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慧
由于受多元文化的影響,可以說,我們的民族傳統(tǒng)美德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在當今社會,知恩圖報已離我們有點遙遠。父母的養(yǎng)育、師長的教誨、他人的服務、大自然的賜予等,很多人都認為是理所當然的,從來都沒曾想過感恩或回報。而小學生中,感恩意識更是非常淡薄。由于父母對子女的嬌慣和溺愛,滋長了孩子們的自我意識,一切活動都以自我為中心,在家中是“小皇帝”、“小公主”,在學校則目空一切,眼中只有自己,形成了只知道“我該怎么樣”,不知“該我怎么樣”;只知道“我要什么”,不知“要我什么”。很多孩子在大把大把的浪費時,早已經(jīng)忘卻了“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把父母為之的付出看成天經(jīng)地義;他們記得住自己的偶像,卻記不住父母的生日;對父母的饋贈從不言謝,對朋友的幫助少有道謝,稍有不如意便大發(fā)牢騷,總覺得世界欠自己太多,社會太不公平。結果是一不小心就走入兩個極端,或者目空一切,或者內向自卑……這許許多多不勝枚舉的心理偏差,迫切需要一種新的思想滲入少年兒童的心靈深處來一次靈魂的洗禮。為了我們的民族,為了我們“禮儀之邦”千百年的榮譽,更為了我們祖國的花朵健康成長,我們必須培養(yǎng)學生的感恩品質。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應該充分挖掘教材中感恩教育的資源,對學生進行滲透性感恩教育。
一、讓學生“知恩”
感恩的前提是讓學生“知恩”。我們要根據(jù)文章特點,引導學生獲取信息,明白要感誰的恩,感什么恩。小學語文中所體現(xiàn)的“恩”是豐富多彩的。我們通過語文教學,主要讓學生了解:①自然之恩。大自然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生存的物質條件,還以壯麗秀美的山川哺育我們的精神。教材中就有許多挖掘大自然之美的佳作。如表現(xiàn)人類對鳥兒博大愛心的《燕子專列》,不按自然規(guī)律辦事,往往回產(chǎn)生與我們的愿望相反結果的《自然之道》等。②父母之恩。感謝父母的恩情,是人生中最基本的情感。如教育我們在接受父母給予自己愛的同時,還要學會關心父母,以行動回報父母之愛的《可貴的沉默》,體會父母博大胸懷、無私奉獻的品質的《“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等。③祖國之恩。從描寫祖國各地風景的文章中感知祖國的地大物博,如《青海湖,夢幻般的湖》為我們描繪了青海湖壯麗的景色,了解了湖中蘊藏著豐富的生活物資,感受了大自然的魅力;更要從民族文化中感知祖國的博大精深,豐富底蘊,如《秦兵馬俑》讓我們感受了兵馬俑的壯觀,為我們展示了中華民族的強大力量和英雄氣概,激發(fā)了民族自豪感等。④社會之恩。今天的學生是未來社會的棟梁,我們不僅要把學生培養(yǎng)為有個性的人,還要把學生培養(yǎng)為社會人,教育學生有愛心,愛社會,愛人類,培養(yǎng)學生博大的胸懷。如從《將心比心》一文中學會主動地關心、愛護他人,懂得“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的道理;從《那片綠綠的爬山虎》課文中感受老一輩教育家對青少年的關愛。感恩教育是真正意義上的素質教育,感恩是一種生活的大智慧,感恩是一切良好非智力因素的精神底色,感恩是學會做人的支點。
二、培養(yǎng)“價值觀”
語文課文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培養(yǎng)語文能力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感恩的價值觀。我們要切實做好三個方面的引導:①學會感恩,就要珍愛生命。珍惜自己的生命,對大自然、對父母,對祖國、對社會,都是一種感恩的表現(xiàn)。每個人來到世間僅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對大自然的最好回報;父母茹苦含辛地養(yǎng)育我們,就是希望我們長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對父母的最好回報;祖國,社會,為我們提供健康成長的陽光土壤,珍惜生命,是對祖國對社會的最好回報。珍惜生命,就是要愛惜自己的身體,滋養(yǎng)自己的精氣神,就是要遠離危險,包括交通違章、吸毒,還有形形色色的犯罪等。②學會感恩,就要培養(yǎng)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指個人對自己和他人,對家庭和集體,對國家和讓會所負責任的認識、情感和信念,以及與之相應的遵守規(guī)范、承擔責任和履行義務的自覺態(tài)度。在感恩教育中,要滲透承擔責任的教育,讓學生從小就有遠大的志向和盡職盡責的意愿。③學會感恩,就要學會與自然和社會和諧相處。感謝美麗的大自然賦予我們的靈秀,要形成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意識,要學會和大自然生靈的和諧相處;感念社會之恩,就要融入社會,學會和不同性格、不同階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處,學會禮讓,做到人際關系的和諧。小學生年齡小,外界的影響很容易內化,所以我們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就要重視培養(yǎng)其價值觀,培養(yǎng)“感恩”意識,注意在師生活動交往中引導學生去反思父母、師長、他人的恩情,讓孩子能從小有健康的心態(tài),能善待他人的誤解,從容地面對人生旅途中的一切挫折和不幸。
三、落實“情感體驗”
讓學生知恩了,但不一定就會感恩。因為沒有情感體驗的感恩教育是膚淺的。我們要通過情感體驗,讓學生對感恩教育有著刻骨銘心的記憶。“情感體驗”可以重點抓好三個方面:①在朗讀中體驗。適宜感恩教育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適宜在朗讀中體驗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要引導學生感情朗讀。感情朗讀的重點要抓好直接抒發(fā)感恩情感的語段,抓好突出人物特點的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的語段,抓好景物描寫細致的語段。在此基礎上,要騰出時間讓學生朗讀全文,鼓勵學生課外多讀全文,把對課文的體驗留下深深的痕跡。②在想象中體驗。表現(xiàn)大自然美景的課文,通過想象深入意境,能使大自然之美深入人心。如《黃河魂》對壺口瀑布的想象,能更加體驗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國的雄偉壯麗;表現(xiàn)祖國優(yōu)秀兒女包括英烈的課文,通過想象,能使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對人物高尚品質的認識更加深刻,如《狼牙山五壯士》,想象五壯士英勇殲敵的情景,能夠激直我們抵御侵略的萬丈豪情。③在思維中體驗。對表現(xiàn)事物意義的課文,我們要引導學生深入思維,在思維中深刻認識事物的意義,體驗恩情的深廣。如《只有一個地球》,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深入認識地球對人類的意義,體會地球對人類的恩情是不可代替的?!断蛲鶌W運》,理解舉辦奧運會的意義,能更加激發(fā)民族自豪事情等。體驗是內化的基礎。
四、抓好“外延教育”
課堂感恩教育是主渠道,但我們也要抓好課外感恩教育的外延。孩子從小到大,父母們總是習慣于默默地付出,不要求孩子給予任何的回報和感激,這是中國父母的美德,其實這正是我國“感恩教育”的缺失,或許會成為我們教育孩子的最大遺憾。針對這一現(xiàn)狀,我們要堅持開展“感恩教育”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目的是讓孩子能從身邊的人和事中學會感激。讓學生不但親身去嘗試,而且還要把它記錄到本上寫感恩筆錄,這樣學生就能從小事做起,學著去做感恩的事。每逢周末假日,我們可以給學生布置一項“孝心作業(yè)”,要求學生會燒簡單的一兩樣菜或做一兩件家務勞動,并利用雙休日為家長盡一份孝心。其實這樣的感恩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們學會感恩,學會思索。通過這樣的活動,讓學生收獲最大的就是知道了父母要他們學習的原因,也讓他們體會到了父母的艱辛,進而學會了感恩、報恩。
語文教材中蘊涵大量的感恩素材,為語文教學實施感恩教育提供了大量的契機。充分利用教科書中的豐富的感恩教育的教學資源,引導學生知恩、施恩和報恩,是培養(yǎng)學生健全人格,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只要做有心人,堅持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感恩教育,感恩之花一定會開遍每個孩子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