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琴
摘 要:“品德與社會”課程,是小學實施德育、培植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傲⒆闫飞缯n堂,解讀悠久歷史,喚醒民族精神記憶;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懷”能較有效地培植學生的民族精神,更好地落實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的教育,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關鍵詞:品社課堂;民族精神;悠久歷史;文化精髓
中圖分類號:G623.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11-0048-03
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中華民族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她支撐著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品社課堂,是小學實施德育、培植學生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徑。
學生發(fā)展的需要 小學階段是民族精神的奠基最佳階段,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在學生中重視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的教育,能促進學生良好品德形成,增強民族自尊心和社會責任感,為成為具有良好的個性品質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奠定基礎。
品社課堂的需要 在長期的品社教學實踐中,筆者切身體會到品社課堂對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視度是不夠的:
1)教學內容零散——品社教材,沒有系統(tǒng)性地呈現(xiàn)民族精神教育的內容,只能在個別課時中略見一二。
2)教學方式單一——教學中仍存在空泛化、形式化的缺點,學生被動接受大道理。教育方式單一,已跟不上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俱進的步伐,滿足不了學生發(fā)展的需求。
3)課堂教學低效——品社課堂,是實施小學德育、培植民族精神的主要途徑,但是縱觀省市等展示課、研究課,筆者發(fā)現(xiàn)關于“民族精神”的環(huán)節(jié)或蜻蜓點水,或流于形式。
培植學生民族精神須探尋實施策略。中華民族精神是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積淀而形成的,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tǒng)一、愛好和平、自強不息等精神。在品社課堂教學中培植民族精神,要以教材為基礎,通過課堂教學,“解讀悠久歷史,喚醒民族精神記憶;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懷”,將民族的情、愛國的根植入學生的心田。
一、解讀悠久歷史,喚醒民族精神記憶
翻開中國悠久歷史,處處可見民族精神的光輝:南宋有岳飛、文天祥,明清有史可法、林則徐……一個不注重歷史的民族、國家是會滅亡的。
品社課堂,應當成為學生了解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陣地,通過追溯歷史,深入感受;細節(jié)呈現(xiàn),移情體驗的方法,解讀悠久歷史,從而喚醒民族記憶。
(一)追溯歷史,深入感受
民族精神就蘊含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蘊含在中華兒女五千年奮斗創(chuàng)造的足跡中。民族精神的培植,需要教師在不同類型的課堂教學中,針對小學生的特點,創(chuàng)造性地加以落實。
筆者執(zhí)教《黃河母親》一課時,在第二環(huán)節(jié)安排了以下活動:
活動一、養(yǎng)育中華兒女的黃河:
1.石雕——黃河母親,學生交流。
2.設疑——為何稱母親河?
交流小結:良好的自然環(huán)境、仰韶文化……
3.文物——猜作用。
活動二、孕育民族精神的黃河:
1.學習《黃河的主人》——民族精神的象征。
2.齊唱《黃河大合唱》——民族不屈的精神。
通過活動,和學生一起追溯黃河歷史,使學生感受到祖先的勤勞、智慧,更感受到中華兒女的頑強,中華民族的不屈,課堂上,學生的內心受到了極大的震動,對民族精神有了更深入的感受。
又如《從四大發(fā)明說起》、《圓明園在哭泣》等課,補充了眾多人物事跡,“虎門銷煙”、“甲午戰(zhàn)爭”等歷史事件。
品社課堂教學要引領學生去追溯中華民族精神源頭,去尋找歷史的蹤跡。從真實故事中感受人物的痛苦、快樂、艱辛、追求……從而激發(fā)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細節(jié)呈現(xiàn),移情體驗
歷史是品社教育的重要載體,而體驗往往能給予學生最廣闊的成長空間,是民族精神培植的肥沃土壤。課堂教學中,須有重點地安排體驗環(huán)節(jié),通過體驗培育品德。
解讀華夏五千年的歷史,要凸顯其中生動、具體的人的活動,用一種細節(jié)化的方式來呈現(xiàn),與學生對話。有老師執(zhí)教《鴉片的背后》一課,很好地運用了細節(jié)呈現(xiàn),移情體驗的方法:
細節(jié)一:鴉片危害。
1.算一算——一箱60千克鴉片=多少人民幣;
鴉片毀了一個人、千萬家、整個國家!
2.從數(shù)字背后看到什么?
細節(jié)二:外交官譚錦鏞受辱致死。
追問:你們一臉怒氣,在憤怒什么?
因為有了數(shù)字計算和真實故事材料的細節(jié)呈現(xiàn),學生的交流是投入的,心情是沉重的,感受是發(fā)自內心的!真正體驗到了當時人民經歷的國破家亡的痛,國難當頭的痛!
品社課堂上,不僅要告訴學生客觀的史實,更重要的是通過史實對學生進行精神的陶冶。所以,品社課中的歷史,應該是通過細節(jié)呈現(xiàn),用有血有肉的歷史事實,努力將歷史事實轉化成學生的情感體驗,由此來喚醒學生的民族記憶。
二、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懷
民族精神蘊含在中華文化中,品社課堂教學需要引領學生感悟燦爛的中華文明、博大精深的傳統(tǒng)文化。對民族文化的認識愈深,對民族精神的認識就愈深。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文學作品,中國畫、書法作品,中國刺繡,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
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選取文化材料,引領學生閱讀作品、走近人物、關注生活,引領學生感悟文化精髓,進而催生民族精神情懷。
(一)閱讀作品,感受文化博大
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典籍浩如煙海,如《論語》、《大學》等反映中華民族精神最早的著作,后來又涌現(xiàn)了一大批愛國詩人、詞人的作品,再后來,又有大批反映抗戰(zhàn)時期中華兒女的優(yōu)秀品質的書籍。
執(zhí)教《黃河母親》一課,筆者安排了以下環(huán)節(jié):
活動一:這是一條氣勢磅礴的黃河。
1.地圖尋黃河;
2.錄像賞黃河;
3.詩詞贊黃河。
一生誦詩句:“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p>
師:“同學們,你會想起哪一句?”
師生吟誦詩句。
在活動中,地圖、錄像,拉近學生與縱橫千里的黃河的距離,之后的詩句吟誦是情不自禁、有感而發(fā)的。課堂上,互動吟誦,讓學生深切地感受到黃河的氣勢磅礴,進一步加深了對黃河生生不息精神的認識。
又如,執(zhí)教《悲憤的吼聲》一課,引入毛澤東的《七律·長征》,吟誦時學生慷慨激昂,充滿了對紅軍戰(zhàn)士的崇敬、熱愛!
文學作品,是民族精神的生動體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閱讀作品時滲入學生心田。如今,我們能更多地尋找到平凡人的不平凡精神,這都是我們閱讀的范本。
(二)走近人物,體會精神不朽
個人精神是民族精神的基礎,研究民族精神必先研究個人精神。能夠體現(xiàn)和發(fā)揚民族精神的,有杰出的領袖,有各行各業(yè)的優(yōu)秀人物,更有一大批為民族的生存、發(fā)展而不懈奮斗的中華兒女。
《誰是最值得尊敬的人》一課,我以四個層次推進課堂:
一、貢獻卓越的人,值得尊敬
二、表現(xiàn)杰出的人,值得尊敬
三、默默無聞的人,值得尊敬
四、回歸課題,深化認識
教師提供典型人物:科學家袁隆平、發(fā)報員翟莉、環(huán)衛(wèi)工人牟雪華。
通過課堂活動,學生明確了:所有創(chuàng)造美好的勞動者都是值得尊敬的人!對普通勞動者的尊敬,油然而生。
又如《從四大發(fā)明說起》引用祖沖之、黃道婆等;《誠信真可貴》引入還中獎彩票的張建順;《園丁贊歌》引入譚千秋、殷雪梅老師……還有更多普通人的事例,都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品社課堂中,將歷史人物和當代人物結合起來,把個人精神與民族精神結合起來,呈現(xiàn)人物事跡,將給學生們以古鑒今,以人鑒己的啟示,更有利于學生體會民族精神的不朽。
(三)關注生活,催生民族情懷
生活中能體現(xiàn)民族精神的素材豐富、鮮活。我們要和學生一起,關注生活,關注最生動的民族精神教育。
正值端午節(jié),有老師執(zhí)教《民風民俗與我們的生活》,在課尾老師出示新聞:
“2005年11月27日,韓國江陵端午祭申遺成功。江陵端午祭,被世界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人類口頭和無形遺產?!?/p>
師:讀了新聞,你有什么想法?
生交流。師板書:民族的情懷
師:你覺得你該怎么做?
生交流,師小結
韓國“申遺成功”新聞,引起學生的共鳴: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是無形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進一步深思:我能為此做些什么?成功催生了學生的民族情懷。教師帶領學生關注生活,又不僅僅停留在生活,使課堂有了深度。
再如《我們只有一個地球》,補充當?shù)丨h(huán)境問題;《不平靜的世界》,引入當下戰(zhàn)亂情況……進一步滲透國情意識和社會責任教育。
生活中有不少典型事例,就是生動的民族精神教材。關注生活,加強教學內容與現(xiàn)實生活的聯(lián)系,引發(fā)學生思考,催生民族精神情懷。
民族精神,體現(xiàn)在文學作品中,映射在人物身上,滲透在生活中,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進行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設計,使他們在參與中受到熏陶和感染,進一步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懷。
柏拉圖說過,“人的本質是精神的。人的精神是生命的函數(shù),整合著人的意志、品格、個性及創(chuàng)造才能?!泵褡寰?,是一個民族經久不衰、永續(xù)發(fā)展的歷史文脈。立足課堂教學,培植民族精神,通過“挖掘拓展整合,豐富民族精神內涵;解讀悠久歷史,喚醒民族精神記憶;感悟文化精髓,催生民族精神情懷”的策略,能更好地落實國家意識、文化認同、公民人格教育,更能將民族的情、愛國的根植入學生心田,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參考文獻:
[1]豐子義.民族精神研究的若干問題[J].中國德育,2009,(9).
[2]莫稅英.民族精神的發(fā)展及其培育[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23).
[3]冉志晗,夏蓓潔.培育當代民族精神,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7).
[4]田克儉.民族精神與競爭力[N].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