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旭
隨著番號披露,中國軍隊的主要力量——18個集團軍面貌更加清晰。
“集團軍”這個詞誕生于19世紀初的法俄戰(zhàn)爭。在人們的印象中,它象征著強大的作戰(zhàn)能力。
解放軍集團軍的出現和編成,源自上世紀80年代窘迫條件下的改革——一方面希望縮減軍隊規(guī)模,另一方面又希望保留并提升戰(zhàn)斗力。而30年后,當中國軍隊踏上更高水準的強軍之路時,集團軍的面貌與實力都已改觀。
“合成軍”試驗
在解放軍的詞典中,集團軍執(zhí)行戰(zhàn)役任務。
上世紀70年代末,鄧小平在主持中央軍委工作后、提出裁軍百萬之前,就醞釀組建集團軍。
1980年3月,他在軍委常委擴大會上指出:要根據軍隊裝備不斷改進的情況,搞些合成軍、合成師,便于合成訓練,便于指揮員熟悉特種兵的指揮,把平時訓練和戰(zhàn)時使用結合起來。這些問題都要當作制度問題、體制問題進一步研究。
不久,在一個關于未來作戰(zhàn)的研討會上,鄧小平又指出:有的同志提出來,過去我們也設想過,比如一個軍,組成一個合成軍,有炮、有坦克、有導彈,炮包括防空的,實際上就是一個集團軍。
后來,鄧小平提出可以先搞一些軍作為試驗。這樣,一些部隊開始進行合成集團軍的嘗試。
解放軍集團軍的另一位推動者是張愛萍。1982年11月,他被任命為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傳記說,他上任僅25天就以某軍為試點,進行機械化合成集團軍試驗。
根據中央軍委辦公廳原主任、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際均回憶,這個軍被稱為“萬歲軍”,試點正是在他擔任軍長時完成的。眾所周知,“萬歲軍”就是陸軍第38軍。
解放軍集團軍的出現有著復雜的背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蘇聯進一步發(fā)展了機械化集團軍縱深突擊的理論。作為應對,中國軍隊提出了在戰(zhàn)爭初期,以堅固陣地的防御戰(zhàn)為主要作戰(zhàn)樣式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
這種提法最早在50年代由彭德懷提出,得到了鄧小平、粟裕等人的贊同。
《張愛萍傳》中寫道,1982年新一屆軍委成立后,軍隊領導人慢慢意識到,這個以蘇聯二戰(zhàn)模式為框架的對未來反侵略戰(zhàn)爭的宏觀構想,將會給各個領域帶來諸多挑戰(zhàn)。
比如,訓練部門提出在8個重要方向上陸續(xù)組織大演習,每次演習都要耗費數億元。構筑縱深防御陣地的國防工程費用大得驚人。而且,要在各個可能的作戰(zhàn)方向上囤積強大的反突擊預備兵團,“這就使武器裝備的生產和國防工業(yè)面臨一個更為嚇人的數字,要儲備上千萬人份的武器裝備,不用說新武器的研究了,就是把幾年的裝備費都給它,恐怕也只能是杯水車薪”。
在后來討論裁軍問題的軍委擴大會議上,雖然也有人提出裁減地方部隊,但張愛萍仍主張裁減野戰(zhàn)軍。
在中國,一些部隊歸地方軍分區(qū)管理,如邊防部隊等。野戰(zhàn)部隊由大軍區(qū)直接管轄,作為機動作戰(zhàn)、戰(zhàn)略決戰(zhàn)的主要力量。
張愛萍設想中新型軍團的數量不像過去步兵軍那樣多,但是將成為“精英中的精英”,這就是機械化集團軍的嘗試。
第一支機械化集團軍的誕生
這些集團軍,其實就是步兵軍加上其他兵種,組成合成部隊。
據李際均回憶,1985年1月他由師長調任“萬歲軍”軍長時,該部隊正是全軍組建集團軍的試點單位。
上任前,時任北京軍區(qū)司令員的秦基偉對他說,試點不僅是編制調整,還有內部工作程序的建立、新裝備的熟悉等,“特別是由高級戰(zhàn)術兵團上升為戰(zhàn)役軍團的作戰(zhàn)指導等問題?!?/p>
時任軍委副主席楊尚昆則指示,試點工作只能成功,不能失敗。
此前,從1983年初到1985年10月,38軍先后進行了三次整編。第一次是按照摩托化步兵軍暫行編制整編;第二次是根據“陸軍合成集團軍編制試點方案”整編;最后一次就是根據中央軍委對全軍精簡整編的部署和北京軍區(qū)的命令,實行“機械化集團軍試驗編制”。38軍作為北京軍區(qū)的先行單位,在第三次整編中,進行擴編與縮編、撤銷與新建、調入與調出、改建與轉隸的單位達數百個。到1985年11月1日,38軍正式執(zhí)行機械化集團軍新編制。
楊尚昆與時任總政治部主任余秋里、國防部長張愛萍等都曾親臨38集團軍視察指導。
據李際均回憶,作為試點單位,當時的研究重點是“集團軍怎樣作戰(zhàn)”。
進行集團軍作戰(zhàn)能力論證和戰(zhàn)役行動研究是一項龐雜的工作,既要有總體論證,又要有集團軍和各種類型師旅、各兵種作戰(zhàn)能力的論證,以及各種戰(zhàn)斗保障、技術保障和后勤保障的論證等。具體而言,通過以往作戰(zhàn)經驗、各種演習的實驗數據等,運用各種方法計算最終得出結論,使集團軍及下級部隊協(xié)同作戰(zhàn)。
試點論證持續(xù)了整整一年。在最緊張的階段,李際均每天只睡4個小時:白天抓部隊工作,晚上修改下級報告的論證材料。為了怕睡過頭,他把鐵啞鈴當成枕頭,睡4個小時就硌醒了。
大量數據來自實彈演習。比如組織高射炮、高射機槍與武裝直升機進行對抗演習。到1986年4月,38集團軍完成了5本約150萬字的研究成果,轉發(fā)全北京軍區(qū)的部隊。
1986年夏季,38集團軍又赴內蒙古朱日和進行機械化集團軍實兵檢驗性演習,驗收試點成果。
當時正逢裁軍百萬,以保證集中力量投入經濟建設。對于這樣一次對解放軍具有歷史性意義的演習,事先并沒有下撥專項經費,要從38集團軍內部調劑。
演習持續(xù)了6晝夜,前3天李際均一直沒有睡覺。據他自述,那種情況只有在抗美援朝和1955年遼東抗登陸演習時經歷過。
這次演習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動用坦克和裝甲車輛最多的一次實兵實彈對抗檢驗性演習,在國際上產生了巨大影響。
消失的集團軍
蛻變總是令人痛苦。在38軍向機械化集團軍轉型的同時,高達百萬解放軍解甲歸田,8個軍被撤銷,11個軍區(qū)減并為7個軍區(qū)。
根據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部趙功德、張明金所著《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解放軍番號自1開始至70,曾編有67個軍,其中56、57、59軍并未組建過,但是在70個番號之外還編有西北獨立第1軍、第2軍、第3軍。
新華社記者曾在《黨史博覽》刊文說,自1949年至1982年9月,解放軍共進行了7次大裁軍,共撤銷和改編了38個軍。其中有15個軍的番號被撤銷,23個軍改編成軍兵種部隊和經濟建設部隊。僅1952年一年就有6個軍的番號被撤銷。
不過此間許多軍在撤銷番號后轉為其他軍種。到1956年,有10個軍轉為??哲?,3個改編為公安部隊,3個軍轉為炮兵。
有7個軍轉為農墾建設兵團、建筑工程部隊和石油部隊。1982年撤銷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新華社資料說有超過50萬官兵因此轉業(yè)。
據總參軍務部原部長邢智勇回憶,到1985年解放軍軍費僅為美軍的2%,兵員卻是美軍的兩倍?!跋裥熘葸@樣一個駐軍較多的中等城市,星期天、節(jié)假日滿大街都是穿軍裝的?!?/p>
軍隊體制改革、減少員額的研究論證工作自1984年2月啟動,至11月提出了三種方案報時任軍委主席鄧小平審閱。
結果,他認為這三種方案“還是有些保守,思想上沒有完全放開”。最終的結果是裁軍100萬。其后又用了半年時間,裁軍方案提交到1985年5月的軍委擴大會議討論通過。
到1985年7月,38軍開始進行機械化集團軍試點的時候,軍隊精簡整編方案下達,百萬大裁軍正式啟動。
曾任阜新軍分區(qū)政委的吳明錄回憶了大裁軍中的一幕:始建于國內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一個軍及所屬3個師均列入撤銷番號范圍。
他說,這個部隊最有名的戰(zhàn)績就是在朝鮮戰(zhàn)爭中“奇襲白虎團”,以及堅守文登里戰(zhàn)斗。很多人都知道,擁有這個戰(zhàn)績的就是第68軍。
當時68軍剛從江蘇調防到東北,行李尚未拆包。吳明錄走進一個團政委家時,“直面1米見方的行李包裝箱上貼著‘徐州—XX3個大字時,幾乎難以面對它的主人?!痹瓉恚@位政委的妻子幾經周折才調動成功,與丈夫在同一地工作,結果立刻就要面對不可知的未來。
另外一些細節(jié)更令人嘆息:為交接物資,來自東北三省5個軍單位、10多個團單位的交接人員住滿了68軍下屬師、團的招待所,經過兩個多月時間完成了裝備物資移交。
1997年解放軍裁軍50萬人,《中國青年報》說,這次大裁軍解散了大部分守備部隊,部分集團軍建制的乙種師歸武警部隊。2003年又裁軍20萬人。這兩次共有6個集團軍的番號撤銷。
由于歷經多次大規(guī)模裁軍,到2003年時仍存在的陸軍集團軍已經屬于“精銳中的精銳”。然而,面對軍隊轉型的需要,一些部隊仍然被撤并。
香港《文匯報》當時曾撰文介紹被裁撤的23集團軍。它屬沈陽軍區(qū),軍部駐哈爾濱,防區(qū)包括遼寧、吉林、黑龍江三省。
23集團軍前身為第三野戰(zhàn)軍第4縱隊,曾參與蘇中“七戰(zhàn)七捷”戰(zhàn)斗、孟良崮戰(zhàn)役、濟南戰(zhàn)役?;春?zhàn)役后,改稱23軍,并在渡江戰(zhàn)役后與英國遠東艦隊發(fā)生沖突。新中國成立后,23軍先后參與抗美援朝、珍寶島戰(zhàn)斗。在2003年,它下屬的部隊還處理了齊齊哈爾日本毒氣事件。
《文匯報》分析說,2003年裁軍涉及北京、沈陽兩大軍區(qū),與這兩個軍區(qū)步兵人數過多有關。中國北部邊境安全形勢已大為好轉,因此裁減這兩個軍區(qū)的步兵在情理之中。
軍隊的傳承
目前媒體披露的集團軍番號,分別是第1、12、13、14、16、20、21、26、27、31、38、39、40、41、42、47、54、65軍。
對于歷次裁減集團軍的標準,還沒有公開資料,但是從這些部隊的歷史仍可一窺端倪。
首先,它們幾乎都參加過朝鮮戰(zhàn)爭。在上世紀50年代初的60多個軍里,有不到30個先后赴朝鮮作戰(zhàn)。
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材料,目前保留的18個集團軍中,曾有15個赴朝作戰(zhàn)。其中除了因朝鮮戰(zhàn)爭成名的38軍,還有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戰(zhàn)的39軍、長津湖戰(zhàn)役的20軍、上甘嶺預備隊的12軍等。
就歷史而言,目前的18個集團軍大多組建于1945年之前,極少數建于解放戰(zhàn)爭時期。其實解放軍中不乏具有光榮戰(zhàn)史的部隊,大裁軍中很難憑借歷史傳統(tǒng)得到保留。相對而言,自1949年以來具有豐富作戰(zhàn)經驗的部隊看起來更受青睞。
較為典型的是組建于1952年的54軍。它不僅赴朝作戰(zhàn),報告文學說,它還在六七十年代先后參與兩次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并于1959年參與西藏平叛。
《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說,54集團軍由第45軍軍部及下屬134師、135師以及44軍130師、131師391團組成。它在80年代整編時又編入43軍127師,最終才成為今天的第54集團軍。
這些下屬部隊都具有悠久歷史。比如45軍最早是中華蘇維埃政府警衛(wèi)團,127師的一個團即為葉挺獨立團,它組建于1924年,因而成為唯一一例“團史早于軍史”。
在沒有參與朝鮮戰(zhàn)爭的部隊中, 41軍曾在遼沈戰(zhàn)役中擔任錦州西部阻擊任務,即塔山、白臺山戰(zhàn)斗部隊。這場大戰(zhàn)成為整個解放戰(zhàn)爭的轉折點。
14軍雖然也未參與朝鮮戰(zhàn)爭,但根據目前媒體披露的情況,它和41軍一樣常年駐守廣西云南邊境地區(qū),并參與了70年代邊境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組建于1947年的31軍則在1950年進抵福建后,一直駐扎在臺海一線,并不斷編入其他部隊。
集團軍變遷
在2003年即第十次大裁軍后,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分析了中國陸軍集團軍的發(fā)展。
它認為,雖然中國把主要軍費花在??樟α糠矫?,但還是有重點地逐步使幾個集團軍的作戰(zhàn)裝備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尤其是重裝集團軍所屬機械化步兵師的攻擊能力得到提高。
這些改變包括改進型主戰(zhàn)坦克、二代步兵戰(zhàn)車、武裝直升機等相繼裝備部隊,
從宏觀上講,新的裁軍使中國陸軍的集團軍數量減少到18個,陸軍建設方向也發(fā)生了一定變化。過去集團軍之間戰(zhàn)斗力差距明顯,“主力集團軍”的建設方式使陸軍第38、39、54等集團軍成為陸軍中最好的部隊。
盡管這種戰(zhàn)斗力差距依然存在,但是解放軍似乎更多地注意到了“重點與均衡”的發(fā)展,因此在各個集團軍內部都組建了一批戰(zhàn)斗力比較強的師、旅。
作為集團軍建設的重點,裝備大量主戰(zhàn)坦克的重型機械化師由于很難滿足應急需求,以輕型輪式裝甲車和輕型步兵戰(zhàn)車為主要裝備的輕型機械化部隊逐漸得到了重視。
1個標準的機動步兵旅由4個機步營、1個裝甲營、1個炮兵營、1個工化營和1個通訊營組成。1個機步營轄3個機步連,每個機步連裝備13輛步兵戰(zhàn)車。
集團軍的裝甲旅有4個裝甲營、1個機步營、1個炮兵營和1個防空營,全旅作戰(zhàn)部隊約4 000人、132輛主戰(zhàn)坦克,相當于半個師的編成。
有公開資料說,這些師、旅并非上下級關系,而是統(tǒng)一由集團軍管轄,每2至4個師、旅以及防空、陸航等部隊組成一個集團軍。
《漢和防務評論》認為,中國機械化步兵師的裝甲機械化水平非常高,擁有足夠多的坦克和戰(zhàn)車。
但是,“中國軍隊全軍所擁有的攻擊直升機、運輸直升機數量遠遠不如美俄軍隊,這是中國陸軍的弱勢。就廣義而言,今日機械化部隊的定義發(fā)生了本質性改變。中國軍隊的機械化定義以‘履帶化為主,這是蘇軍摩托化阻擊部隊的概念。對于美軍而言,‘機械化的定義已經朝‘空中強襲的方向轉換?!?/p>
顯然,解放軍的集團軍在機械化方面已經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就“合成”而言,還需要更多提高。
按照官方說法,解放軍正在努力實現由半機械化向信息化邁進,這對于中國的集團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