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所羅門之歌》是美國著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三部小說,迄今為止已引起廣泛研究。本文依據(jù)弗萊的原型批評理論,主要從圣經(jīng)中探尋小說的主要人物原型,旨在揭示一個新視角,捕捉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
關(guān)鍵詞:《所羅門之歌》;圣經(jīng);人物原型
作者簡介:朱培,祖籍內(nèi)蒙古,現(xiàn)為寧夏大學外國語學院在讀碩士, 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3)-7-0-01
一、引言
1993年,美國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其作品也越來越受到評論界的廣泛關(guān)注。其前兩部作品《最藍的眼睛》和《秀拉》都是以女性角色作為描寫對象,而其第三部作品《所羅門之歌》首次將男性主人公寫進小說。這部小說主要講述了一個黑人男性奶娃的成長歷程,他從一個毫無種族認同感、自私無情的黑人逐漸轉(zhuǎn)變?yōu)橐粋€認識自我、關(guān)愛他人的真正意義上的黑人。本文從圣經(jīng)的角度探尋小說的主要人物原型。
加拿大文學評論家弗萊在弗雷澤的人類學理論以及榮格的精神分析學說的基礎上,將原型理論應運于文學研究領域。弗萊認為,一個原型就應該是“一個象征,通常是一個意象,它常常在文學作品中出現(xiàn),并可被辨認出作為一個人的整個的文學經(jīng)驗的一個組成部分”。1(171)作為古代神話及宗教儀式在文學作品中的移位,原型在《所羅門之歌》中也不乏其痕跡
二、《所羅門之歌》中的圣經(jīng)人物原型
毋庸置疑,作為基督教的經(jīng)典教義,圣經(jīng)具有豐富的文學魅力和高度的宗教價值,其對英美文學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所羅門之歌》中的人物形象也顯示出了與圣經(jīng)人物極大的相似性。小說中的主要人物派拉特,奶娃和哈格爾都刻上了圣經(jīng)人物的標志,具有了圣經(jīng)人物原型研究的意義。
1、耶穌的化身-派拉特
在圣經(jīng)中,耶穌是上帝的兒子,他來到世上,乃是為了成就上帝偉大的救贖計劃。他用愛引領著追隨他的人,他曾教導自己的門徒要彼此相愛。最后耶穌為了拯救罪人,自己被釘于十字架。在《所羅門之歌》中,派拉特的出生也顯出了其神性之處,在她還沒有出生前,她的母親就已死去,“在沒有肌肉收縮和迅速流動的羊水的壓力的情況下,她自己掙扎著出了母親的子宮”“由于她沒有肚臍,人們都相信,她不是通過正常的渠道來到人間的”,2(35)這一點如同耶穌被一個童貞女生下一樣充滿了神奇色彩。在派拉特的人生過程中,她以愛作為自己的導航,她曾說“要是我認識的人再多些,我也就可以愛得更多了”。3(391)當自己的哥哥因為失蹤的黃金而懷疑她,并憎恨她長年不與她來往時,她依然顯示著愛,關(guān)愛著哥哥及他的家人。當她得知嫂子露絲因為得不到丈夫的關(guān)愛,精神生活處于絕望邊緣時,派拉特送給了她一包粉末,讓其放在丈夫的食物中,丈夫終于再次和自己同房了。最后,在所羅門高地,吉他本欲開槍殺死奶娃,結(jié)果派拉特替其擋住了子彈。派拉特是為他人而死,也正如無罪的耶穌被釘死于十字架上是為了拯救世人。
2、路得的光輝-奶娃
根據(jù)舊約記載,路得本為摩押女子。當年羅得被兩個女兒灌醉,發(fā)生亂倫關(guān)系,生下的孩子,便是摩押人的始祖。后因其罪孽被耶和華詛咒,永世不得進上帝的國。作為摩押地的一員, 路得顯然是生在罪里。然而,后因其跟隨婆婆拿俄米歸回伯利恒,遠離了罪惡之地,最終蒙受了上帝的祝福。因為他人的引領,起初的罪人便有了重生的盼望。在《所羅門之歌》中,起初的奶娃也是活在罪中, 由于受到了魔鬼般父親的影響,奶娃眼中只有私欲。面對派拉特無私的愛與幫助,奶娃依然去偷竊她的東西,并打算如果被派拉特發(fā)現(xiàn)就將其當場打死。他忘恩負義,顯然忘掉了是派拉特幫助他來到了這個世界。然而,深處罪惡中的奶娃在派拉特的指引下,開始了南方之行,逐漸走出了先前的罪惡。在南行中,他經(jīng)歷了一次次黑人傳統(tǒng)的洗禮,終于獲得了精神上的重生。他意識到了對哈格爾的傷害,并內(nèi)疚不已。他開始學會了關(guān)愛他人,并為自己的黑人身份感到光榮。當派拉特臨死之時,他徹底明白了什么是愛,如何去愛。派拉特的死亡意味著奶娃自我靈魂的重生,他已成為了派拉特精神的延續(xù)。在派拉特的指引下,奶娃終于從精神死亡獲得了重生。
3、夏甲的悲劇-哈格爾
哈格爾(Hagar)與圣經(jīng)中亞伯拉罕的使女夏甲(Hagar)英文名字相同,二人的遭遇也頗為相似。在《創(chuàng)世紀》中,亞伯拉罕年邁尚未有子,便與婢女夏甲同房,生下一個孩子,名叫以實瑪利。后因妻子撒拉生下以撒,亞伯拉罕便將夏甲及以實瑪利拋棄。在《所羅門之歌》中,哈格爾首先被奶娃利用來滿足自己的性欲,之后被奶娃狠心地拋棄。起初,奶娃見到嬌嫩的哈格爾時,對她產(chǎn)生了極大的興趣。然而,在騙取到了哈格爾的芳心之后,奶娃并沒有顯示出任何的關(guān)愛,他從來不懂得呵護哈格爾,不懂得體會哈格爾的感受。他唯一表明自己愛哈格爾的方式就是無盡地在她身上發(fā)泄性欲。在經(jīng)歷了多年的激情之后,奶娃終于對她失去了昔日的興趣。最終,奶娃用一封冰冷的信將沉浸在愛情中的哈格爾無情地拋棄。哈格爾猶如夏甲一樣被自己的男人利用完之后拋棄,萬念俱灰的她開始變得瘋狂起來。哈格爾身上這種“被利用-被拋棄”的模式與夏甲的遭遇如出一轍,兩人顯示出了相似的悲劇色彩。
三、結(jié)論
作為美國黑人文學中不可遺忘的經(jīng)典,《所羅門之歌》見證了莫里森的文學成就。通過圣經(jīng)人物原型的大量使用,莫里森將《所羅門之歌》賦予了圣經(jīng)的意象以及多重的詮釋空間,深化了主題,豐富了小說的藝術(shù)魅力。
參考文獻:
1、朱立元.當代西方文藝理論.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2、圣經(jīng)(和合本).南京:中國基督教協(xié)會.1996.
3、胡允桓譯.所羅門之歌.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5.
4、Carmean, Karen. Toni Morrisons World of Fiction. New York: Whitston, 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