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太平窯”是景德鎮(zhèn)中秋時節(jié)特有的習俗,沿續(xù)100多年,直到“文革”時才消失。近年來只有遇有一些重大的陶瓷文化活動,才會燒“太平窯”,以增添歡樂氣氛。
燒“太平窯”習俗因何而起?據(jù)景德鎮(zhèn)史志的記載是這樣的:相傳太平天國期間,太平軍曾多次到過景德鎮(zhèn)。有一次輔王楊輔清率領的太平軍逼臨景德鎮(zhèn),清軍撤退逃命。當太平軍開進景德鎮(zhèn)時,只見到處是斷墻殘壁,破門倒戶,卻不見一座煙囪冒煙。太平軍打開官府和窯戶老板的糧倉和金庫,將米和錢分給窮苦百姓。中秋節(jié)那天,窯工們用渣餅在河灘上壘起一座座渣餅窯,點起火來,火焰沖天,太平軍士兵與鎮(zhèn)上居民圍著窯火,歌舞談笑,歡樂到深夜。此后太平軍將士與窯工們一道重新建窯燒窯,更得到群眾的擁護。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一盛況,也寄托自己的向往,就語義雙關地把它叫做“太平窯”,此后每年中秋節(jié)燒“太平窯”就成了景德鎮(zhèn)的傳統(tǒng)習俗。
而筆者最近看到一篇介紹景德鎮(zhèn)淺降彩瓷的文章,卻有不同的說法:太平軍進入景德鎮(zhèn)后,于咸豐五年(1855年)一把火將御窯廠燒了,廠里的“庫存瓷樣”及資料均散失一空。御窯廠的官員、畫師、工匠等各自逃命,避難一方……同冶五年(1866年),太平軍失敗后,清政府軍機大臣李鴻章籌措13萬兩銀子,在御窯廠舊址重建堂舍72間,恢復了御窯廠。
以上是同一件事,兩種說法。究竟是清軍毀窯還是太平軍毀窯?哪一種說法更為接近事實?依筆者看來,后一種說法更為可靠。眾所周知,太平軍是一支農民起義軍,他們革命的對象是清王朝。而御窯廠是生產皇家用瓷的地方,燒毀御窯廠就是搗毀清王朝的象征。
那么,關于太平天國時期景德鎮(zhèn)的“毀窯”為什么會有相反的說法呢?筆者揣度,這可能囿于政治上的原因:因為太平軍是農民起義軍,以往的治史原則是:農民起義都是革命的,既是革命的就只能說好,不能說壞,更不能在他們臉上抹黑。因此才附會出“清軍毀窯逃亡,太平軍與鎮(zhèn)上窯工們一道重新建窯燒窯”的說法。
這就涉及到對“太平天國”的評價問題。太平軍具有革命的性質。但他們在打擊清王朝的戰(zhàn)爭中,或多或少會造成一定程度的對城市經濟的破壞,這也是難免的;而太平軍在南京建立政權后,其頭領們極端腐敗,也是不爭的事實。我們也應用動態(tài)和發(fā)展的觀點來看待“太平天國”運動,好處說好,壞處說壞,不能一好百好,一壞百壞。
對照以上兩種說法,筆者分析“太平窯”的實際由來應該是時值8月中秋,太平軍攻打并占領了景德鎮(zhèn),一把火將御窯廠燒了。以后8月中秋,鎮(zhèn)上的百姓就效法這一年,撿來渣餅,在河邊壘成窯的樣子,投入松柴,點火燃燒,于是燒“太平窯”成為景德鎮(zhèn)中秋的一大習俗。(原載《景德鎮(zhèn)日報》 作者:余步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