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錦平
在人類歷史上,戰(zhàn)爭與和平、繼承與發(fā)展是永恒的主題,在不同時代、不同民族、不同國度,它都會以前所未有的形式出現。從某種意義上講,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史就是戰(zhàn)爭與和平交織的演進史。
1911年到1949年短短的38年,無疑是近兩個世紀以來中國大地變化最為激烈的歷史時期,是一段血淚和榮耀并存、悲壯與豪情交匯的歷史。在日漸頻繁且劇烈的社會矛盾和社會沖突進程中,呂梁這片古老而英雄的熱土,為中華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貢獻。辛亥革命以來,隨著民主革命的浪潮席卷中華大地,革命思潮在呂梁迅速萌發(fā)、廣泛傳播。1925年,晉西地區(qū)最早的中共黨組織——汾陽特別支部成立。1931年,山西第一支工農武裝——晉西游擊隊在當時的孝義縣溫泉鄉(xiāng)辛莊村成立。呂梁是紅軍東征的主戰(zhàn)場,1936年毛澤東率領東征紅軍總部在呂梁境內轉戰(zhàn)75天,完成了籌糧、籌款、擴紅三大任務。呂梁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我黨領導的主要根據地之一,是陜甘寧邊區(qū)和延安的東部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抗戰(zhàn)期間,將窮兇極惡的日寇阻擋在黃河以東,保障了陜甘寧邊區(qū)的安全。我市所屬興縣是晉綏邊區(qū)黨政軍機關所在地,汾陽、離石、臨縣和孝義也曾是晉西南區(qū)黨委、晉西北區(qū)黨委、呂梁區(qū)黨委機關所在地??箲?zhàn)期間,呂梁人民養(yǎng)兵十萬、犧牲一萬,把三萬子弟輸送給革命主力部隊,交納公糧675萬公斤,支援中央的經費占當時呂梁財政收入的70%以上。呂梁是延安通往晉察冀、晉冀魯豫、華中、華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安全通道,鑄就了各根據地通向延安的“鋼鐵走廊”。呂梁是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中央后方委員會所在地,葉劍英、楊尚昆等領導人在臨縣雙塔村駐扎近一年時間,為黨中央指揮西北戰(zhàn)場以至全國的解放提供了重要保障。
“時勢造英雄”。伴隨著中華民族爭取獨立解放的進程,無數呂梁兒女投入到爭取民主自由、民族獨立、解放祖國、保衛(wèi)和平的波瀾壯闊的戰(zhàn)斗行列,涌現出一個個震撼山河、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書寫了中國人民不畏強暴、敢于斗爭的壯麗詩篇。崔三娃、段祥玉、韓鳳珠……交城山溝里普通的獵人,民族危難時他們奮起抗戰(zhàn)保家衛(wèi)國,成為作家馬峰、西戎筆下《呂梁英雄傳》中的生活原型;任應樞,這位讓日本鬼子心驚膽戰(zhàn)的“任胡子”曾享譽晉中平原;文水一家人,父親李寶榮、母親韓桂英、兒子李明則,為抗擊日寇先后慘死于敵手;抗日英雄、汾陽蔣氏三兄弟,英勇抗擊日寇,先后壯烈犧牲;汾陽閻煥景、閻煥曜、閻煥春三兄弟,足跡抵達內蒙古大草原,把熱血灑在抵御外患的戰(zhàn)場上;孝義石像村90多戶人家就有120余人,在民族危亡之際挺身而出,成為抗日模范村;還有許多在隱蔽戰(zhàn)線上默默無聞、默默奉獻的無名英雄,他們有的僅僅是代號如501等等。這些普普通通的名字,普普通通的人家,在和平年代,他們一生也許平平淡淡,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作中終其一生。走在街上,沒有人會注意他們的存在,他們唯一的目標僅僅是活著,或者說活得好一點。但是,為了中華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國的誕生,他們拋頭顱、灑熱血,前赴后繼,英勇斗爭, 投身到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滾滾洪流之中,用青春和生命譜寫了一曲不朽的革命贊歌。
戰(zhàn)爭年代需要英雄,建設時期同樣需要英雄。建國60多年來,呂梁各條戰(zhàn)線涌現出的英雄人物激勵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干部群眾,使他們以更大的熱情投身到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建設、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事業(yè)中來,把社會主義事業(yè)推向一個又一個高潮。當代軍人楷模、舍己救人英雄蘇寧,為救他人不幸犧牲,中央軍委授予他“獻身國防現代化的模范干部”榮譽稱號;石樓縣靈泉鎮(zhèn)薛家垣村黨支部書記梁寶,28年如一日,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勇抗病魔、自強不息,被呂梁市委、市政府授為“當代呂梁英雄”;柳林縣莊上鎮(zhèn)前元莊村原黨支部書記康夢雄,探索出“村校結合、三教統(tǒng)籌、教科勞兼顧”的辦學模式,被李嵐清譽為“符合不發(fā)達地區(qū)辦教育的實際和方向”。這些各條戰(zhàn)線上的英雄,在他們身上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展示了愛國主義和奉獻主義的精神,閃耀著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光芒,是我們這個時代最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學習榜樣。
《呂梁英雄譜》收錄辛亥革命以來,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戰(zhàn)爭時期的革命烈士近萬名。其中,杰出的代表人物有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加入中國共產黨、參加革命隊伍的革命烈士184名,有晉綏邊區(qū)表彰命名的各類戰(zhàn)斗英雄、勞動模范75名,有歷次革命戰(zhàn)爭中立功受獎的英雄人物28名,還有1978年前的省級以上勞動模范219名以及中共呂梁市(地)委表彰命名的“當代呂梁英雄”31名。這537位典型人物,有馳騁大江南北的呂梁籍人士,如賀昌、張叔平等;也有轉戰(zhàn)呂梁,為革命事業(yè)付出生命的外籍人士,如王若飛、秦邦憲、葉挺、劉志丹、畢士悌、楊森等;更多的是為保衛(wèi)家鄉(xiāng),熱血灑在呂梁這塊紅色土地上的呂梁人,其中最著名的有劉胡蘭烈士。這些有名的、無名的英雄們都是值得我們尊敬的人,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為此,本書以這些人的名字作標題,更加彰顯生命的尊嚴和珍貴,也是表達編委會全體人員對英雄們最崇高的敬意!
歷史的長河汩汩流淌,歷史的見證者終將逝去,在時間的沖刷中,英雄和英雄事跡也會被人們漸漸淡忘?;赝麣v史,是紀念,也是借鑒。編輯出版《呂梁英雄譜》,是為了讓我們牢記歷史,在歷史中總結經驗,從前輩先賢身上汲取智慧,讓他們曾經的犧牲和付出,成為我們前進的動力源泉,進一步繼承革命先輩的光榮傳統(tǒng),弘揚呂梁英雄的崇高精神,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編輯出版《呂梁英雄譜》,是為了使我們更清醒地認識到,無論戰(zhàn)爭時期還是和平建設發(fā)展時期,人民群眾的力量都是最偉大的力量。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最偉大的力量、最深刻的智慧都蘊藏于人民群眾之中。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的事業(yè)就有了力量源泉,有了人民群眾的支持,我們的使命才能取得最終的成功。
編輯出版《呂梁英雄譜》,為這些革命烈士和英雄模范樹碑立傳,是廣大人民群眾的熱切期盼,是中共呂梁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和市政協(xié)領導的共同心愿。今年這個主題確定之后,大家非常珍惜這個為英雄做點事的機會,動員了方方面面的力量,發(fā)掘和整理了一批曾經在檔案館中塵封已久的真實和激烈,并從歷史當事人、見證人和知情人手中收集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這些資料記述了不同時期、不同人物面對艱難而艱苦探索、面對外侮奮勇抗爭、面對危機直面人生的感人事跡。他們果敢前行的身影已成為一種永恒的記憶,我們應該記住他們、感恩他們、懷念他們。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英雄是國家和民族的脊梁,是引領和激勵人們奮發(fā)前進的火炬,在歷史發(fā)展中有著不可估量的巨大作用。任何時代、任何民族都需要保持對英雄的景仰,保持一份對崇高與壯美的期許??梢詧孕?,全社會崇尚英雄蔚然成風之時,必將是更多新時代英雄誕生之日。
向呂梁英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