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雪梅
摘要:在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課標,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四個方面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使用:調整教材順序、增減教學內容、替換教學活動以及優(yōu)化教學手段。
關鍵詞:教材分析;調整;增減;替換;優(yōu)化
仁愛版英語教材是根據《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編寫的,教材圖文并茂,話題新穎,生動有趣,內容貼近現(xiàn)實生活,使學生能夠通過親身的參與和實踐,感悟和體驗英語,進而逐步獲得語言運用能力。教材采用任務型語言教學模式,融話題、交際功能和語言結構于一體,在學生的語言技能、語言知識、情感態(tài)度、學習策略、文化意識等素養(yǎng)整體發(fā)展的基礎之上,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但在新教材教學實施過程中發(fā)現(xiàn),該教材中有些知識點分布零散,有些知識點呈現(xiàn)的內容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有些話題設計的課堂活動超出了學生能力范圍,有些知識點偏離了學生認知能力范圍和生活經驗等。這就要求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在不影響教材的完整性和系統(tǒng)性的情況下,立足課標,鉆研教材,根據學生的英語學習能力,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對教材進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在此,我結合我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學習從“調整”“增減”“替換”“優(yōu)化”四方面談談對教材的創(chuàng)造性使用。
一、調整教材順序
對教材進行取舍和調整時,教師首先要依據新課程標準,對教材作進一步的分析和研究,應根據學生的認識水平、心理特點、學習規(guī)律和教學需要,可對教材內容的順序進行適當調整,使其更符合學生的興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以引導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這種調整可以對同一單元各話題的先后順序進行調整,將相關話題的內容進行整合教學,有助于學生更有效地構建知識體系,也可以將教材中密切相關話題的內容進行調整組織教學。例如,我在進行仁愛八年級(上)Unit 1 Topic 1 Are you going to play basketball?后,接著教學Unit 1 Topic 3 I will take part in the school sports meet.因為都是一般將來時的語法項目和有關sports的內容,通過兩個話題的整合,學生的知識就更加具有系統(tǒng)性和完整性,并且應用自如。對話題教學順序的調整,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使他們更能牢固掌握和運用所學的一般將來的語法知識和有關sports的內容。
這種調整也可以重新調整和組合某一課中幾個部分的順序,適當調整幾部分內容使整個教學過程更加自然和流暢,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便于學生更好地理解內容,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開展學生的對話,順利地完成教學任務。
二、增減教學內容
傳統(tǒng)英語課堂教學重精讀、輕泛讀,課堂上可理解性語言的輸入量十分有限,這使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發(fā)展受到限制,因此,教師應根據需要對教材內容進行適當?shù)难由旌脱a充,依據學生的實際水平適當擴展相關教學內容。如,仁愛版八年級(下) Unit 7 Topic 2 Cooking is fun中涉及不同國家的飲食習慣、健康飲食及餐桌禮儀等。因為學生在跨文化意識方面比較薄弱,教師應結合課文教學有意識地進行這方面的滲透。教師可將不同國家的人民和他們喜歡的食物設計成表格進行對比,并介紹西方人的飲食文化,中西方飲食習慣和餐桌禮儀的不同。這些都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也開闊了他們的視野。教師也可利用學生周圍發(fā)生的事情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這樣學生就能夠在較為真實的語言環(huán)境中運用英語,這不僅可以豐富教學內容,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英語的熱情?,F(xiàn)代教育技術的發(fā)展給我們提供了更豐富的教學資源。教師要設法拓展教學資源途徑,充分利用這些資源,采用不同形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和體驗語言及其運用,拓寬學生的學習和應用渠道,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教師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特別要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娜∩岷驼{整?!边@就要求教師在鉆研新課標的基礎上,對教材做進一步的分析和探究,了解教材中任務和活動的關系,這樣才能準確地制訂每節(jié)課的教學要求,從而更好地對教材進行剪裁。如,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上) Unit 1 Topic 3 I will take part in the school sports meet. Section B本課課型為聽說課。重點活動是1a和3a部分。主要是如何用英語禮貌地制訂約會活動,包括見面時間和地點的約定和安排。為了爭取更多的時間利用1c pair work進行重點功能句操練,我對2部分與功能句聯(lián)系不是很要緊的有關接力賽的聽力部分做了刪減,先不出現(xiàn)在本課的教學中,放到以后與接力賽有關的語篇進行教學。這樣,對于不同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有更充分的時間來學習以及運用功能句。學生也不會感到內容多而雜亂。這樣既突出重點又降低了難度,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替換教學活動
在任務型語言教學中,教師需要在理解教材的基礎上,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目標性和可操作性,并建成一個有梯度的聯(lián)系。學生在教師所設計的各種任務和活動中,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或得出結論,從而獲得語言運用能力?,F(xiàn)行的仁愛英語教材中有些話題設計的課堂容量大,內容偏難。根據學生已有的經驗和能力,相當一部分的學生難以達到教材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就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替換一部分教學活動使其緊緊圍繞教學目標來進行,使教學內容更加明確,目的性更強。如,仁愛版英語九年級(上) Unit 3 Topic 3 Could you give us some advice on 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Section B 的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是疑問詞+to do sth.語法知識的學習。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掌握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辦法就比較費勁,因此本課里第三部分有關疑問詞+to do sth. pair work可以替換為兩兩對話、小組對話等活動討論學生英語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及解決方案。有關疑問詞+to do sth. 語法知識的教學,在這個話題的復習課中再進行。通過替換活動,鞏固學生所學的語言知識,培養(yǎng)學生思考、體驗、合作學習的能力,強化語言運用和習得的過程,真正做到學以致用。
四、優(yōu)化教學手段
仁愛教材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的培養(yǎng)以及信息的獲得。它不僅要求教給學生語言知識,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使用語言和交際表達的能力。教師在教學中應增強英語教學的實踐性、開放性和靈活性。優(yōu)化教學手段,改進教與學的方法,讓教材為我所需,為我所用。教材中的有些課文篇幅長、內容難,并且偏離了學生現(xiàn)有的認知能力。此時,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而應根據學生的認知需要和實際情況結合教學內容創(chuàng)設新穎、生動、有趣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和運用語言。例如,仁愛版英語八年級(下)Unit 7 Topic 2 Cooking is fun! Section C是談論西餐的餐桌禮儀,如果教師照本宣科,或一味要求學生熟記,學生沒有真實感受而且記住的難度較大,況且會降低學生學習的熱情、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教師可通過網絡搜尋與西餐的餐桌禮儀相關的圖片、動畫、視頻等并進行有效地處理展示出來,讓學生一目了然。這樣,教學信息的傳遞形式更加生動,教學內容更加形象、直觀和逼真,學生思維更加主動,有利于感性到理性的飛躍。不僅活化了教學內容,同時也激活了學生的思維,促使學生主動觀察和學習。教學手段運用得得當和巧妙,不僅能夠激活教學內容,而且還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課堂充滿活力,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和提高英語綜合運用能力。
總之,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課堂教學和教學效率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必須立足《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在教學中應多方位地鉆研教材,創(chuàng)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根據自己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自己使用的教材做出科學合理的整合,實現(xiàn)教學資源和教學要素的有機統(tǒng)一。這樣不僅能激活教學內容、激發(fā)學生的熱情,充分調動教學雙方的積極性,而且能增強英語的實踐能力,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從而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俞紅珍.英語教材的取舍與調整.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5(1).
[2]張春榮.英語新課程課堂教學中的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與管理,2004(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閩清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