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勻
埃羅爾·加納(Erroll Garner)稱得上是音樂史上最“神奇”的鋼琴家之一了。說他神奇,有兩個原因,第一是眾所周知的不會讀譜,第二是彈出的曲子,任何人也模仿不像。在爵士鋼琴領域,出眾的技巧大師并不在少數,加納之所以能聲名鵲起,并不是因為手指多快,而是因為他有著一種超凡脫俗的“自由氣質”。
或許正是因為不會讀譜的原因,加納的演奏風格完全不受陳規(guī)舊俗的拘束,特別是在每首曲子的引子部分,都有點天馬行空的意味。這位矮矮的小個子樂手(1米6不到)有能力以極快的速度彈出一段迷人的跑動,可是眼睛掃也不掃琴鍵。與不少演奏家類似的是,加納在演奏時也會兀自咕噥幾聲,凡是現場聽過他演奏的人無疑會被他演奏時純粹的樂趣所感染。說他是搖擺爵士樂,又不全像搖擺,說他是自由爵士嘛,卻時刻不離開內在的、穩(wěn)健的律動感,況且那個時代還沒有自由爵士這個概念。他常常會用左手穩(wěn)穩(wěn)地敲出一段類似吉他的旋律,然后讓右手的和弦隱隱凸現出來,最后變得清麗迷人,“風華絕代”。那首著名的爵士標準曲《Misty》便是最好的例子了。在爵士樂評家亞諾(Scott Yanow)的口中,加納是“少有的能不減弱自己個性風格,而取得大眾認可的爵士音樂家之一”。
埃羅爾·加納1923年6月15日在美國的匹茲堡出生,父母都是非洲移民。從大約三歲的時候,加納開始學習彈鋼琴,但是他之后并沒有在音樂學院科班學習的經歷。其實終其一生,加納都是一個自學成才的鋼琴家,更嚴格地說,他是一個“靠自己耳朵演奏”的天才。十一歲的加納已經出現在了匹茲堡當地電臺的錄音節(jié)目中,并在1937年與一位薩克斯手布朗(Leroy Brown)結成搭檔。
加納的事業(yè)并非一帆風順。他的哥哥同樣是一位優(yōu)秀的鋼琴手,為了避開哥哥在匹茲堡的光環(huán),加納選擇了移居紐約,并在1947年和“大鳥”查理·帕克一同演奏過。此時的加納也開始了錄音成果最為豐碩的時期。到了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加納既傾向于使用傳統搖擺爵士樂的表現手法,又不拒絕和比波普音樂(Bebop)的創(chuàng)新融會貫通,更重要的是,他為了消弭音樂廳和爵士夜店之間的溝壑,常常會與正規(guī)的交響樂團配合演奏爵士樂,因而以一個“無法分類的爵士大師”的身份獲得了極大的成功。
帕克選擇加納,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他超人的記憶力和樂感。據說加納可以絲毫不作準備,在一天之內行云流水地錄制整整三張專輯,一點兒也不帶重復。更有一件事情讓古典鋼琴家都欽佩不已:在一次聆聽完蘇聯鋼琴家吉列爾斯的音樂會之后,加納立馬回到家中,當著朋友的面少有差錯地將音樂會一大半的曲目憑借記憶在鋼琴上復述了出來。他這個過耳不忘、立馬復述的本領,讓不少自傲的爵士鋼琴同行一會兒就羞愧得無地自容了。
如果拿古典作曲家類比的話,加納的即興曲風與德彪西有著太多的相似之處——無處不在的光影變幻,神秘細膩、略微飄忽不定的和弦,乃至于音色的透明度與層次感,簡直就是爵士界的德彪西翻版。我在第一次聆聽他的《Laura》的時候,聯想到的并不是比他早一輩的如威爾森(Teddy Wilson)的同類演奏,而正是智利鋼琴家克勞迪奧·阿勞演奏的德彪西《意象集》與《版畫集》。不知德彪西若聽到后世有這樣一位不識譜的爵士鋼琴家,將他苦心經營的印象派風格以水銀瀉地的方式“即興”出來,該作如何念想呢?
話說,當初加納申請加入匹茲堡音樂家協會的時候,因為不會讀譜吃了閉門羹,但是協會方面后來發(fā)覺勢頭不對,便放軟姿態(tài),在1956年重新授予了他一個榮譽會員的稱號?!白x譜有什么用呢?伙計,你讀的時候沒人聽得見喲?!奔蛹{常常這樣自嘲。
可不會讀譜有時也會鬧笑話。一次,美國的娛樂明星格里森(Jackie Gleason)為自己的電視脫口秀寫了一首小歌曲,希望加納彈一彈。事實上,它簡單得任何人都會彈,除了加納。所以每一次節(jié)目需要鋼琴伴奏時,加納總是會勉勉強強地彈出一個不一樣的版本。節(jié)目的制作人好生奇怪,這磕磕絆絆的水平,難道是一位專業(yè)的鋼琴家?還是大師?真搞不懂啊。
那么,你一定會問,既然不會記譜,加納所創(chuàng)作的新樂曲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答案是用錄音帶,然后一傳十、十傳百地被其他樂手采納。事實就是如此。行家常常會這么打趣:別譏笑加納既不會讀譜,也不會記譜,鋼琴就是他的嘴,想唱什么就唱什么,你我之輩豈能比得上呢?
可能是上帝也對人間有這樣一位奇跡般的鋼琴家心生好奇,1977年1月,加納因病在洛杉磯去世,享年只有五十四歲。2013年夏天,正是加納誕辰九十周年,還猶豫什么,快放一曲沁人心脾的《Misty》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