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著名華裔女作家閔安琪的小說《中國的珍珠》講述了兩位女性之間悠遠(yuǎn)滄桑的一段跨國姐妹情誼。在她娓娓生動的敘述中,賽珍珠坎坷而非凡的一生被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滄桑的姐妹情中隱含著不同的中西文化內(nèi)涵。古老的中國和中國人是作家“自我”與“他者”觀照下的形象。
關(guān)鍵詞:閔安琪 《中國的珍珠》 跨國姐妹情 中西文化內(nèi)涵
太陽漸漸升起來了。金色的陽光照射在遠(yuǎn)處的山和近處的樹林里,山的輪廓逐漸映入視野中,樹葉也因為被陽光涂抹成了明亮金黃的顏色而十分耀眼。一個白發(fā)蒼蒼的老婦人,蹣跚著獨自行進(jìn)在林間的小路上。她有一張中國人的面孔,額頭上布滿了溝壑縱橫的皺紋。她已經(jīng)很老了,腿腳顯然不利索,只有那一雙眼睛依然透露著一種執(zhí)著和堅毅。在林中小溪的另一邊她停了下來,一個竹林后的墓引起了她的注意。她慢慢地挪動著身子走過去,一瞬間全身力氣似乎盡失,禁不住跪倒在地。墓碑上只有三個篆刻的漢字:賽珍珠。這個不遠(yuǎn)萬里在暮年之際赴美的中國女人是賽珍珠一生的摯友——楊柳。這是著名華裔女作家閔安琪的小說《中國的珍珠》中的一個片段。這一段深沉的跨國友誼以悲愴而憂傷的結(jié)局收尾。兩位女性,從童年到暮年的命運一生相連,品嘗了不同歷史背景下的人生百味,幾許起起落落,幾度浮浮沉沉。在這里,歷史作為一個客觀存在,見證了兩個女人之間深厚的忠貞不渝的姐妹情誼。他們的人生經(jīng)歷、情感歷程都讓我們感受到了作者對于愛和善良的宣揚(yáng)和贊賞。在她的筆下,女性可以忽略或超越來自于國家、種族、文化和階級的差異,在特定的歷史階段建立一種牢不可摧的聯(lián)合陣線,來保護(hù)和捍衛(wèi)女性之間的姐妹情。
一、一個女人的史詩是寂寞的
選擇以賽珍珠為小說的主人公顯然具有極大的挑戰(zhàn)性。賽珍珠是1938年諾貝爾文學(xué)獎的獲得者,她的一系列描寫中國題材的小說如《大地》三部曲、《東風(fēng)·西風(fēng)》、《龍子》、《群芳亭》等在世界范圍內(nèi)曾引起過轟動,尼克松總統(tǒng)親切地稱她為“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一座人橋”。她的成功,很大一部分是得益于她前半生在中國度過的歲月。從三個月時漂洋過海來到中國到1934年回到美國,她在中國生活近四十年。鎮(zhèn)江是她的中國故鄉(xiāng)?!吨袊恼渲椤分械墓适抡且赃@個城市作為背景展開的。在鎮(zhèn)江的鄉(xiāng)村,賽珍珠和其他村里的中國孩子一起成長。她的保姆王阿媽給她講了數(shù)不盡的中國神話故事,私塾孔先生的關(guān)于儒家道德文化的教導(dǎo),也為她以后的寫作奠定了基礎(chǔ)。她情感豐富,經(jīng)歷坎坷。她后來名噪一時的文學(xué)作品之所以那么深入人心,是因為她接觸到的來自于農(nóng)民大眾的苦難以及自己不為人知的痛苦和憂傷是那么真切而絲毫不顯矯揉造作。她的父母親在中國的傳教事業(yè)也成了她家族史詩的一部分。閔安琪為了寫作真實的賽珍珠,曾多次拜訪她幼年待過的鎮(zhèn)江小村,盡可能還原真實的歷史面貌和賽珍珠的成長足跡。
賽珍珠在自己的自傳《我的中國世界》中說:“我在一個雙重世界中長大——一個是父母的美國人長老會世界,一個小而干凈的世界;另一個是忠實可愛的中國人世界——兩者隔著一堵墻。在中國人的世界里,我說話、做事、吃飯都和中國人一樣,思想感情也與其息息相通。身處美國人世界時,我就關(guān)上了通向另一世界的門。”①在雙重的文化世界里長大,賽珍珠是快樂的,然而又是困惑的。她的文化身份認(rèn)知在之后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變化也有改變。雖然她金發(fā)碧眼,外貌跟中國人有很大的不同,可是內(nèi)心深處,她認(rèn)為自己同中國人沒有什么兩樣。她的童年是中美兩種文化的混合體,她對中國的熟悉程度遠(yuǎn)遠(yuǎn)超過美國。因此,從本質(zhì)上講,她覺得自己更像是中國人。
由學(xué)者們撰寫的多部賽珍珠傳記從不同的角度對其一生有客觀而具體的闡述和考究。比如彼得·康的《賽珍珠文化傳記》就從她的出生寫到去世,更多地從文化的角度觀其一生;希拉里·斯波林的《埋骨:賽珍珠在中國》主要摘取了早年她在中國生活的經(jīng)歷對她創(chuàng)作的啟發(fā)和影響。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有助于讀者洞悉并理解她是如何成就一個女人的史詩的。然而,傳記的基于真實的事實基礎(chǔ)上的敘述,并不能讓整個史詩的細(xì)節(jié)得到完美的呈現(xiàn)。況且,一個女人的史詩是寂寞的。在《中國的珍珠》中,楊柳——一個從孩童時期起就和她一起成長的中國女孩——她的娓娓訴說,使得賽珍珠的一生恍如一場電影,從黑白到彩色,時光交錯中一切都化作了歷史的塵埃,唯有對中國不變的情誼、對摯友的愛和呼喚永久地存留了下來。當(dāng)然,楊柳并沒有成為另一個史詩。她的加入讓故事有了敘述的載體,也增加了故事的可信度和吸引力。賽珍珠在自傳中提到她兒時曾不以為自己是中國小伙伴們所說的“外國佬”,她和中國人生活在一起,在學(xué)會英語前講的第一語言是漢語。中國人的孩子成了她最初的朋友。在之后歷史的變遷中,她在中國遭遇到針對外國人的迫害,是善良的中國人冒著生命危險救了她。在楊柳的身上,有著諸多中國人的影子。她是一個真實的合成體——是賽珍珠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所擁有的中國朋友的形象和特性等的綜合。在真實與虛構(gòu)中游走,閔安琪將兩個女人的命運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連接她們的是愛,是她們共同分享的困惑、夢想、渴望、抉擇、束縛、苦悶等多種復(fù)雜的情感。
二、滄桑的姐妹情
小說一開始是對童年的楊柳的家庭背景的介紹。這個四歲就失去母親的孩子身世悲慘。父親不求上進(jìn),好逸惡勞,帶著她以偷竊為生。她小小的年紀(jì)就成了一個慣偷。她的生活發(fā)生改變是從偷竊賽珍珠父親的錢包后被賽珍珠發(fā)現(xiàn)開始的。更多的接觸和了解后,兩個孩子逐漸親近起來。雖然沒有像《雪花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中百合(Lily)和雪花(Snow Flower)那樣結(jié)成“老同”——以一種精神契約的形式守護(hù)彼此之間的情誼,也沒有通過女書來傳遞女人之間的閨房秘語,但她們的友誼卻在貧窮落后的鄉(xiāng)村發(fā)展得越來越濃厚。作為一個傳教士的女兒,賽珍珠衣食無憂,家里還有傭人王阿媽幫忙打理。她本也可以選擇住在外國人集居的地方,跟其他白人的孩子一塊兒玩。如果是那樣,也許以后文壇上不會有賽珍珠的名字。她的純真、善良、坦誠和機(jī)靈,還有那顆對中國底層人民充滿憐憫的心讓她幾乎忘記了自己的種族和身份。兩個女孩在動蕩的歲月里漸漸長大。
楊柳十四歲的時候跟一個殘暴的男人訂婚,之后做了他的小妾。這段痛苦的婚姻沒有給她帶來任何的快樂。男人的家暴甚至令她失去了腹中的孩子。她在賽珍珠父母的幫助下逃離到上海開始接受教育。與此同時,賽珍珠在美國讀大學(xué)。她們靠鴻雁傳書來交流彼此的情況。不久,賽珍珠也結(jié)婚了。然而丈夫的漠然、無趣和不理解讓她的心沉重起來,她開始沉溺于寫作,讓自己郁悶壓抑的情感在文字中得到緩解。兩個好朋友惺惺相惜,彼此的傾訴和理解讓她們越走越近,直到后來發(fā)生的兩件事情,令她們的友誼經(jīng)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徐志摩是當(dāng)時有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是眾多女性夢寐以求的對象,楊柳也不例外。在未見他之前,她就為他傾心。奈何造化弄人,徐志摩被賽珍珠的才氣所吸引,兩個人迸發(fā)的激情很快使他們陷入熱戀之中。這讓楊柳心碎不已。她一方面嫉妒她的好友,一方面又不由自主地幫助他們安排見面的時間地點。一方愛情的享受成了另一方痛苦的源泉。這是這本小說中唯一提到的愛情故事,它所帶來的矛盾沖突并沒有終止兩人的友情。楊柳作為一個第一次體會到愛的甜蜜、羞澀、期盼和不安的女人,卻無緣享受愛情,更無勇氣亦無企圖與好友競爭。她為此備受折磨,但最終沒有沉淪在自己的失意中,而是接受了徐志摩的一個朋友狄克的追求。
在遭遇愛情時,女人往往變得很不理智。她們可能會背叛友情,做出瘋狂的舉動,依著自己的內(nèi)心去追求和維護(hù)自己的情感。閔安琪安排了這第一次沖突,一方面表現(xiàn)了兩位女性失敗的婚姻背后對幸福和快樂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凸顯了友情在女性心目中的重要性。她們不僅能夠跨越這一情感沖突對彼此所帶來的負(fù)面影響,而且在相互的溝通和交流中,她們的友情有增無減。
另一次沖突發(fā)生在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大革命”期間。那時賽珍珠已經(jīng)回到美國。由于她著作中“不恰當(dāng)”的表述和她在美國公眾面前直率、不加粉飾的關(guān)于中國的言辭,她在中國遭到了全面的禁封。當(dāng)時,江青了解到楊柳跟賽珍珠依然在秘密通信,便威逼利誘楊柳發(fā)表批判賽珍珠的言論并宣布跟她劃清界限。在生命受到威脅后,楊柳沒有妥協(xié)。她被發(fā)配到了生存條件惡劣的邊遠(yuǎn)地區(qū)勞改。此后不久,她正當(dāng)仕途的丈夫也受到了牽連,被迫害致死。那是一個人人自危的白色恐怖時期,稍有不慎便大禍臨頭。楊柳的堅持和忠貞讓她們的友誼之花開得更加絢爛。
三、姐妹情誼中隱含的多種文化內(nèi)涵
因為小說以楊柳作為敘述者,更多的是從“我”這個角度去觀察她,觀察周圍的人們和周圍的世界,因而使得賽珍珠在故事中相對醒目地突出出來,而弱化了自身存在的意義和價值。作為小說中一個地位低下、貧苦家庭出生的孩子,楊柳一開始并沒有多少話語權(quán)。她的單純和真摯贏得了賽珍珠的友情。貫穿在小說中的是楊柳對賽珍珠的濃濃的關(guān)愛和至死不渝的維護(hù),即便是目睹自己喜歡的男人與最好的朋友熱戀,她最終也說服自己跨過了這道心坎。賽珍珠回美國讀大學(xué)的四年,她的母親凱麗日益病重,是楊柳一直在陪伴和照顧她。在楊柳的父親出于怯懦而向已自成軍閥的土皇帝告發(fā)賽珍珠一家的住處時,她無限憎恨他。她情愿犧牲自己也不愿背叛朋友。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忠、孝、仁、義等一直是中國所推崇的傳統(tǒng)美德,而這一點在楊柳和她父親身上得到了極大的體現(xiàn)。她的父親在賽兆祥死后,帶領(lǐng)鎮(zhèn)江當(dāng)?shù)氐拿癖姲呀烫玫幕浇叹窭^續(xù)傳承下去,直到臨終。而在初遇賽兆祥的時候,他還是個頑固不化、好逸惡勞的男人,沒有信仰,靠偷竊為生,跟在賽兆祥后面也只是為了混口飯吃。在患難與共的日子里,他一點一點地改變。他的身上既有基督教徒的虔誠,也有小農(nóng)階級的狡黠,還有儒家的義、佛教的禪等。他是一個小人物,卻是故事中不容忽視的形象。
毋庸置疑的是,閔安琪在真實和虛構(gòu)中用傳記小說的形式把賽珍珠的生平尤其是在中國的經(jīng)歷呈現(xiàn)給讀者的同時,她也把中國和中國人的形象如實地傳達(dá)了出來。按閔安琪自己的說法,她寫這本書的初衷是想打破主流及暢銷書中那些對中國人丑陋、小氣、自私和殘忍的誤導(dǎo)性刻畫。因為這樣的不切實際的想象和描寫,會讓不少讀者誤解甚至對中國人產(chǎn)生厭惡和畏懼。她希望通過再現(xiàn)賽珍珠在中國的人生歷程,重新塑造中國人的形象,改變西方那種慣有的偏見和歧視。的確,除了楊柳和她父親,書中許多其他人物也被刻畫得栩栩如生。比如丁香和陳木匠這對夫婦,在艱難困境中對賽珍珠無比忠誠,不拋棄,不放棄。又比如楊柳的奶奶,一個煙花柳巷里走出來的女人,她對家人的愛、對“神”的虔誠、對幫助她的凱麗的感激之情以及對孫女和兒子知恩圖報的教育都讓人印象深刻。在她的身上或多或少能看到閔安琪自己的奶奶——一個裹著小腳的勤快善良的女人的影子。閔安琪在一次訪談中稱自己在作品中創(chuàng)造女性角色時潛移默化地受到奶奶的影響,她更注重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去關(guān)注她們情感和人生的變化。
不容忽視的是,閔安琪所創(chuàng)造的楊柳這個角色在一定程度上也沒有脫離其他華裔女作家在反映中國和中國文化的作品中所共同構(gòu)建的女性形象特征——貧窮、傳統(tǒng)、善良、勤勞、馴服、逆來順受等。西方眼中作為文化“他者”的中國似乎無法擺脫被格式化和簡約化的命運。而主人公賽珍珠卻成了中國式的女英雄,被極力地美化和抬高。鎮(zhèn)江民眾聽聞她即將來訪之后群情高昂地在大街上翹首企盼便是一個典型的例子。而事實上,1972年尼克松訪華邀請賽珍珠同行時,中國的“文化大革命”還沒有結(jié)束。由于國內(nèi)對賽珍珠的負(fù)面宣傳和批判,大多數(shù)人唯恐避之不及。即使在閔安琪為寫這部書時在鎮(zhèn)江的采訪也極不順利,因為她發(fā)現(xiàn)四十多年前種下的仇恨依然存在?!拔母铩钡幕貞洸豢盎厥祝S多人甚至不愿談及賽珍珠。閔安琪的這一構(gòu)思,固然是為了更加凸顯主人公賽珍珠的光輝形象,而另一方面,不得不讓人懷疑她是為了迎合美國讀者的口味。此外,從書中多處細(xì)節(jié)的描寫中也能讓人感覺到這一趨向。比如,在賽珍珠一家被楊柳父親出賣而即將遭遇土皇帝殺戮的千鈞一發(fā)之際,美國艦隊從天而降,及時挽救了他們的性命。賽珍珠發(fā)出由衷的感慨:“Thank you, America.”又比如在依然籠罩在“文革”陰影下的鎮(zhèn)江教堂里,楊柳父親偷偷藏了一個收音機(jī)并與眾人一起收聽“美國之音”的節(jié)目,由此獲悉賽珍珠即將來華訪問的消息。這個描寫,也是極其夸張的。那個人人思危的年代,有多少人能甘愿冒著失去生命的危險去收聽當(dāng)時的“反動帝國主義”宣傳呢?至于在后來尼克松訪問鎮(zhèn)江小鎮(zhèn),民眾高呼“請讓賽珍珠來華吧!”這個場景就更像建立在虛擬而無現(xiàn)實支撐的基礎(chǔ)上了。
總的來說,不管是閔安琪還是賽珍珠,她們筆下的中國都是“自我”與“他者”相互觀照下的形象,這一形象既滲透了自己的理解,又包含著她們所在國(美國)對中國的“集體性想象”。但無論如何,《中國的珍珠》通過這一段滄桑悠遠(yuǎn)的跨國姐妹情誼,拉近了東西方的距離。也許,這距離在將來會越來越近。
① 賽珍珠著,尚營林、張志強(qiáng)等譯:《我的中國世界》,湖南文藝出版社1991年版,第9頁。
參考文獻(xiàn):
[1] Ancheen Min. Pearl of China[M]. New York: Bloomsburry USA, 2010.
[2] Hilary Spurling. Burning the Bones: Pearl Buck in China[M]. London: Profile Books Ltd,2010.
[3] 高鴻.跨文化的中國敘事——以賽珍珠、林語堂、湯亭亭為中心的討論[D].福建師范大學(xué)博士學(xué)位論文,2004.
[4] 范若恩. “全球姐妹情誼”的幻與滅——《雪花秘扇》的后殖民女性主義與新歷史主義解讀[J].北京電影學(xué)院學(xué)報,2012(2).
[5] 僑報網(wǎng)http://epaper.usqiaobao.com:81/qiaobao/html/2010-05/29/content_306930.htm 2010年5月29日
基金項目:江蘇鹽城工學(xué)院人文社科項目“賽珍珠研究”,項目編號:XKR2010078
作 者:周亞萍,文學(xué)碩士,鹽城工學(xué)院大學(xué)外語部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英美文學(xué)。
編 輯:杜碧媛 E?鄄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