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金童
三國時的董遇說過:“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北彼挝膶W家蘇軾有詩云;“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庇纱丝梢姡x書很重要,作為教師,正確地指導學生讀書更為重要。那么,怎樣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呢?今天,我來談幾點自己淺薄的建議。
一、重誦讀,讓校園書聲朗朗
誦讀是語文課上用得最廣的閱讀方式。誦讀能夠訓練學生的語感,符合學生的心理需要,讓學生在讀的同時獲得審美體驗和情感陶冶,當然誦讀還有助于學生儲存知識,進而提高寫作水平。誦讀,細致分來,大體可分為朗讀、朗誦、吟誦三種。
1.朗讀。
《新課程標準》對朗讀的要求是: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我認為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對學生加以指導。
首先,指導學生把握好課文基調。文章是作者情感的表達,讀出感情要先能把握好感情。例如:《永久的悔》一文表達了季羨林老先生對母親的追憶和懷念,讀時要用舒緩的語氣讀出懺悔和痛心。《白楊禮贊》表達的是茅盾對抗日軍民的由衷贊頌,讀時要用高昂的語氣讀出贊美之意。其次,指導學生處理好停頓。句與句之間要有小的停頓,段與段之間要有較長的停頓。再次,指導學生區(qū)分出重音。如:“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一句中“今朝”一詞就需重讀,這樣才能體現出毛澤東要有所作為的豪情壯志。
2.朗誦。
朗誦側重誦,它多是高聲而誦,略帶表演性,意在感染聽眾。朗誦者把書面語言變成了有聲言語。可以讓聽眾感受到聲韻美、節(jié)奏美、氣勢美。初中語文教材中適合學生誦讀的篇目很多。尤其是一些古代詩歌以及現代詩歌中的名篇,這些都是很適合學生誦讀的。教師要多培養(yǎng)學生帶感情的誦讀。也可適當加以手勢的指導,這樣則更有感染力。如果我們的學生有許多朗誦的高手,那么我們的課堂必將生發(fā)出許多精彩。
3.吟誦。
吟誦更多的是強調自我陶醉。近來,也有人稱為“美讀”。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設身處地,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這是葉老特別推崇的一種讀書的方法。這里的“美讀 ”,既是“讀”的訓練方法,又是“讀”的理想境界。教師要多引導學生美讀,讓學生深入進去,陶醉進去。
二、重默讀,讓學生走進文本
默讀是朗讀的一種重要方式。由于默讀不出聲,省去了發(fā)音的動作,所以速度快,不互相影響,保證環(huán)境的安靜,便于更集中地思考、理解讀物的內容,并且不易疲勞,易于持久。默讀時,我們要注意做到:眼到、心到。眼到,就是要認清每一個字,不能一目十行,以免養(yǎng)成不求甚解的不良習慣。心到,就是集中注意力,一邊讀一邊想,理解詞句的意思和內在聯系。默讀時不能把注意力放在詞字上,而要放在對內容的理解上。這樣能更好地提高默讀的速度。讀得快而又理解得深,才是高水平的默讀。
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認為只有大聲朗讀才是讀,才能顯出課堂的熱鬧。很多教師不愿意讓課堂沉悶,所以忽視了默讀。其實,有的課文只有默讀才更有利于品味文章情感。如:現代作家劉亞洲的《給兒子的一封信》就很適合默讀。如果教師再配以舒緩深情的音樂加以課堂氛圍的渲染,那么,劉亞洲對兒子的諄諄教誨也就很自然地化作涓涓細流流入了每個學生的心田。另外,默讀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學生廣博地閱覽更多課外的文學作品。
三、重品讀,讓學生走進文本
“品讀”就是精讀,深讀,就是對文章的賞析、體味。就是從不同的角度,或選點,或鋪面,對文章進行品評賞析。從字里行間看出作者遣詞造句的功夫,品出文中美點妙要,品出力透紙背的意蘊。
以“讀”為本,讓學生在讀中感悟,是落實課標要求的一種方法,也是提高閱讀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陸游的“萬卷雖多當具眼”說明讀書使人受益無窮,但必須在“具眼”上下功夫。所以,語文課堂上一定要重視“品讀”,充分發(fā)揮閱讀的理解、體會、感悟功能,讓學生讀懂、讀活、讀美。
教無定法,教師在引導學生品讀時,應注意①品讀教學要與課程改革的“自主合作探究”相結合。讀議結合,以議促讀,以讀促悟,以悟導讀。②品讀教學不要離開語言文字的訓練,只有體悟語言,才能增強語感,提高語文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也要善于選取學生感興趣的角度讓學生進行品讀。例如:我在教學《小巷深處》時,除了抓住大部分老師都會關注的文中養(yǎng)母的外貌描寫、動作描寫進行品讀外,還引導學生對那只“又光又亮的竹棒”進行品讀。結果,從這個切入點學生更好地把握了文章所贊頌的深深母愛。③品讀教學要有一定的目標性,品了讀了要有一定的效果,不能流于形式。
四、重延讀,讓學生開闊視野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學生除了教科書以外什么都不閱讀,那就會連教科書也讀不好。”這句話啟發(fā)我們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讓書籍從沉睡的巨人變?yōu)閷W生青年時代的摯友。那如何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呢?我認為以下幾種途徑不妨一試。
首先,由課文向相似文章的拓展。學了一篇文章,我們可以引導學生閱讀與課文主題相似的文章。例如:學了《桃花源記》,可以引領學生讀一讀《五柳先生傳》;學了劉亞洲《給兒子的一封信》,可以引領學生讀一讀畢淑敏的《孩子,我為什么打你》和史鐵生的《秋天的懷念》。這樣的拓展還可以加深學生對課文主題的理解。
其次,引導學生閱讀課外名著。讓閱讀真正成為學生的精神需求。
再次,利用網絡進行網上閱讀。這樣,就可以極大地拓展學生的閱讀范圍,讓學生在更廣闊的天地里享受審美樂趣,獲得思想啟迪。
另外,學校也可編輯校本課程,把適合中學生閱讀的文章匯編成冊。這樣,也可一定程度的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
總之,在語文“聽說讀寫”四種能力的訓練中,我認為“讀”的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我們語文教師有責任也有義務通過形式多樣的“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希望我們通過引領學生讀書做一個幸福的耕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