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中醫(yī)診斷疾病有“四診”:望、聞、問、切。這“四診”作為中華醫(yī)學的瑰寶,至今還發(fā)揮著它的積極作用。在語文教學工作中,也應做到“望、聞、問、切”。特別是有的時候,我們要把學生當作病人來看待,我們用心來糾正他們的錯誤,用心來彌補他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讓他們成為一個真正的人。
一、望——觀察
“望”即為觀察。
教育家陶行知提出:“解放小孩子的眼睛。不要戴上有色眼鏡,使眼睛能看到事實。解放小孩子的嘴巴。有問題準許問,發(fā)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有話敢直說。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讓孩子去接觸大自然。大社會、擴大眼界,以發(fā)揮其內(nèi)在的創(chuàng)造力,解放小孩子的時間。給兒童個體學習,活動的自由時間?!?/p>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要把學生培養(yǎng)成自主的學習者。通過觀察,可以讓學生認識新事物,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
如在教學蘇教版第四冊第4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沉香救母》時,在指導學生讀通、讀順課文的基礎(chǔ)上,指導學生按順序仔細觀察課文插圖,從沉香緊鎖的眉頭,憤怒的雙眼和握緊的拳頭,想象沉香不怕“寒冬臘月”、“盛夏酷暑”,“起早貪黑”苦學武功,立志救母的艱辛。從母子倆擁抱在一起,喜逐顏開的畫面,想象母子團聚時百感交集的感人語言,然后依圖品讀,讀出急切和欣喜。這樣,一個不怕困難,刻苦習武,一心救母的孝子形象便矗立在孩子們心中。
作為教師,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里活動。學生的表情、動作等反映他內(nèi)心的思想感情,是思維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教師要抓住這一點,教育學生。學生上課時對知識的吸收、掌握情況,甚至做小動作的情況等,將露于外表,教師通過“望”,及時獲取各方面信息,反饋于學生,幫助學生學習或糾正錯誤。同時,學生通過教師的“望”,了解到教師對他的關(guān)心、幫助和愛護,會及時改正錯誤,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其克服困難的勇氣的信心。
二、“聞”——傾聽
“聞”就是聽取學生對學習、生活等各種問題的意見、看法等。
學生和我們老師不一樣,要理解還要時刻警惕,不能用我們的思維和認識代替孩子的思維和認識,要注意傾聽孩子的心聲,還給孩子權(quán)利,就成了教師能否組織好動態(tài)生成中的課堂教學中的重要條件。如果我忽視了傾聽孩子的心聲,也許朗誦訓練就達不到這個效果。我們在培養(yǎng)孩子識字能力、閱讀能力、朗誦能力的同時,更要學會傾聽課堂里學生的心聲,她將引領(lǐng)老師走向成功。
如語文實驗教科書一年級上冊《雨點兒》是一篇科學童話。課文生動淺顯,語言優(yōu)美,富有童趣,是引導學生進行識字和閱讀的很好材料。課文用擬人的手法,通過“大雨點”和 “小雨點”的對話,告訴學生雨點兒是從云彩里飄落下來的,有了雨水的滋潤,花更紅,草更綠,萬物生機勃勃。有位教師在教學課文第五自然段進行訓練朗讀時是這樣的:指名讀——男女分讀——老師范讀——齊讀這條線索進行的。因為是借班上課對于學生的朗誦不甚了解,教師接連叫了幾個同學讀,讀得不是很理想。于是我想親自示范讀以示榜樣,忽然人群中有一只小手,似舉非舉。教師猶豫了一下,還是走到他面前,面帶笑容地詢問他:“你是想站起來朗讀,還是有其他事?”他沉思了一會,“嗖”地一下子站起來說:“老師,您敢不敢和我們比賽朗誦?”那眼神充滿著挑戰(zhàn)性,似乎要把我給壓下去。教師心中一振,大聲地回答:“行,誰怕誰,我先來?!薄安恍校覀兿葋?,我請班上的朗誦冠軍和您比賽?!毙〖一锏恼Z氣里充滿著自信。于是一個被他們推舉出來的小女孩富有感情地朗讀起課文。讀聲一停,掌聲四起。的確,那小女孩甜甜的聲音,聽了讓人心醉。該輪到教師了,當教師讀完后,同學們也給予教師掌聲。教師讓他們當裁判,進行點評。學生們各抒己見,暢所欲言,參與的熱情異常高漲,那熱烈的氣氛絕不亞于辯論會。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讓學生體驗到挑戰(zhàn)的刺激性。
三、“問”——提問
問也是師生思想感情交流的一種形式。通過問,可以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況、學習情況、對某個問題的看法等。很多時候,“問”又是同“聞”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通過語言形式的“問”和“聞”,深入了解學生,對學生進行最直接的教育。但要注意,問要符合學生對象的年齡、性別等生理特點,要問得有法,問得有度,問得有藝術(shù)。教師學生“問”,能幫助我們處理好學生學習、生活、紀律等方面的許多問題。
例如在教學《回自己的祖國去》時,筆者結(jié)合文章的關(guān)鍵詞“斬釘截鐵”來提出問題:什么是“斬釘截鐵”?請從文章中找出能夠體現(xiàn)華羅庚斬釘截鐵態(tài)度的句子。用什么語氣讀才能體現(xiàn)華羅庚“斬釘截鐵”的精神?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提問,誘發(fā)學生深入探究,深化對文章內(nèi)容的認知和了解。
四、“切”——思考
“切”,不是給學生把脈,而是教師在“望”、“聞”、“問”之后的思考和分析,給學生開“藥方”。加強對學生學法的指導,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只有學會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才能嘗試自主學習獨立解決問題。如教學《海上日出》一課理解“太陽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船動、人動、海水動會有這樣的感覺并讓學生以手勢演示一縱一縱地還請看過海上日出的學生談看到的景象學生們很好地理解了這個句子。
在教學工作中,“望”、“聞”、“問”、“切”非常重要,如果運用好了,對于教育教學工作是大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