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綠蒂
去年5月,在花園酒店的上海城市藝博會看展,三層樓上下溜達,看到的作品很多很多——但能夠記得的,尤其是能夠在一年之后依然清晰記得的,實在不多。
當時我在某家畫廊進駐的客房洗手間里,看到鏡臺上和浴缸里分別放置著大小兩張油畫。好多人都留步在那間小小的盥洗室里,等著用放在鏡臺上的那些如同觀賞3D電影一樣的紅藍玻璃紙眼鏡,在白熾燈下來觀看這兩張畫作。“哦喲,老立體的呢,這個刷牙的裸男好像真的站在浴室里一樣,嚇我一跳!”不少觀眾驚呼起來,毫無疑問,他們被這番在藝術展里偶爾才會出現的互動感染了,即便他們完全沒去看圖注以及上面標明的藝術家名字。
而到了今年3月早春的那些天里,上海莫干山路M50的“ANART”藝術空間(全攝影畫廊的另一展示空間),周勇頡的個展“若無其事”正在發(fā)生??粗@些畫,過去的圖像突然閃現:“這個人的東西我一定見過,去年的浴室里引起驚呼的立體男人必須是他畫的吧?!眴柫怂囆g家本人,沒錯,就是他。
準備好“吃蘿卜干飯”的人生
2003年從上海工藝美院畢業(yè)后,周勇頡按照自己學的科系“平面設計”,順理成章地進入廣告公司上班當設計師,這也是父母認定的“合適”的道路,生活安穩(wěn)、生計可靠。但他偏偏越來越不舒服,“其實也挺喜歡設計的,但自己做出來的東西,會被客戶不斷修改一直到面目全非?!彼?,想進行“忠于自己”的創(chuàng)作的念想隨著時間漸漸強烈,到了2009年初,他索性辭職,干上了父母眼中的“窮畫家”行當,“還好,夫人挺熱愛藝術的,對我當畫家全力支持”。
從少年起,周勇頡就師從油畫家計文于先生學習繪畫,在工藝美院里,他也一直有這位十分值得信賴的計老師教誨著。于是,到了棄職從畫的當兒,周勇頡又去計老師那里“頭腦風暴”了。老師也不含糊,說:“你要當畫家可要準備吃十年蘿卜干飯?!敝苡骂R說不怕。
那些日子探討了不少主題和形式,但計老師都覺得“不夠新鮮”。有天,他說起了3D主題的立體繪畫,老師的眼睛亮了起來,“這個可以試驗一下的!”
3D的想法,源于諸如《阿凡達》之類的立體電影,“當時看電影時,我并沒有立即想到這些,只是非常迷戀這種超炫的視覺效果”。但后來,周勇頡覺得如果可以把3D立體移植到油畫中去,然后讓人們佩戴眼鏡去欣賞畫作,在平面繪畫的基礎上增添一個新的維度,不失為一種對傳統觀畫方式的有趣改變,又將成為處于繪畫與影像之間的另一種媒介。
于是試驗開始了。周勇頡常常畫一些被他稱為“白日夢”的家居場景,所有東西都是畫成一左一右的兩份,分別為紅色和藍色,這樣的分色處理可以通過紅藍眼鏡合成為3D效果。而這種立體繪畫的方式,最講究的是原始圖像周邊的紅藍兩色的運用。有段時間,周勇頡一直在糾結于技術,試驗了許多許多,又在網上狂查3D資料,最后終于琢磨出來關鍵點:能夠透過眼鏡呈現立體的紅藍兩色均為特定色彩,顏色不準則易導致重影、疊影的偏差。
經過近兩年半的立體繪畫創(chuàng)作,他的“技術活”算是非常精準了。當然,周勇頡的3D技術本身并不屬于“高精尖”一類,然而超寫實的體驗亦非他的旨趣所在:日常生活的乏味呈現,本身已經足夠豐富?;蛟S,他只希望透過注視事物的方式,而把觀者的注意力引向幻覺,從中讓大家獲得更大樂趣,“我從小就是一個散漫的喜歡搞笑的人”。而我們也可以把這個特質,理解為作品中呈現出來的不太尖銳的幽默感。
無可置疑的辨識度
如前文所述,看過周勇頡的作品,你以后再看到他的其他,便不可能會跟他人混淆,除非其他創(chuàng)作者刻意模仿。
但說到3D創(chuàng)作,目前藝術圈里也有一定流行度。今年4月10日,藝術眼網站曾刊登《3D:藝術創(chuàng)作新方向?》,討論電影特效是否引發(fā)一種新的藝術趨勢?在西方,也有一些藝術家會讓觀眾戴上3D眼鏡以便更好地體驗他們作品的復雜性或立體感;還有傳聞,去年秋天佳士得拍賣行曾向預期的買家分發(fā)3D眼鏡,來觀看安迪·沃霍爾創(chuàng)作于1962年的一些畫作……
所以說,3D技術在藝術品上的運用,并非獨家妙思或是引領當前藝術創(chuàng)作的風尚。藝術表現的手段始終只是手段,唯有藝術品的內涵,才是它的真正價值所在。獨特的手法,加上獨到的內涵,會最終造就無可置疑的辨識度。
周勇頡在2011年開始創(chuàng)作第一個系列作品《白日夢》,通過對日常的物與環(huán)境的表現,來還原一個日常生活環(huán)境。而人們在佩戴眼鏡觀看作品時,既能達到還原日常物件的目的,又在觀賞時感受到與現實生活場景的差異性——“這才是我所感興趣和想表達的”,周勇頡解釋說。
到了2012的《空房間》系列,他開始企圖呈現“記憶場景”與“現實場景”并存的畫面,“記憶中的物件通過線條表現產生空靈感,而在技術層面,線條在傳統概念中是平面展現的,我卻想通過戴眼鏡的觀看方式,讓它呈現出線條的立體空間感,使畫面產生出新的視覺體驗。”看了那些畫面,甚至會生出些“魔幻與現實”交融的聯想。
來自南京藝術學院的策展人韓為在“若無其事”個展的序言里寫道:“第一次見到周勇頡的畫作,它們正安置在房間的各角,觀看者不經意間以日常物象比照畫中物象,這些熟悉的景象相鄰不相知,然而在親切與漠然之間出現了一個新的通道,創(chuàng)作者希望能帶領觀者進入這個場所,從中找尋每個人自己的感受和認知……這是一種游離于常規(guī)欣賞感受之外的‘自由解剖式觀看,所以用玩笑和風趣的語言作畫,是使觀者能夠最大限度地獲得觀看自由。”
繼而,策展人也愿意分析一下創(chuàng)作者的心態(tài):“也許作者更愿意把繪畫看作是個游戲,只要戴上眼鏡我們就可以隨意娛樂一個日常景象,在這個迷幻的舞臺中,觀眾是符號的解讀者,也是意義的賦予者……每一張畫面就像被瞬間調侃的片段,而日常的碎片在他筆下不斷上演著沒有上下文關聯的喜劇。”也是,樂于搞笑的周勇頡,應該會更加屬意于生活的喜劇。
他的作品,因著這樣的辨識度與趣味,漸漸在社會上引起不小關注。曾有私人美術館在跟其簽約畫廊商談收藏事宜,也聽聞藝術圈的大收藏家蔡斯民先生有跟畫廊探討去新加坡辦他個展的種種可能性。我們也毫不懷疑,那些特別喜歡“有意思的作品”的買家,會留意和青睞于這樣的創(chuàng)作?!捌鋵崳懋嬂群臀冶救硕急容^愿意喜愛作品的人士以系列方式收藏,因為如果在一個空間里放上整個系列的多張作品,才會更加突顯創(chuàng)作的整體內涵和趣味?!笨磥淼坏漠嫾遥]有急于出手作品,而是盡力想讓作品呈現得更加完善。
而同時,周勇頡也絕不是一個快手。每年,他基本上只能用心創(chuàng)作出10到12幅作品?!拔冶M量保持一個白領上班的作息來畫畫,雖然這對于無拘無束的藝術家作息而言,是比較需要自控力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