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升
知足之樂
有位老漢,從閨女家探親歸來,一路唱著小曲兒進了家門。“爺爺好?”小孫子邊說邊跑過來。“好,好……”老漢邊回答,邊把小孫子抱在懷里。老漢剛在沙發(fā)上落座,老伴兒便給他端了杯茶來。老漢連忙起身,作長揖道:“謝謝夫人……”老伴兒好奇地瞅著老漢:“今天又有什么好事了,這樣高興?”老漢說:“我成了‘三有老人了,能不高興嗎?”老伴兒問:“‘三有是何意?”老漢說:“我出門乘車有人讓座,回到家來有人問好,剛剛落座有人倒茶,這還不是‘三有?哈哈……”
這位老漢之所以有知足之樂,是因為他沒有把生活的期望值調得太高。如若不然,斷然不會如此。設想一下,期望值若是100分,即使得到99分,怕是仍然不滿意;期望值若是90分呢,要是得到91分,豈不是會大喜過望?
作為老年人,不妨時不時地自問一下,例如:根據(jù)德才水平和機遇,自己是不是功成名就了?經過盡力而為,自己的社會責任和家庭責任是不是基本完成了?現(xiàn)在與過去相比,自己的物質文化生活是不是好得多了?答案如果是肯定的,那么,就該心滿意足了,也就該隨之而樂了。
大度之樂
一位老朋友的父親,今年九十有二,身體健康,精神矍鑠。這位老者,給我的印象,總是樂呵呵的。后來得知,他有個特點,就是對人寬容大度。他經常自謙地說:“我這人沒心沒肺。”
由這位老者,不禁想到廟里的彌勒佛形象,笑口常開,大肚能容?!靶诔i_”與“大肚能容”,二者是因果關系。只有大肚能容,才能笑口常開;而笑口常開,就會心情常樂。
俗話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每個人各有長處,也各有短處,這是客觀存在的。既然如此,就該正確對待,亦即善于容人。容人,才能使人際關系和諧。
老年人對待年輕人,有理由更為寬容大度。因為,自己也年輕過,年輕則意味難免有些缺點和不足。自己走過同樣的路,自然就不會去苛求他們,就應該相信他們會不斷克服不足,不斷地成長進步。
家務之樂
鄰居老大爺,兒女為關照他的身體,不讓他多做家務,可他總覺得不舒服。于是他挑選了一項家務:無論哪個喜慶之日,還是有客人來,他都要親自做個拿手菜——紅燒豬蹄兒。多年以來,這事兒成了他的“專利”,他也由此得到了滿足感。
聽一位同學說,他的奶奶,在農村老家,雖說年事已高,但至今還要做家務。做什么呢?搟餃子皮兒。這是老人家的一手絕活兒,她一人搟皮兒,可供四五個人包餃子。每次包餃子,她都會表演一番,頗有榮譽感。而且,為了體現(xiàn)自己的價值,她規(guī)定,每周都要包一頓餃子。如此,她和家人都高興。
一般而言,老年人承擔的家務不是很多,如果把有限的家務當成樂事,賦予家務以新意,有利于身心健康。其實,老年人除了專長和愛好外,圍繞鍋碗瓢盆、油鹽醬醋的家務,只要力所能及,選取一二,做起來也很有樂趣。
【編輯:安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