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德才
過年,在城里過,年味沒有鄉(xiāng)里的濃;與妻子商量,還是到鄉(xiāng)下去過年。一路的顛簸,來到家鄉(xiāng)的集鎮(zhèn)上,不時碰見熟悉的面孔。不時熱情地打招呼,大家相隨著一同回村。
從鎮(zhèn)上往家走,這條路不是很遠(yuǎn),步行要比坐車的感覺好。一路上,欣賞到人們踩著凳子往門框上貼著春聯(lián),看見人們高揚木錘打著年粑,聞到人們磨出豆腐的清香……與鄉(xiāng)親們一塊兒行走,幾乎沒有自己張嘴的機(jī)會。他們說某個地方又架起石拱橋,原來連山麂都不敢去的山灣里而今車子竟大膽地爬了上去,一些窮得叮當(dāng)響的人家而今也蓋上了高樓。
過年那天,母親一天到晚幾乎都是圍著灶屋鍋臺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好像要把這一年貯藏的最好吃的東西全拿出來,做出美美的味道讓我們品嘗。母親說我們平常很少回家,不要我們做任何事情,便安排我們與叔叔嬸娘們講講白話。妻子實在坐不住,便走進(jìn)母親房屋里找出她沒來得及洗的衣服洗起來,我就跑到母親耕種的地里看看莊稼長得怎樣,還帶上一把剪刀剪去山坡上橘子樹上多余的枝條。等忙上一陣回來,年飯熟了。我家的年飯在天黑前進(jìn)行,桌子上,擺滿盤盤碟碟,香味使勁地?fù)溥M(jìn)我們的鼻孔。吃年飯前,我們請過世的祖人先吃,裝上一點飯,倒上一點酒,點上一支煙。這時,孩子們跳進(jìn)房里,拖出早已準(zhǔn)備好的一圈又一圈的鞭炮,整齊而均勻地鋪放在堂屋里,點燃,噼啪噼啪地響起來。人們聽到聲音,知道哪家又在團(tuán)年,猛地拉開自家的門,跳出來張望,找尋煙霧的源頭。
吃罷團(tuán)年飯,鄉(xiāng)里的風(fēng)俗就是守歲。守歲的夜里,大人總會給小孩一些壓歲錢。在農(nóng)村里,說有了壓歲錢,新的一年才有錢用。母親把壓歲錢用紅紅的布巾包著給孩子們,紅布巾里包著的不僅是錢,而且還藏著母親勞動的汗水。村里一些朝氣蓬勃的小伙打破守歲的習(xí)慣,覺得通宵坐在電視機(jī)旁看電視過于單調(diào),在白天里,他們就從羊圈里牽出一只羊宰殺。之后,抱上一個大大的音箱放在白晃晃的河灘上,喇叭聲音如此的大,村子到處都能聽到。聽說當(dāng)晚有免費的娛樂活動在河灘上舉行,不少人一到天黑,便相約著舉起火把,亮著電筒,有說有笑地來到這河灘上,吃起美味的烤羊肉,舉杯飲酒,一杯酒一首歌,一巡酒一曲舞,盡情地唱起桑植民歌。還跳起歡樂土家擺手舞,左一擺,右一晃,如薅草,像挖地,似舂米……用舞蹈詮釋他們的勞動與生活。山村里,歌舞如潮。
天剛蒙蒙亮,山灣山溝、屋前屋后響起鞭炮聲。聲音是那么的明,那么的脆,那么的震撼,像要炸亮一片天空,炸去人們心里的浮躁與憂郁,炸出一片美滿與希望!
初一的早上,人們就是平常的瞌睡再大,這個早上也得早早地起床。初一起早床,意味著這一年早起。初一一般不出門,也不掃地,怕把財氣掃走。這天要特別小心謹(jǐn)慎,如果與人爭爭吵吵,就會帶來一年的不順。時值初二,各種民間的游藝與曲藝開始在村子里閃亮登場,有耍龍燈,舞獅子等等,還有一些民間的山歌和小戲演出。直到正月十五,鬧完元宵節(jié),過年才算完成。
回城了,我的腦海中仍回味著鄉(xiāng)下過年的場景。
選自《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