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澍
摘 要:圖克爾執(zhí)導的影片《閏年》以喜劇的方式講述了一個唯美而曲折的愛情故事。該片的成功之處即在于它塑造了一個主動追求愛情和勇于抉擇的女性,并傳遞了人類無功利的愛情觀。
關鍵詞:閏年;女性主義;自為的存在;符號
圖克爾執(zhí)導的電影《閏年》講述了一個曲折的愛情故事:安娜(艾米.亞當斯飾)為了嫁給一個心儀已久的成功男人杰里米(亞當.斯科特飾),決定只身前往柏林并在2月29日這天向杰里米求婚,但飛機事故和惡劣的天氣讓安娜停在了愛爾蘭。在那里,她邂逅了溫情而憨厚的旅店老板德克蘭,并逐漸體會到愛情的真諦,最終二人走向婚姻殿堂。優(yōu)秀的電影絕對不能僅限于視覺美,更體現在內涵美上。電影《閏年》即蘊藏著三重美:一個樂觀的新時代女性;一次大膽而自由的抉擇;一次平淡的精神洗禮。
一、女性之美
女性之美的核心即新時代女性在情感上變被動為主動。法國哲學家波伏娃認為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逐漸形成的[1],換句話說,由于經濟的不獨立,以往的女性總是“畏手畏腳”并且處于被動地位。而《閏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卻打破了傳統(tǒng)女人面對愛情消極、冷淡的戲劇形象,顛覆了女性被動的情感處境。她面對男友主動、大膽地喊出了自己的愛意,反倒是男友杰里米面對愛情踟躕不前。這種女性主動向男性示愛的“盛況”在藝術作品中屢見不鮮:在中國導演張藝謀執(zhí)導的電影《我的父親母親》中,母親招娣傾心于教書的父親并多次主動示愛:送公飯,吃餃子和造“偶遇”。女性的主動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
首先,它預示著一個更平等的世界即將到來,男性抑或是女性都將成為平等的主體登上舞臺,以體力勞動為基礎的男性時代已經成為過去。
其次,女性的主動可以加強情感上的互動,從而讓兩性都體驗戀愛的趣味。封建中國的專制婚姻大多一夫多妻,丈夫承擔經濟基礎并扮演主動角色,妻子無疑成為被動的陪襯,由此導致了無數家庭的災難命運,《大紅燈籠高高掛》即展現了封建中國女性的卑微存在。
究其實質,女性由被動變?yōu)橹鲃邮桥越洕鷮嵙Φ奶岣叩谋厝唤Y果。波伏娃認為改變女人的這種被動命運要從法律和社會制度等方面入手,當然,女性提高自己的經濟實力亦是有效的手段。該片中的女主角安娜是一名優(yōu)秀的布景師,她有足夠的經濟基礎去經營自己的愛情,并不惜花費重金從波士頓飛到都柏林去尋找男友杰里米。據說,閏年的2月29日,女性可以向男性求婚。安娜在得知此情后,毅然踏上了“尋夫之旅”。女性之美即在于女性的主動之美。
二、抉擇之美
閏年的二月二十九日,安娜放棄了男友杰里米,毅然選擇了德克蘭。我們在女主人公安娜身上看到了意識、自我存在和自由。抉擇之美即在于我們能夠有意識的做出自己的選擇。法國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分為自在的存在和自為的存在。前者是指超出意識之外的東西,也是隱蔽在黑暗中的東西,它的存在是偶然的并且無法被認識。后者是人類的主觀意識,具有活動性和自由性,屬于本源的東西?!堕c年》中的安娜本來打算去找自己的男友杰里米,但旅途中偶然邂逅的德克蘭卻是一個比杰里米更真誠、善良和有責任感的男人。無論在現實中還是影視作品中,都有一大批人是自在的存在著,他們聽憑擺布甚至不敢有一點自己的想法。而安娜卻是自為的存在,她可以有意識的進行自由的選擇。可以說,電影《閏年》就是陸地版的《泰坦尼克號》。兩者都在歌頌無功利、自由和純潔的愛情。無論是羅斯抑或安娜都在努力追尋自由而純潔的愛情,她們都是自為的存在,亦詮釋了抉擇之美。
三、“形上”之美
首先,旅店老板德克蘭在遠離喧囂的愛爾蘭,和資本主義高度發(fā)達的美國不接壤。
其次,影片中的德克蘭不知道路易威登提箱,顯示出了十足的“愚昧”和“落伍”。
再次,丁格爾地區(qū)的老年人在科技(科學——理性)發(fā)達的今天依然相信古老的神話或風俗(傳統(tǒng)——信仰)。
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人類生活在符號的世界中,他還認為符號具有指稱功能并且富有一定的涵義?!堕c年》中樸素、誠懇和含羞的旅店小老板德克蘭是一個符號,象征著人類的童年,其特點是主客尚未分離,人與自然尚處于一種相對和諧的境地。主客分立后的西方,物質急速膨脹,近代資本主義對金錢的渴望達到了極致。該片中的杰里米是心臟科醫(yī)生,依靠其出色的技術(科技——理性)贏得財富和社會地位,當然,他亦是一個符號,象征著財富和物質?!堕c年》和《泰坦尼克號》相似,主要人物都是兩男一女,愛情故事,遭遇困難,女性做出選擇,最后女性(安娜、羅斯)選擇了“弱勢”的男性。在《泰坦尼克號》中這個“弱勢”是杰克,而在《閏年》中是德克蘭。兩部影片中的女主人公本有可能選擇“強勢”的男性(財富)作為男友,但結果卻是她們對“弱勢”一方無比青睞,展示了人類對純潔和跨越等級愛情的不懈追求。啟蒙運動以后,理性的力量逐漸加強,社會由生產性轉變?yōu)橄M性,西方社會物質發(fā)展到達極致,但人類也從此失去了“童年”。 換言之,符號學視域下的《閏年》,更像是導演精心布置的一道燭光晚餐,呼喚的是自由與和諧,摒棄的是等級與物質。
參考文獻:
[1]西蒙.德.波伏娃著《第二性》2011 上海譯文出版社.
[2]卡西爾著《人論》2011 西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