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國
高考對文言文翻譯的考查,表面上看是考查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對語句所處語言環(huán)境的考查。翻譯時,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詞義和詞序,把文言文對換成相應(yīng)的現(xiàn)代漢語,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如果直譯后覺得語意不暢,還應(yīng)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使句意盡量達到完美。下面以2013年全國各地高考試卷中要求翻譯的句子為例,總結(jié)出高考文言文翻譯的十大采分點,希望能給同學們答好文言文翻譯題帶來一些有益的啟示。
采分點之一: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shù)囊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一定要掌握考綱要求掌握的120個重要實詞的基本義項(我個人認為120個還遠遠不夠,至少要重點積累300個)。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jié)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shù)囊粋€進行翻譯。因此,我們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中要對詞語的不同義項加以區(qū)分辨別。
比如:
(1)爾豈億我為不能耶?顧吾弓差軟。(2013年高考湖北卷)
(2)肅入,對坐,出酒饌,執(zhí)禮甚恭,且錄其居止。(2013年高考湖北卷)
(3)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
(4)凡所引書,輒加訓釋,以裁正其義,多儒先所未發(fā)。(2013年高考四川卷)
分析:(1)句中的“差””字是多義詞,常見的義項有:差別、相差;差錯、錯誤;稍微地、比較地。根據(jù)上下文語境,可知“稍微地”義項最恰當。(2)句的“錄”字是個多義字,常見的義項有:記載,登記;抄錄;審查記錄囚犯的罪狀;逮捕等。這里應(yīng)該是“記錄、記載”的意思。(3)句的“望”常見的義項有:遠望;盼望,期望;名望,聲望;埋怨,責怪等,根據(jù)語境揣測,此處用“埋怨”義項最恰當。(4)句中的“發(fā)”字是個多音多義字:念作fā,動詞,常見的義項有:發(fā)射;出發(fā),派遣;興起,產(chǎn)生;打開;表現(xiàn),顯露;啟發(fā),闡明。念作fà,名詞,常見的義項只有:頭發(fā)。根據(jù)語境,這里是說金履祥做學問很嚴謹,有自己的思想,據(jù)此推測,此處“發(fā)”作動詞解,宜解釋為“闡明”。
參考譯文:(1)你難道猜想我不會射箭嗎?只是我的箭弓稍微軟了點。(2)(廉希憲)恭敬地(把秀才們)迎入家里,陪他們坐著,擺出酒食,對待他們的禮節(jié)非常恭敬,并且記下他們住的地方。(3)(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為年高德劭,皇帝也以誠相待十分信任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埋怨。(4)凡是引用的書籍,總是加上注解,用來裁定訂正他們的意義,有許多先儒所沒有闡發(fā)的(內(nèi)容)。
對于一詞多義,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注意積累常見文言詞語的不同意義和不同用法,特別是要掌握常見一詞多義的典型例句,見到一種新的解釋就記錄下來,這是文言文一詞多義的復習方法之一。積累豐厚,才能運用自如。如“愛”:①愛。動詞。如:“父母之愛子也,則為之計深遠?!保ā队|龍說趙太后》)②喜歡。動詞。如“秦愛紛奢,人亦念其家?!保ā栋⒎繉m賦》)③吝惜,舍不得。動詞。“齊國雖褊小,吾何愛一牛?”(《齊桓晉文之事》)
2.利用具體語境推斷詞義。一詞多義的詞義都是指其在一定語境中的某個義項。故須學會利用上下文來推斷實詞的具體含義。據(jù)此推斷出來的詞義,代入語境又合情合理,一般來說就是正確的。如《師說》中“吾師道也”的“師”指學習,而“師道之不復可知矣”的“師”指從師。
3.略識詞義引申知識。一詞多義基本屬于詞義引申,有其規(guī)律;認識這種規(guī)律,有助于揣摩推斷詞義。如:“引”,是個指事字,本義是“開弓”,即“拉開弓”?!睹献印けM心上》:“君子引而不發(fā)?!笔钦f君子張滿了弓卻不發(fā)箭。開弓是以弦?guī)Ъ龑蚝蠓剑砸瓿觥皩А?、“領(lǐng)”的意義?!妒酚洝ろ椨鸨炯o》:“漢王則引兵渡河?!遍_弓是把弓拉開,形狀變長了,所以引申出“延長”、“伸長”的意義?!睹献印ち夯萃跎稀罚骸疤煜轮窠砸I(lǐng)而望之矣?!薄耙I(lǐng)而望之”是說伸長脖子期待他。開弓是把弦和箭向后拉,所以引申出“引退”的意義?!读H藺相如列傳》:“相如引車避匿。”“導”、“引領(lǐng)”、“延長”、“伸長”、“引退”等意義,都是從“開弓”的形狀直接引申而來的。
采分點之二: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xiàn)象,是在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某些詞會失去了它原來所屬詞類的意義和功能,而臨時具有了某種語法功能,相應(yīng)具有了某一新的意義,臨時充當了另一類詞。翻譯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guān)注的一項內(nèi)容。因此,我們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常見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有:名詞的活用(為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作狀語),動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為動用法、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名詞、動詞、使動用法、意動用法)等。我們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類型,然后據(jù)此推斷其意義。比如:
(5)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2013年高考廣東卷)
(6)傅先生天下賢士,吾尚不得為友,汝何人,敢名之?。?013年高考廣東卷)
(7)古者三十而娶,近世唯農(nóng)家或然,故壯而須也。(2013年高考江西卷)
(8)備與亮非舊,又以其年少,以諸生意待之。(2013年高考湖南卷)
分析:(5)句中,“蜂”是名詞活用為狀語,意為“像蜜蜂一樣”。(6)句中,“名”字是名詞活用為動詞,意為“叫……名字”。其實這里有一條名詞活用為動詞的規(guī)律,即一個名詞后帶代詞如“之”,這個名詞往往活用為動詞。(7)句中,“須”也是名詞活用為動詞,要理解為“長胡須”。(8)句中,“舊”是形容詞活用為名詞,意為“舊交”。
參考譯文:(5)這些人如果不能用販賣私鹽來養(yǎng)活自己,將來一旦像蜂群一樣聚集起來成為盜寇,那么就會成為很大的禍患。(6)傅先生是天下很有才德的人,我尚且沒有機會和他成為朋友,你是什么樣的人,怎么敢直呼他的名。(7)古時候三十歲娶親,近世只有農(nóng)家有的(還是)這樣,所以(新郎)已是壯年,長了胡須。(8)劉備與諸葛亮不是舊交,又因為他年紀輕,(劉備)把他當作一般書生看待。
對于詞類活用,我們要注意以下兩點:
1.掌握基本知識。對文言實詞詞類活用現(xiàn)象的基礎(chǔ)知識應(yīng)有一個系統(tǒng)的梳理,掌握這類活用的性質(zhì)特點與基本規(guī)律,結(jié)合語境進行正確翻譯。如,形容詞意動用法,表示主語認為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可譯為“認為……”“以……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表示主語使賓語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所表示的性質(zhì)或狀態(tài)。
2.在閱讀、翻譯訓練過程中,對文言材料中出現(xiàn)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應(yīng)予以及時整理,摘錄到專門的筆記本上,以便強化識記,加深印象。
采分點之三:古今異義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很多詞語的意義也發(fā)生了變化,造成古今意義不同。有的已擴大,有的已縮小,有的感情色彩發(fā)生了改變,有的詞義已經(jīng)轉(zhuǎn)移,有的名稱說法改變。因此,我們在翻譯時要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特別是那些與現(xiàn)代漢語中的書寫相同但意思和用法完全不同的詞語。要根據(jù)原文的語境確定詞義,千萬不可以今譯古。否則,就會出現(xiàn)錯誤。比如:
(9)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遣不若漢?。?013年高考安徽卷)
(10)明帝問左右安國所在,左右以豐對。(2013年高考江蘇卷)
(11)豐子韜以選尚公主,豐雖外辭之,內(nèi)不甚憚也。(2013年高考江蘇卷)
(12)名不可得而聞,身不可得而見,其惟江上之丈人乎?(2013高考重慶卷)
分析:(9)句中,“中國”是兩個詞,意思是“中原地區(qū)”,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10)句中,“左右”,古今異義,意為“身邊侍候的人,近臣”,現(xiàn)代漢語中的“左右”是“左和右兩方面”的意思。(11)句中的“尚”字今義有“尊崇”、“風尚”“還”等意思,而古義有“推崇”、“時間久遠”、“仰攀婚姻,特指娶公主為妻”。句中“尚”字后帶有賓語“公主”,這里就是“娶公主為妻”的意思,這一分很多考生都丟了。(12)句中的“丈人”在古代是“對年長人的尊稱”,在現(xiàn)代主要指“岳父”。
參考譯文:(9)我不能在中原發(fā)跡起家,所以才在此稱王。假使我占據(jù)中國,我又哪里比不上漢王呢?(10)魏明帝問左右臣子“安國”在哪里,左右臣子用“李豐”來回答。(11)李豐的兒子李韜被選中娶公主為妻,李豐雖然表面上推辭,而內(nèi)心不怎么害怕。(12)名字不可能讓人知道,身影不可能被人看見,難道只是江上的老人嗎?
對于古今異義,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四點:
1.積累古今異義詞。借助教材注釋識記古義,如記住“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國也》)中的“走”指逃跑而非行走。
2.重點關(guān)注與現(xiàn)代漢語同形的詞語。
3.借助成語識記古義。如成語“短兵相接”的“兵”字就保留了“兵器”這個古義。
4.翻譯一個詞首先想到的應(yīng)該是這個詞的古義,除此之外還要檢驗這個古義放在句中是否妥帖,句意與上下文是否相符等。
采分點之四:通假字
通假,是用音同或者音近的字代替本字。代替本字的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和本字之間只是語音相同或相近,并沒有意義上的聯(lián)系,所以又稱同音通假或同音假借。這是文言文中一種常見的語言現(xiàn)象。在進行翻譯時,如果按照字面一般意思沒法解釋,那就要想想課文中學過的該詞的通假情況,再從通假的角度去考慮。高考常常是在翻譯題中涉及,直接或間接考查,著眼于應(yīng)用。比如:
(13)章君負濟世長才,當閩寇壓境,嘗樹旗鼓,礪戈矛,帥眾而搗退之,蓋有意植勛業(yè)以自見者。(2013年高考山東卷)
分析:(13)句中的“帥”和“見”都是通假字,“帥”通“率”,是“率領(lǐng)、帶領(lǐng)”的意思;“見”通“現(xiàn)”,是“顯露、展示”的意思。如果不能看出這兩個是通假字,翻譯時可能就會詞不達意。
參考譯文:(13)章君依仗濟世的卓越才華,在閩地敵寇大兵壓境的時候,曾經(jīng)樹起大旗準備好戰(zhàn)鼓,磨礪長矛,率領(lǐng)軍隊進攻敵寇擊退了他們的侵犯,這是因為他有建立功業(yè)來顯露自己才華的抱負啊。
對于通假字,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借助經(jīng)典語句識記。在高考復習備考階段對于中學語文教材中出現(xiàn)過的通假字,應(yīng)加以歸類梳理,結(jié)合教材中的語例來強化識記。如“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中的“受”通“授”。又如“河曲智叟亡以應(yīng)”(《愚公移山》)中的“亡”通“無”。這種識記法,既能識記通假字,還能避免默寫時寫錯別字。
2.根據(jù)讀音推斷。因為通假字與本字之間讀音相同或者相近,充分依托上下文,判別某字是否存在通假現(xiàn)象,并依語境推斷其假借義。如“旦日不可不蚤來謝項王”(《鴻門宴》)中的“蚤”通“早”。
采分點之五:重要虛詞
虛詞是輔助實詞構(gòu)成句子語法結(jié)構(gòu)或表達語氣的??季V規(guī)定了同學們應(yīng)掌握的15個重點虛詞。大多數(shù)虛詞既有其基本用法,表示其語法功能,又有意義,能在現(xiàn)代漢語里找到相對的虛詞加以解釋。有些同學因?qū)μ撛~重視不夠,對虛詞的差別沒有做細致的分析,導致在翻譯時隨意誤譯。因此,對考綱要求掌握的15個重點虛詞的意義和用法要了然于心,只要句中出現(xiàn),就可能是得分點,就要格外留心。比如:
(14)六月庚子,循晨造南津,命三軍入城乃食。(2013年高考大綱卷)
(15)農(nóng)家苦燈燭之費,送迎以旦晝,用蓋以蔽日也。(2013年高考江西卷)
(16)知以人之所惡為己之所喜,此有道者之所以異乎俗也。(2013年高考重慶卷)
分析:(14)句中的“乃”是一個得分點,在這里作副詞,可譯為“才”。(15)句中的“以”是文言中最重要的高頻虛詞,句中出現(xiàn)了兩處,第一處作介詞,可譯為“在”,第二處作連詞,表示目的,可翻譯為“來”。(16)句中三個重要虛詞,“以”,介詞,可譯為“把”;“所”是“所”字結(jié)構(gòu),“所惡”就是“厭惡的人或事”,“所喜”就是“喜歡的人或事”;“之所以”中的“所以”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的“所以”(表示結(jié)果),而是表原因,可譯為“……的原因”。
參考譯文:(14)六月庚子這天,盧循清晨到達南津,命令三軍攻入城中才能吃飯。(15)農(nóng)家苦于燈燭的花費,送親迎親(都)在白天,(就)用傘蓋來遮蔽陽光。(16)知道把別人所厭惡的作為自己所喜好的,這就是明智的人和世俗的人不同的地方。
對于重要虛詞,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記典型實例。在分析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時,比較簡單的辦法就是,熟記一些文言虛詞的典型例子,將句子、意義和用法一同記住,在辨別的過程中,只需要將給定的句子與典型例句進行比較,就可以知道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如“而”的用法,我們可以熟記“黑質(zhì)而白章”(《捕蛇者說》);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等三個句子,并分清它們依次表明并列、轉(zhuǎn)折、修飾的三種用法。
2.看詞語結(jié)構(gòu)。主要指根據(jù)與虛詞緊密相關(guān)的實詞,推斷虛詞的用法與意義。如:“所”往往與動詞組合,構(gòu)成“所+動詞”的結(jié)構(gòu)形式,根據(jù)這一固定結(jié)構(gòu),就能判斷出:“所”作代詞,起指代作用,相當于“……的人、事、物”。同時,“所”還可和“為”結(jié)合,構(gòu)成“為……所”的固定結(jié)構(gòu),根據(jù)這一結(jié)構(gòu),可以判斷“所”為助詞,表示被動。
采分點之六: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是指與現(xiàn)代漢語中正常句式語序不同的句式,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倒裝句(主謂倒裝句、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句等)。我們一定要了解這些特殊句式的特點,在翻譯時將其變換成現(xiàn)代漢語正常的句式。文言文翻譯題常將文言特殊句式作為考查點,一般命題者選取句子都是仔細考慮了句子的句式特點。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征;否則就極容易失分。比如:
(17)其能凌歲寒而不易行者,非松也耶!是故昔之君子每托之以自厲,求君之志,蓋亦若斯而已。(2013年高考山東卷)
(18)茍不以鹽自活,一旦蜂聚為盜,則為患深矣。(2013年高考廣東卷)
(19)其豈有勞于求而不得人,密于法而不勝其弊,若今之患哉?(2013年高考浙江卷)
(20)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諳村落者也。(2013年高考江西卷)
(21)整展拜起,側(cè)立,不予之一言。(2013年高考湖北卷)
分析:(17)句中,“自厲”是賓語前置句,在古漢語中“自”作賓語時,往往可以前置,如“自信”。(18)句中的“自活”也是賓語前置句,翻譯時要理解為“養(yǎng)活自己”。(19)句中,“密于法”是狀語后置句式,在翻譯時,應(yīng)將其介詞短語“于法”調(diào)整到形容詞“密”字前,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習慣。(20)句中,“者也”是判斷句的標志,這句是典型判斷句式。(21)句中“不予之一言”省略了主語,翻譯時應(yīng)該在句首補充傳記主人公廉希憲,句意才能順暢。
參考譯文:(17)那能耐受一年中寒冷的時節(jié)卻不改變品行的,不是松樹嗎?因此從前品德高尚的人常常借它來勉勵自己,求得君子的志向,大概也像這樣罷。(18)這些人如果不能用販賣私鹽來養(yǎng)活自己,將來一旦像蜂群一樣聚集起來成為盜寇,那么就會成為很大的禍患。(19)哪里會有搜求上費力卻得不到人材,制度法令上嚴密卻弊端無窮,(導致)像今天這樣的憂慮呢?(20)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xiāng)村的人。(21)劉整行拜禮后起身,在旁邊站立,(廉希憲)不跟他講一句話。
對于特殊句式,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三點:
1.熟記典型例句。熟記典型例句,有助于掌握常見句式的性質(zhì)特點與語言標志、結(jié)構(gòu)規(guī)律。如被動句:“臣誠恐見欺于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2.善于總結(jié)。充分利用已熟悉的特殊句式的經(jīng)典范例,歸納整理文言句式的一般規(guī)律,逐步掌握文言句式的知識,通過回憶、對比、聯(lián)想,觸類旁通,溫故知新,從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狀語后置主要有兩種表現(xiàn)形式:“以……”的形式,如“申之以孝悌之義”(《孟子·寡人之于國也》);“于……”的形式,如“蘇子與客泛舟于赤壁之下”(《赤壁賦》)。
3.學會翻譯。辨明是特殊句式后,按各種句式的固定翻譯格式進行翻譯。如判斷句必須加上“是”“就是”等詞語。被動句必須加上“被”字。倒裝句必須用“調(diào)”的方法將固定的句式調(diào)到位。介賓短語后置句,譯時要調(diào)到動詞前;賓語前置句、定語后置句、主謂倒裝句都要依從現(xiàn)代漢語的語序恢復原位。
采分點之七:固定結(jié)構(gòu)
文言文中的一些詞語經(jīng)常結(jié)合起來使用,表達一定的語法意義,由于世代沿用,就成為—種用法和結(jié)構(gòu)都比較固定的習慣句式,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固定格式。固定格式也叫固定結(jié)構(gòu),或者凝固結(jié)構(gòu)。這些固定格式,表示的意義是固定的。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固定結(jié)構(gòu)在古漢語中大量存在,而在現(xiàn)代漢語里大多已經(jīng)消失,考生不明了就沒法翻譯。所以積累一些固定結(jié)構(gòu)是很有必要的。固定結(jié)構(gòu)主要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可譯“為什么……呢”),“孰與”(與……相比,哪一個更……),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如……何”“若……何”(這三個都可譯為“把……怎么樣”)等。比如:
(22)朋友之喪而若此,無乃過歟?(2013年高考天津卷)
(23)今皆不及,而將軍之眾不過數(shù)千人,以此待敵,得無非計乎?。?013年高考湖南卷)
(24)奚重而不更也?(2013年高考浙江卷)
分析:(22)句中的“無乃……歟”是固定結(jié)構(gòu),可譯為“恐怕……吧”。(23)句中的“得無”是固定結(jié)構(gòu),表示推測語氣,可譯為“恐怕”。(24)句中的“奚……也”是表示疑問語氣的固定格式,可譯為“為什么……呢”。
參考譯文:(22)朋友去世(你)竟然(悲傷)成這樣,恐怕有些過分吧?(23)如今都比不上(曹操),而且將軍的部眾不過幾千人,憑借這些對付敵人??峙虏皇寝k法吧!(24)為什么如此嚴重卻不改變呢?
對于固定結(jié)構(gòu),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勤于積累。古文中的固定格式,情況比較復雜,在平常的復習備考過程中應(yīng)對教材中出現(xiàn)的各種固定句式的語例及時搜集、整理、歸納、總結(jié),從而掌握各種固定句式的表意功能,識記它的對譯格式,以鞏固記憶,這樣才能在做高考翻譯題時得心應(yīng)手。
2.學會翻譯。這些固定結(jié)構(gòu)表示疑問、反問、感嘆、揣度和表示選擇等語氣,翻譯時要把這種固定結(jié)構(gòu)對應(yīng)的現(xiàn)代漢語以及表達的語氣準確無誤地翻譯出來。
采分點之八:單音節(jié)詞
現(xiàn)代漢語詞匯以雙音節(jié)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匯與此相反,以單音節(jié)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guān)注的對象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復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jié)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匯當成現(xiàn)代漢語的雙音節(jié)詞去解釋。對于單音節(jié)詞一般在單音節(jié)詞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為雙音節(jié)詞或短語。比如:
(25)其母一日見敬恒貿(mào)絲,銀色不劣,慍甚。(2013年高考天津卷)
分析:(25)句中的“銀色”是兩個單音節(jié)詞,意為“銀子的成色”,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中表示一種顏色的一個詞。
參考譯文:(25)他(姚敬恒)的母親有一天看見姚敬恒做蠶絲買賣,(使用的)銀子的成色不好,很生氣。
對于單音節(jié)詞,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特別關(guān)注與現(xiàn)代漢語的某些雙音節(jié)詞字形相同而意義不同的古漢語雙音節(jié)短語。如“于是相如前進缶,因跪請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前進”,是個連動短語,意思是“上前奉上”。
2.嚴格遵守“對譯”的方法,在翻譯時應(yīng)將單音節(jié)詞語分別湊成雙音節(jié)詞,這樣才符合現(xiàn)代漢語習慣,同時有效避免漏譯文言詞。
采分點之九:修辭手法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用典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譯的方式,而應(yīng)根據(jù)其修辭方式的特點采用相應(yīng)的意譯方式。如是比喻,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則需抓住喻體采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是借代,就應(yīng)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如是互文,就要把相應(yīng)的內(nèi)容合并到一起意譯;如是委婉,則要根據(jù)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目前高考翻譯題中設(shè)題考查修辭知識點的不多,但也會偶爾涉及。比如:
(26)家居,非事未嘗入州城。語及時事,輒顰蹙不答。(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
分析:(26)句中的“顰蹙”,既是比喻又是典故。顰,本義:皺眉。如李群玉《黃陵廟》中詩句“猶似含顰望巡狩,九疑如黛隔湘川?!滨?,本義:緊迫,急促。引申“聚攏;皺縮?!比纭睹献印酚小芭e疾首蹙額而相告”的句子。顰蹙:皺眉皺額,比喻憂愁不樂。如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嘗寄人宅,奴婢徹屋為薪略盡,聞之顰蹙,卒無一言?!?/p>
參考譯文:(26)在家閑居,無事從不到州城區(qū)。說到當時政事,總是皺著眉頭不回。
對于修辭手法,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積累古文修辭知識,留心古文修辭現(xiàn)象。如,“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保ā睹献印す珜O丑》)“采薪之憂”是疾病的婉辭。全句譯為:昨天有國君命令來,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復命。
2.結(jié)合語境,把握好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guān)系,確認修辭現(xiàn)象,確保譯文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表達習慣。
采分點之十:古代文化
古文承載著中華悠久的古代文化。文言中保留著不少禮儀、歷法、地理、歷史、官職、稱謂、人事活動等古代特有的文化現(xiàn)象。如果不了解這些文化常識,便難以深入理解,更不可能準確翻譯。比如:
(27)在班列中最為耆碩,帝亦推心任之,諸大臣莫敢望也。(2013年高考新課標卷)
(28)而敬恒躬行,與鼎足,顧未有知之者。(2013年高考天津卷)
(29)“此饑民求食爾,荒政之所恤也。”乃請以減死論。(2013年高考遼寧卷)
(30)今足下棄反天性,捐冠帶,欲以區(qū)區(qū)之越與天子抗衡為敵國,禍且及身矣?。?013年高考安徽卷)
分析:(27)句中的“耆碩”,耆:年老,古時稱六十歲為“耆”。碩:大。耆碩:在古代指高年碩德者。如唐代韓愈《為韋相公讓官表》:“況今俊乂至多,耆碩咸在,茍以登用,皆逾於臣。”這里就涉及古代年齡稱謂,如“總角”泛稱幼年,“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古稀”稱人七十歲,等等。(28)句中的“鼎足”指鼎的腿,因鼎有三腿,古人用“鼎足”比喻三方面并立的形勢。如《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操軍破,必北還。如此則荊吳之勢強,鼎足之形成矣?!焙笥忠隇槠?,并列。如清代平步青《霞外攟屑·論文上·王弇州文》:“后之論次明文者,不得不推為一大家。若滄溟孤峭,乃孫樵、劉蛻一流,南溟副墨大函,文涉應(yīng)付,未足稱鼎足焉?!保?9)句中的“荒政”是古代在遇到荒年時所采取的救濟措施?!吨芏Y·地官·大司徒》:“以荒政十有二聚萬民(防止百姓離散)?!编嵭ⅲ骸盎?,兇年也。鄭司農(nóng)云:‘救饑之政,十有二品?!边@里的“荒政”就是賑濟饑荒的政令或措施。(30)句中的“足下”是古代下稱上或同輩相稱的敬詞。如《鴻門宴》:“謹使臣良奉白璧一雙,再拜獻大王足下。”這里就涉及敬詞和謙詞,同學們在平常的學習中要有所積累。
參考譯文:(27)(他)在朝班的行列中最為年高德劭,皇帝也以誠相待十分信任他,諸位大臣沒有人敢埋怨。(28)而姚敬恒親身踐行,和他們(凌、沈二人)并列,不過沒有了解他的人。(29)“這不過是饑民求食罷了,這應(yīng)是救濟饑荒的法令所要體恤的?!庇谑钦埱笠詼p免死罪論處。(30)而現(xiàn)在您卻一反中國人的習俗,丟棄衣冠巾帶,想用只有彈丸之地的小小南越來和天子抗衡,成為敵國,那你的大禍也就要臨頭了。
對于古代文化,我們復習時要注意以下兩點:
1.留意古代文化。高考復習中,考生應(yīng)對古代的專用語、制度習俗等文化常識有一些基本的了解。留意古代文化常識,在教材復習和傳記類文章的學習過程中積累與古代官職(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除,拜官授職。擢,提升官職)、地理(江表,長江以南地區(qū)。關(guān)東,古代指函谷關(guān)以東。朔漠,北方的沙漠)、習俗(天子、太后、公卿王侯之死稱崩、薨、百歲、千秋、晏駕、山陵崩等;一般人的死稱亡故、長眠、長逝、過世、謝世、壽終、殞命、捐生、就木、溘逝、老、故、逝、終等)。
2.合符語言環(huán)境。涉及文化常識的譯文,一要看自己的翻譯是否合乎古代社會的環(huán)境;二要看譯文是否適合語境,是否合乎情理。
雖然文言文翻譯是一個高考文言閱讀中的一個難點,但只要我們在復習備考時加強這方面的訓練,依托教材,記牢經(jīng)典語例,就能迅速找準采分點,減少失誤,提高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