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嘉英
我本期從事小學六年級語文的教學工作,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如何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呢?只有抓住學生,讓學生主動參與到具體的教學活動中來,才能取得預期的效果。那么,怎樣做,才能花最少的時間、最少的精力投入而取得盡可能好的教學效果呢?通過這些年的教學工作,我有以下幾點收獲:
一、重視課前預習,讓學生提前參與教學內容
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在上每一課前都讓學生養(yǎng)成課前預習的習慣。自主去讀,自己做筆記,以書面的形式整理出自己讀后的感受以及不懂的地方。通過多種方式,學生自己學會主動地去查有關課文內容、作者、背景的有關資料,以有利于對課文內容的理解。
二、設情景 ,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情感,以充分調動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文教學的學習意識,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通過教師的情景創(chuàng)設,引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參與學習的強烈意識,各種感官積極活躍,渴求找到參與學習的起點和任務。 我結合高年級語文教學內容,經常依據教材內容運用資料引入法、激情導入法、質疑法,引導學生進入語文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我盡量少講精講,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通過學生的課前預習,學生們對課文的內容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在具體的教學工作中,不再浪費其它多余的時間,就進入了“教”這個環(huán)節(jié),這是課堂教學的高潮。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糾正錯誤,解決疑難問題,而此環(huán)節(jié)的時間也只有15分鐘左右,這就決定了教的內容要少而精。
例如,教學《凡卡》一文中,學生讀了凡卡寫的信封“鄉(xiāng)下,爺爺收”“康司坦丁·瑪卡里奇”問:信封這樣寫,爺爺能收到信來接他回鄉(xiāng)下嗎?凡卡最終結局會是什么?……這些問題,都是學生在閱讀的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產生的疑問,對理解文章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而對于小學六年級學生來說,要真正理解其內涵是有一定難度的,教師對此應多講一兩句。在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的內容是少了,但教的要求不能降低。在“教”的這個環(huán)節(jié)中,自然不是教師“一言堂”,老師教的方式是:先讓會的學生講,講對了,老師不重復;學生講得不完整,老師要補充;學生講錯了,老師要訂正。
三、挖掘訓練點,引導學生探究參與
挖掘語文教材的訓練點,使學生掌握語文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逐步提高小學生自主學習語文的能力。探究參與是課堂學習中學生深層次學習的體現(xiàn),屬于學習展開階段,表現(xiàn)在學習進程中學生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通過各種形式的思考、討論,解決問題。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曾經指出:“教學過程是一種提出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持續(xù)不斷的活動。”所以在教學中,我們又要激發(fā)學生自己去發(fā)現(xiàn)問題,帶著問題去讀書,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是積極思維的結果,而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過程中,思維能力也會不斷得到提高。
如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自己通過閱讀發(fā)現(xiàn)問題,然后再通過閱讀進一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使他們在這種自問自答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fā)揮自己的主體作用,自主學習,達到能力的培養(yǎng),習慣的形成呢?
1.從感知課文內容入手,啟發(fā)學生提問題
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從感知課文的內容和順序;回憶與新課文有關的舊知識等方面提出問題,并通過釋題了解課文的中心內容和層次,理清文章的來龍去脈,以構建閱讀對象的整體框架,更好地促使學生的認識活動迅速深化和完善。
(1)教給學生提問題的模式,讓學生有徑可循
在引導學生提問題前,先告訴學生:在學習的不同階段,所提的問題層次是不同的:在初讀文章時,應提識記問題;在識記的基礎上就應該提一些感知性的問題。在教學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提問題的方法,我教給學生提感知問題的模式:a、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b、先寫什么?后寫什么?c、運用了哪些寫作方法?┉…
(2)重視提問的評點,讓學生弄清錯誤的原因
即學生提問題時,要對學生的問題及時作出評價,對所提的問題到位的,要多加肯定,如超出教師的預想的,要大力表揚;對學生提的問題沒有價值時,要耐心糾正,讓學生弄清錯誤的原因,找出正確提問題的路子。
2.從理解課文內容入手,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
“理解”指領會并能作簡單的解釋,即讓學生進一步感知文章的內容,通過分析、綜合、比較、想象等活動來理解課文,不僅知道課文寫的是什么?還要知道是怎樣寫的?為什么這樣寫?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和作用?
(1)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提出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起著思維定向,激發(fā)動機的作用,重在引導、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與分析能力。提出問題是核心,這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的有效切入點。因此,我在日常語文課堂中,利用和創(chuàng)設能引起學生認識沖突的教學情境,引發(fā)學生迫不及待地探究的興趣,讓學生提出問題:
①課堂要多啟發(fā),多讓學生有體驗的機會。
②在課堂上多開展些小競賽、或通過各種有趣的活動把問題引出,讓學生有興趣參與提問的活動。
(2)有所選擇,做到目標集中,角度恰當
語文課堂提問的天地是廣闊的,從字的多音、異讀到字的形體、筆順筆畫,詞的構成、含義,句子的構造及其表達的效果,句段銜接照應,作者思路、意圖、情感傾向,語言風格等都可提問,但不能不加選擇,面面俱到沒有選擇不行,做到目標集中,角度恰當。
四、拓展學習面,激發(fā)學生自主學習
課后拓展延伸立足點于課內、課外相結合,體現(xiàn)有效學習的過程。我充分利用身邊的自讀課本,讓學生自己去讀自己去悟,雖然并不能達到課內教學的水平,但是這也能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不僅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也培養(yǎng)了學生多方面獲取信息的能力,還能滿足學生的表現(xiàn)欲望,激起他們更大的課外閱讀熱情。
總之,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培養(yǎng)能力的主場所,在大力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走出傳統(tǒng)教學的模式,以學生為主體,千方百計地調動學生的內因,激勵學生積極參與,把課堂變?yōu)閹熒餐瑒?chuàng)造的場所。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參與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實踐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研究者;讓每一個學生都成為探索者,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