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亮
《初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教學建議中說:閱讀是搜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fā)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培養(yǎng)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可見,閱讀在語文中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提高閱讀的品質(zhì)呢?以下略談自己的看法。
一、閱讀內(nèi)容的調(diào)控
過程較長的閱讀,比如中學六年的閱讀,情況比較復雜,常會出現(xiàn)變化,可以說是一種“動態(tài)系統(tǒng)”,這是因為:一方面,現(xiàn)代的信息環(huán)境就是變動不止的,各種信息會通過報紙、刊物、書籍以至于廣告、電視、無線電等不斷傳來,使你目不暇接,耳不絕聞,給你的閱讀帶來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另一方面,人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等也在發(fā)展變化,這也會直接起作用于閱讀。這樣,如果不對閱讀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shù)暮暧^調(diào)控,閱讀就可能出現(xiàn)某種偏頗和失誤:或者失之于片面,只抓到東鱗西爪的一些“知識碎片”;或者“狼食鯨吞”、“貪婪不止”,結(jié)果反被知識的海洋所“吞沒”;或者像失去舵槳的小船,在風流中偏離自己的航道和目標。那么,中學生應該怎樣調(diào)控閱讀內(nèi)容呢?我們認為,應該注意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要圍繞學習任務。中學生處在打基礎的階段,國家為了使中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制定了中學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編印了系統(tǒng)配套的教科書。認真閱讀這些教科書,是學好各門學科的關鍵,是全面提高思想素質(zhì)、文化素質(zhì)和身體素質(zh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對此,要高度重視,積極落實。
“課內(nèi)打基礎,課外求提高?!闭n外閱讀是課內(nèi)閱讀的補充、延伸和發(fā)展,因而大家還要積極進行課外閱讀。實踐證明:一個學生要想出類拔萃、脫穎而出,就不能光啃課本,而是要結(jié)合課本的學習,在課外閱讀上認真下一番功夫。
第二,要結(jié)合志趣。結(jié)合志趣讀書,這是古今中外許多專家學者的一條成功經(jīng)驗,例如科學巨匠愛迪生,年輕時讀書比較漫泛,收效很小,后來經(jīng)過別人指點,分析了自己的特長與愛好,把學習的目標定在電學上,終于積學成才,一生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多達兩千項。同學們也要在全面完成各科學習任務的前提下,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兩門學科,進行比較系統(tǒng)和深入的閱讀,積累知識,發(fā)展智能,為今后的研究和創(chuàng)造,夯實最佳的起飛點。
第三,要適合自己的需要。別林斯基說:“閱讀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比不閱讀還要壞。我們必須學會這樣一種本領,選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照我們現(xiàn)在的標準,“不適合自己閱讀的書”一是指思想觀點錯誤或格調(diào)庸俗低下的書,這毫無疑問是要加以擯棄的;二是指內(nèi)容雖好但與自己的任務、目標沒有內(nèi)在聯(lián)系的書。人生有限而知識無窮,見書就讀,也會空耗許多精力和時間,造成“閱讀的浪費”?!斑x擇最有價值,最適合自己所需要的讀物”來閱讀,可以高屋建瓴,事半功倍!
此外,讀書還有一個“博”與“精”的問題。一般說,中學生還不“博”,但堅持讀書,積以時日,就可能逐步“博”起來。然而前人的經(jīng)驗又說明,一個讀書治學,“博”到一定程序的時候,就必須向“精”的方面發(fā)展,只“博”不“精”就像只有弓沒有箭、只有塔座而沒有塔身一樣。當然反過來也不行。在這方面,周恩來同志是一個光輝的典范,他知識淵博,又要求精專。1943年重慶紅巖村整風時,他在《我的修養(yǎng)要則》中,這樣規(guī)約自己:“要加緊學習,抓住中心,寧精勿雜,寧專勿多。”
二、閱讀的方法講究
巴甫洛夫說:“科學是依賴于方法的進步程度為推動而前進的,這句話并不假。方法每前進一步,就如我們上升一階一樣,它會使我們展開更廣闊的視野,因而看到前所未見的對象?!泵珴蓶|同志還生動地把方法喻為渡河所需要的橋和船。讀書也要講究方法,在方向正確的前提下,誰有良好的方法,誰就能在向科學高峰攀登時捷足先登。良好的閱讀方法,來自于前人讀書方法的學習和借鑒,來自于實踐中的摸索和創(chuàng)造?,F(xiàn)在,向同學們介紹一些閱讀方法。
(一)我國傳統(tǒng)的閱讀方法
我國有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自古以來出現(xiàn)過許多善于讀書的人,產(chǎn)生過許多至今值得借鑒的讀書方法。例如:孔子的溫故知新和學思結(jié)合。這位春秋時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讀書方面有很多膾炙人口、世代相傳的名言,其中,“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和“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等,最受贊賞,至今仍有深刻的意義。
韓愈的“提要鉤玄”。在《進學解》里,韓愈說,他讀書,“記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意思是:“對于記載事情的書必定掌握它的要領,對于闡述道理的書必定探索它的主旨?!薄疤嵋^玄”要求掌握書的主要內(nèi)容和精神實質(zhì),這就要求讀書時目到、心到、口到、手到,統(tǒng)觀全局,認真思索,還少還了要做摘錄,寫筆記。這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讀書方法。
蘇東坡的“八面受敵”法。他在《又答王癢書》中曾作過解釋,大意是:一本書的內(nèi)容很豐富,如果把其各個方面的知識比做“敵人”,那讀者就如同“八面受敵”,而人的精力不能“八面出擊”,只能把它們分而割之,逐個擊破,每次只集中攻讀一個方面,隨著閱讀次數(shù)的增加,最后全面殲“敵”。這也是精讀的一種方法。
朱熹的“熟讀精思”。朱熹一生熱心教育事業(yè),誨人不倦,他的讀書方法源于孔子的哲學思想和教育思想,是傳統(tǒng)讀書方法的集中體現(xiàn),他的學生將其歸納為六條,即: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詠,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疤撔暮仭敝缸x書要虛心,要“平著心”去稱量、考慮和領會書的內(nèi)容;“居敬持志”是說,讀書做事都要抱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都要專心致志。在朱熹六條讀書方法中,以“必須記得、背得”為要求的“熟讀精思”這條,最有代表性。
我國歷史上,還有一些人的讀書方法與韓愈、蘇東坡、朱熹等人的不同。且舉兩個例子:
一是諸葛亮的“觀大略”。陳壽在《三國志》里這樣記載:諸葛亮與徐庶、石廣元、孟公威一起讀書時,徐、石、孟“三人務于精熟,亮獨觀大略?!毖酝庵馐?,諸葛亮讀書站得高,望得遠,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質(zhì)和主流,不在那些非本質(zhì)的“細微末節(jié)”上花得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這種讀書方法,帶有一種政治家的氣概。
二是陶淵明的“不求甚解”。陶在《五柳先生傳》中,借五柳先生之口,說自己“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庇纱丝梢?,陶淵明對于讀書,一是酷愛,二是強調(diào)“會意”,三是“不求甚解”。這里的“不求甚解”與今天的意思不一樣,是指不咬文嚼字,刨根問底,在詮釋考證上大花時間。有人說這是一種高瞻遠矚的讀書方法,不無道理。
我們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讀萬卷書總是受益匪淺的。
(作者單位:江西省于都縣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