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掌握光線,我們首先得弄明白不同性質的光線會對我們的照片造成什么樣的影響。
光線的軟硬程度、方向與色彩是決定我們照片表現(xiàn)的三大基本要素。學會如何去駕馭光線,先要學會判斷光線這三個要素,然后再去不斷完善照片的布光。
通過陰影判斷光線的特性比通過高光判斷光線的性質來得更容易。方向性明顯的硬光會在畫面中留下邊緣清晰、影調濃厚的陰影;而柔和的光線會讓陰影也跟著柔和起來。影子永遠位于光線的另一側。所以它們能為我們揭示光源的方向。
光源位置
光線的軟硬程度取決于光源與被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及相對大小。光源越小,光線越硬、越集中;光源越大,光線越柔和、越分散。記住,這兒所指的大小并非發(fā)光物體的實際尺寸。而是與我們拍攝對象之間的相對大小。例如說太陽本身體積巨大,但由于和拍攝對象之間的距離太遙遠,因此在拍攝時被我們視作點光源。
光線的方向決定了陰影的位置。兩者的結合則決定了被攝對象的紋理與形態(tài)表現(xiàn)。來自相機方向或相機后方的光線會將陰影留在被攝對象后方,使其在畫面中顯得扁平。這樣的光線很適合表現(xiàn)細節(jié),但無法表現(xiàn)物體的紋理或形狀。來自被攝對象一側的光線能營造更加有趣的拍攝結果。這種光線被稱為側光。陰影位于被攝對象的另一側。能充分展現(xiàn)被攝對象的紋理質感與外形輪廓。
正午出門拍照。最常遇到的情形就是光源位于被攝對象正上方。在這種條件下拍照,結果并不理想。尤其是人像,雙眼完全位于陰影中,鼻子和臉頰下方也有濃厚的陰影。
白平衡
除了光線的軟硬特性與光線的方向之外。不同光源的顏色也會給畫面的表現(xiàn)與基調造成巨大的影響。光線的顏色變化被稱為色溫。相機上的白平衡設置正是為了校正不同光源的色彩差異。
光源色溫使用開爾文溫標表示。色溫較低的光線偏橙紅色。而色溫較高的光線則偏藍紫色。通常我們需要調整相機的白平衡設置來確保拍攝結果的色彩準確。這時可選擇自動白平衡選項。亦可根據(jù)拍攝現(xiàn)場的實際情況從白熾燈、日光或多云等預設中選擇。不過有意使用“錯誤的”白平衡設置也可以給我們的照片帶來偏暖或偏冷的特殊效果。
試試看控制光線
需幾樣簡單的裝備,我們就能開始嘗試布光。把臺燈放在不同位置,觀察光線及陰影給被攝對象帶來的不同效果。使用臺燈作為光源的時候,我們需要將感光度設置為ISO 800或1600,才能保證足夠的快門速度,避免機震造成的畫面模糊。
順光
光源位于相機后方,直接指向被攝對象,讓拍攝對象顯得扁平。其結果類似于太陽在我們身后或使用機頂燈時得到的效果。此時陰影會位于光源的對側。
側光
將光源移動到被攝對象一側能得到更加理想的光線,和與相機位于相同方向的光源相比更能體現(xiàn)被攝對象的形體輪廓,有利于表現(xiàn)質感和立體感。
逆光
光源位于被攝對象身后能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覺效果。這時,大多數(shù)光線來自被攝對象的身體側后方,極大豐富了畫面的氛圍感,可以勾勒出物體的形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