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方
一幅高妙的作品,可以讓千百年后的讀者儼如置身于畫中時代,猶如畫者本身,能從中領受到畫家熾熱的情感。它使人在觀賞畫時能夠完全著迷,精神感到愉快和滿足。作品的成功不僅僅局限于外觀的相似,也不能只追求精湛的技法,而更為重要的是能讓觀畫者感受到畫中深刻的思想以及作畫者內在旨趣的自然流露。清·惲壽平在《甌香館集》中說道,“筆墨本無情,不可使運筆墨無情。作畫貴在攝情,不可使鑒畫者不勝情。”指出了筆墨本是無情工具,一旦附上了畫家熾熱的情感,就成了有情筆墨。而這樣的“筆墨技法”,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在反映對象時有一個自己獨立的并且完整的主觀境界,不僅僅是源自生活并服從一定的主題內容,也能反映出作者感情的升華演變。這里的“主觀境界”就是需要“攝情”的注入。
一句“作畫貴在攝情”恰到好處的點出了作畫時應具備的意境。從字面上理解容易,但真正感悟“攝情”之道并非一日之功,這是一個漸修的過程!即使不斷的訓練自己特有的風格,借練習書法來提升筆墨功夫,臨摹古畫來熟習傳統(tǒng)技法等這些技法上的升華,也無法讓觀畫者得到似“暢神、怡情”般的審美享受,因為作畫者缺少了最為重要的感染力。
優(yōu)秀的畫家能以細如游絲的線描或豪放不羈的墨調信手拈來,輕巧得將自己的眼之所見、心之所想恰如其分得表現(xiàn)在畫上,讓作品具有感染力,引起觀畫者強烈的共鳴,使觀畫者感受其深深情感之所在,意韻之所存。潘天壽這樣說過:“顧長康云‘遷想妙得,乃指畫家作畫之過程也。遷:系作者思想感情,移入對象。想:系作者思想感情,結合對象,以表達其精神特點。得:系作者所得之精神特點,結合各不相同之技法,以完成其腹稿也。然妙字,系一形容詞,加于得字上,為全語之關紐?!边@就點明了作畫者在創(chuàng)作時應有心靈世界的感悟,情感的體現(xiàn)。說明此時已認識到作畫者深入情感比技術嫻熟更加重要。顧長康的《女史箴圖》卷,雖現(xiàn)今看到是唐代摹本,卻仍不失顧愷之畫風。此卷采用一文一圖,用筆細致流暢,筆法如春蠶吐絲、緊勁連綿,神情描繪地頗為生動,卷中舍身擋熊的馮媛,在眾人恐慌奔走之時傲然不懼的冷靜,對鏡梳妝打扮的姬妾,典雅雋秀姿態(tài)從容,散發(fā)出貴族女子氣息……讓觀畫者可以感受到畫家對題材的透徹理解,以及作畫時充沛的感情和豐富的想象,如同在欣賞一幅幅生動感人的畫面。
古往今來,畫家數(shù)不勝數(shù),各有風格,優(yōu)秀的作品傳承下來才會為世人所敬仰??v觀歷代名作,在展示藝術美的同時還包含了作者對當時的社會、生活、生命的深刻思考,有一種不必言語的“情韻”在其中。這些作品往往是通過典型的瞬間形象反映生活,觀畫者從作品中能感受到歷史環(huán)境、風土人情等?!胺伯嫯斢^韻”出自北宋黃庭堅《豫章黃先生文集》,簡潔明了地點出了觀畫其實就是感悟畫面上富有表現(xiàn)力的瞬間場景。優(yōu)秀的作品更是有一種特殊感染力,典型的特征常常是一顯即隱、稍縱即逝的,如果對所描繪對象只觀察其外表,只能“見于兒童鄰”?,F(xiàn)在許多作畫者都講求個性美,用各種手段創(chuàng)作,花樣繁多,看似作品與眾不同,實則大體相當且缺少生機,缺乏一種深層次的內涵,有些空洞。俞建華曰:“臨摹古畫,是學畫的必由途徑之一?!焙芏嗔鱾髦两竦募炎鞔蠖嘁矠楹笫滥1?。然,臨摹并不簡單?!芭R畫者除了生活體驗,遷想妙得以外,還要熟悉畫理,掌握畫法,對所臨古典作品的作者,畫法,題材內容,以及它的藝術特點,精華所在都必須研究清楚,才能在臨摹時傳達原作的精神;不了解原作精神,雖然精工細致、亦步亦趨,但面目呆板、精神萎靡,結果是遺神取貌,‘買櫝還珠是得不到原作精華的,臨畫也就難有收獲?!彼?,臨畫不在于對臨,而在于神會。古人的經(jīng)驗是擴充自己見識和修養(yǎng)的現(xiàn)成資料,聰明的學者是能通達古法且懂得從古人留下的資料中習得知識并獨創(chuàng)超越古人,而不是一味地去學其表象,結果卻是邯鄲學步,泥古而不化。
隨著繪畫進程的發(fā)展,技藝嫻熟這一以往最重要的繪畫準則隨之動搖,俗話說:“人品高,氣韻就高”,作畫者逐漸開始注重藝術修養(yǎng),光有高超的技法只能讓觀畫者看到線條之美。早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相繼有理論者提出氣韻、格調、修養(yǎng)等在繪畫中的重要性,它們能否通過作畫者技藝的運用或創(chuàng)造經(jīng)營出來,都成為后世品評繪畫的重要依據(jù)。也就是說,創(chuàng)作主體在這個過程中不再較多地受制于匠技工藝,而能在主動中創(chuàng)造自己了。清人石濤云:“用情筆墨之中,放懷筆墨之外?!碑嫷膭?chuàng)作不僅要得山水情懷,更要抒發(fā)個人情感,只有將感情注入筆中,達到由心到物,心靈契合的境界,對畫家的主體情思,給予必要的重視,將“外師造化”與“中得心源”結合起來,才能恰到好處得使觀畫者感悟到其情感的流露。例如唐代閻立本既注意刻畫人物的外貌特征,又長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所畫《歷代帝王圖》線描凝重有力,筆力勁健圓渾,構圖單純概括,賦色典雅沉著。每位帝王都被刻畫的極具個性而不流于程式化,置于稍帶有情節(jié)性的場景中,仿佛讓人感受到歷史中不同時期人物的特有氣質、經(jīng)歷和作為。
故作畫者要表達出心中的成品時,需具有深厚的學識,極高的涵養(yǎng),達到運墨時能自如地將其內心感應注入所描繪對象之中,熟習其生活之所在,深入去認識和體會客觀世界中對象的特征,結合形象與技巧之配置,達到身心與對象融合為一而臻于妙得。如此,作畫者進入到了繪畫最完美的精神境界,這樣的畫家才是“真畫者”,能創(chuàng)作出高妙的藝術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