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程改革之風愈吹愈烈的情況下,討論式教學無疑成了老師最受歡迎的教學模式,因為它合乎新課程改革所倡導的自主學習、探究學習、合作學習的理念,同時在具體的操作中既能活躍課堂,又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和個性養(yǎng)成。然而,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種合作討論的學習方式確實在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培養(yǎng)團隊合作精神上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有些老師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存在不少問題。
一是討論問題設計不合理。為了使討論收到成效,首先要保證所設計的問題要具備可探究性,使學生有話想說、有話可說,且說有所得。但有的教師提出讓學生討論的問題過于簡單,缺乏討論、研究和交流的價值。例如我校一位老師在教《裝在套子里的人》時,問學生“別里科夫有哪些套子”,筆者認為此問題在文中容易找到答案,缺乏討論的必要,長此以往,學生會對討論失去興趣。
二是教師對課堂引導和調(diào)控不夠。新課改突出強調(diào)的是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決不是聽之任之。可有些教師在這個關鍵的環(huán)節(jié)上做得不夠好,主要表現(xiàn)為:一是站在講臺上對學生的討論不加調(diào)控,導致學生討論時間過長,以致學生產(chǎn)生懈怠的情緒;二是在學生展示討論成果時卻又武斷干涉學生發(fā)言,阻礙學生之間的質(zhì)疑與爭鳴;三是對游離于討論之外的學生監(jiān)管不力。很明顯,教師的這些不良教學行為將直接影響到小組討論學習的效果。
三是有些教師把小組討論學習變成走秀。有的教師為了應付公開課,直接把教學設計中的合作學習結(jié)果提供給小組,致使課堂成了秀場,小組討論學習變成了走秀,有討論,無交流,更沒有質(zhì)疑和辯論。而對這樣小組討論學習模式,我們能夠期待學生學得盆滿缽滿嗎?所以說,沒有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合作,合作討論就達不到預期的效果。
四是缺乏有效的機制來維持小組討論學習的長期性。有些老師以為小組討論學習就是分個組就行了,然后就能萬事無憂了,殊不知,小組討論學習如果不用機制來維持的話,恐怕也就只能香兩三天,最后結(jié)局無非就是無疾而終。
那么,如何來構(gòu)建有效的小組討論學習模式呢?我想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構(gòu)建。
一是要精心分編小組。小組編排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小組能否長期運行下去。以筆者經(jīng)驗,小組編排大致可以按將教師直接分配和學生自由組合相結(jié)合的方式進行。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既能將好、中、差三個不同層次的學生合理搭配在一起,又能兼顧到學生的友情,從而更大效益地發(fā)揮小組的合力作用。
二是要精選討論的問題。選擇什么問題進行小組合作討論,這是一個關系到討論是否有價值的重要問題。因此,教師要課前選準合作討論的問題。
依筆者之見,教材中的重點與難點理應成為學生討論的重點。重點是我們在教學中應該讓學生掌握的知識,當然值得學生討論。難點一般是學生理解起來較為困難的內(nèi)容,但又因涉及到對文章主旨及重要人物形象的理解,而不得不加以解決,但我想,這不正好可以拿來通過學生討論,集中優(yōu)勢兵力加以攻克么?例如,在《裝在套子里的人》教學中可這樣設計問題:在生活中,套子對于我們來說究竟有沒有好處?如果說有,那為什么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卻在和科瓦連科發(fā)生沖突后的一個月后就死了呢?這些問題既聯(lián)系了學生的生活實際,又對學生很好地進行了思想教育,而且使學生很好地理解了別里科夫這個套中人的可惡可笑可悲之處。
三是教師要正確引導和適時調(diào)控課堂。搞合作討論學習,不是要教師做甩手掌柜,而是要教師擔負起了更多的職責。換句話說,是對教師駕馭課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為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教師不僅是“咨詢者”、“顧問”、“參與者”,更是引導者、組織者和監(jiān)管者。另外,在開展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隨時都會有意外問題發(fā)生,如果得不到教師及時有效的解決,就會阻礙合作學習的順利開展。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必須對小組的合作學習現(xiàn)場進行仔細的觀察和引導,適時地給學生釋疑解惑。對一些參加小組討論表現(xiàn)不夠積極的同學,要經(jīng)常鼓勵和幫助這些學生,讓他們充分體會到合作學習的樂趣;對一些渾水摸魚、開小差的同學,應及時糾正并耐心教育。
四是建立小組討論學習的有效機制。學生合作學習,就是要讓學生在合作中體驗獲得尊重與快樂,在自主思考、真誠交流的基礎上充分享受合作成果,使學生在合作、互動中自覺、高效地參與學習活動。而建立以激勵為目的的有效機制,是小組合作討論的關鍵。這種機制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及時評價學生的合作學習成果,并用量化的形式將其記錄下來,同時和學生的綜合評價掛鉤,這樣才會促進學生注重這種學習方式;其次是在小組之間開展競賽,獎先掖后,在時間許可的情況下,盡可能讓更多的小組展示其集體的觀點和集體的成果,并形成周期性。
討論式教學,是在適應新課程改革過程在應運而生的一種教學模式,但不能只流于形式,應將其落到實處。以上是筆者作為一個教書匠的陋見,不足之處敬請指正。
楊軍,教師,現(xiàn)居湖北荊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