妃同德世運通泰,三泉齊匯天下奇觀。這副對聯(lián)是后人對娥英二妃美好品德的高度評價。
千佛山公園內(nèi),改建后的舜祠由主殿及東西配殿組成,三座大殿都坐落在十多米高的圍欄平臺上,殿閣崔嵬,宏麗華贍,成為濟南大舜文化的標志性建筑。
拴馬槐下偶遇好漢秦瓊和他的戰(zhàn)馬
眾所周知,門神是民間傳統(tǒng)里貼在大門上用來除妖辟邪的,大都長得兇神惡煞,可有一個清秀的個例,那就是好漢秦瓊。
秦瓊是濟南人,是濟南的驕傲。他武藝高強,在李淵父子推翻隋煬帝的戰(zhàn)爭中,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為人豪爽,為朋友“兩肋插刀”,贏得了千年美名。唐朝建立后,唐太宗李世民念秦瓊忠勇雙全,令其為自己守寢護門,遂被封為“護國公”,由是民間百姓將其奉為“門神”。
相傳秦瓊年少時,曾到千佛山上寺院給母親許愿燒香,為表示孝心,脫去戰(zhàn)靴,赤腳上山,他拴馬的唐槐至今猶存于千佛山西盤道旁。樹的老干下部已經(jīng)腐朽成環(huán)形大洞,僅剩樹皮存活,在古樹干基部貼樹皮處北向萌生出一株幼槐,在古樹干西南側(cè)又生出一株幼槐,小幼槐垂直穿過古槐樹樹皮,年久兩樹相連處新老樹皮愈合一體,互相輸送營養(yǎng),老槐、幼槐相依相抱,因而此槐又稱母子槐。秦瓊拴馬的古槐在濟南有好幾處,但千佛山上的為目前尚存的唯一一株。
據(jù)傳,濟南72名泉之一的位于五龍?zhí)稏|南的回馬泉,就是秦瓊的馬蹄刨出來的。而五龍?zhí)豆珗@內(nèi)新建的秦瓊祠,已正式對外開放。
看才女李清照漱玉泉邊優(yōu)雅梳妝
中國文學史上的第一才女李清照,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據(jù)考證,李清照幼時隨父母居住在濟南歷城城西的柳絮泉邊,當年如詩如畫的泉城風光,是她幼時成長的天地,也是她才情煥發(fā)的源泉。
濟南人對這位才女老鄉(xiāng)異常驕傲,趵突泉公園內(nèi)有李清照紀念堂,紀念堂南側(cè)有漱玉泉,泉名由“漱石枕流”一詞演化而來。相傳李清照常于此填詞吟詩,梳洗打扮。她的作品《漱玉集》即以此命名。
中國有多處紀念李清照的“紀念館”或“藕神祠”,規(guī)模最大、品味最高的應該還是坐落在李清照家鄉(xiāng)——濟南章丘百脈泉畔的“清照園”。 該園包括吟風榭、文書齋、漱玉堂、海棠軒、燕寢凝香、碑廊、易安樓等建筑,吸收了蘇州園林之精華,又處處呈現(xiàn)出鮮明的宋代建筑風格,是一處進行李清照學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提到李清照,就不能不提與她并稱“濟南二安”的辛棄疾。和李清照一樣,辛棄疾也是土生土長的濟南人,老家就在歷城區(qū)遙墻鎮(zhèn)東南方不遠的四風閘。在這個村子的西南角,有一塊三畝見方的風水寶地,卻八百年來無人耕種,由村里代納錢糧,村民俗稱“舍地”,其實是辛棄疾的祖墳——“辛家墳”。辛棄疾紀念館位于村南,大明湖畔也有紀念他的稼軒祠。
陪乾隆皇帝一起醉看鵲華煙云
“你還記得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嗎?”一部《還珠格格》,讓大明湖畔的夏雨荷婦孺皆知。也許夏雨荷只是杜撰中的人物,但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幾經(jīng)濟南,流連于泉水風光,卻是不爭的事實。從濟南遍地的乾隆御筆題跋中,即可見一斑。
據(jù)記載,乾隆曾兩至趵突泉,三游大明湖。那年春夏之交,乾隆皇帝與侍從在大明湖南岸的百花洲登上畫舫,畫舫穿過鵲華橋,徐徐蕩入大明湖中。只見細雨茫茫,滿湖蒲葦蓮荷,鷗鷺飛翔,錦鱗躍波。畫舫行至湖中歷下亭島,他揮毫在宣紙上題寫“歷下亭”三個龍飛鳳舞的大字,又寫下大明湖詩,
鵲華橋是一座單孔石質(zhì)拱橋,這座濟南著名的古橋為東西向,位于百花洲與大明湖之間,是古明湖風景“七橋風月”之一。鵲華橋高逾數(shù)丈,于其上北向遠眺,近處明湖荷柳爭輝,畫舫往來。遠處西有鵲山側(cè)臥,東有華山聳立,二山遙遙相對,田野平疇、房屋茅舍皆蒙眬隱現(xiàn)于煙雨之中。古人稱此為濟南八景之一的“鵲華煙雨”。宋元時期大書畫家趙孟頫根據(jù)這一景觀,畫成一幅畫圖,名之為“鵲華秋色圖”,成為傳世佳作。清朝乾隆皇帝對此畫倍加喜愛,“鵲華秋色”四個字就是他的御筆,非但如此,乾隆帝還在畫面提了四跋,記錄他曾站在濟南府的城墻上,對照著此圖眺望鵲華景色。
現(xiàn)在的鵲華橋是后來重建的,位于大明湖南門東側(cè),百花洲北側(cè),仍是大明湖的一景。
和老舍共飲一碗泉水泡的大碗茶
老舍在濟南生活的時間并不長,只有4年。與他在北京生活的42年相比,他于濟南更像是過客。但是,他卻對濟南異常的情有獨鐘。濟南的山山水水和風俗人情,激起了老舍創(chuàng)作上的熱情與沖動,他說,濟南是他的“第二故鄉(xiāng)”,他把對濟南的熱愛,全寫進了自己的散文里,并且寫得美麗又動人。
他先后寫過《濟南的春天》、《濟南的秋天》、《濟南的冬天》,以及一系列關于濟南風光、民俗的文章。從來還沒有一個人像老舍那樣,這樣傾盡詞匯描寫、記錄和贊譽過濟南。在濟南4年,他每年都利用暑期完成一部長篇水說,偏偏“濟南的夏天可以熱死人?!碑敃r,他既無電扇、空調(diào)、電冰箱和別墅可供享用,又舍不得時間休息,只好將自己關在南新街54號那小平房內(nèi),揮汗如雨地筆耕不輟。
上新街、齊魯大學、齊魯醫(yī)院等都是老舍先生當年工作、生活過的地方,因此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老舍先生在濟南的舊居就位于小巷南頭的南新街,是目前濟南保存最好的名人故居。從1931年開始,老舍和胡絜青在此居住了3年,生下了大女兒舒濟。老舍先生的長篇小說《貓城記》、《離婚》等眾多著名作品大都寫成于這個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