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煩一首歌:我們坐在高高的土堆上面,聽媽媽講那過去的故事。那時候媽媽沒有土地,難道現(xiàn)在的小孩就有土地嗎?那個時候全部生活都在兩只手上,任何時代,全部生活都在兩只手上,富二代也不例外。然而媽媽可以翻身得解放,孩子只能靠自己。所以,請媽媽講有腦子的故事,而不是只有情緒的故事。
示范課 美國老師怎樣講《灰姑娘的故事》
壞的故事講法是相同的:故事的作者是誰?中心思想是什么?某句話采用了怎樣的修辭手法,是明喻還是暗喻……
好的故事講法,各有各的不同。它們跟壞的共同區(qū)別是:充滿愛、耐心和用心。
美國老師怎樣講灰姑娘的故事,流傳雖廣,但由于實在精彩,我們不得不重溫一遍其中的經(jīng)典片段:
老師:如果在午夜12點的時候,辛黛瑞拉(灰姑娘)沒有來得及跳上她的南瓜馬車,你們想一想,可能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
學生:辛黛瑞拉會變成原來臟臟的樣子,穿著破舊的衣服。哎呀,那就慘啦。
老師:所以,你們一定要做一個守時的人,不然就可能給自己帶來麻煩。
另外,你們看,你們每個人平時都打扮得漂漂亮亮的,千萬不要突然邋里邋遢地出現(xiàn)在別人面前,不然你們的朋友要嚇著了。
老師:如果你是辛黛瑞拉的后媽,你會不會阻止辛黛瑞拉去參加王子的舞會?你們一定要誠實喲!
過了一會兒,有孩子舉手回答:是的,如果我是辛黛瑞拉的后媽,我也會阻止她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老師:為什么?
學生:因為,因為我愛自己的女兒,我希望自己的女兒當上王后。
老師:是的,所以,我們看到的后媽好像都是不好的人,她們只是對別人不夠好,可是她們對自己的孩子卻很好,你們明白了嗎?她們不是壞人,只是她們還不能夠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去愛其他的孩子。
老師:請你們想一想,如果辛黛瑞拉因為后媽不愿意她參加舞會就放棄了機會,她可能成為王子的新娘嗎?
學生:不會!那樣的話,她就不會到舞會上,不會被王子遇到、認識和愛上她了。
老師:對極了!如果辛黛瑞拉不想?yún)⒓游钑?,就算她的后媽沒有阻止,甚至支持她去,也是沒有用的。是誰決定她要去參加王子的舞會?
學生:她自己。
老師:所以,孩子們,就算辛黛瑞拉沒有媽媽愛她,她的后媽不愛她,這也不能夠讓她不愛自己。就是因為她愛自己,她才可能去尋找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如果你們當中有人覺得沒有人愛,或者像辛黛瑞拉一樣有一個不愛她的后媽,你們要怎么樣?
學生:要愛自己!
老師:對,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你愛自己。如果你覺得別人不夠愛你,你要加倍地愛自己;如果別人沒有給你機會,你應該加倍地給自己機會;如果你們真的愛自己,就會為自己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參加王子的舞會,沒有人可以阻止辛黛瑞拉當上王后,除了她自己。對不對?
學生:是的!??!
老師:最后一個問題,這個故事有什么不合理的地方?
學生:(過了好一會)午夜12點以后所有的東西都要變回原樣,可是,辛黛瑞拉的水晶鞋沒有變回去。
老師:你們太棒了!你們看,就是偉大的作家也有出錯的時候,所以,出錯不是什么可怕的事情。我擔保,如果你們當中誰將來要當作家,一定比這個作家更棒!你們相信嗎?
孩子們歡呼雀躍。
如何講出有腦子的故事范例
《石頭湯》
沒有高深的指導,沒有過多的引導,六歲的孩子卻說出了“看上去是村民們幫助了和尚,其實是和尚幫助了村民們”這么富于哲理的話。
幾塊簡單的石頭煮成這么美味的湯,到底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能秘訣就在于:讓孩子自己去說去想,自己往鍋里添東西。
石頭湯的故事很簡單。三個和尚來到一個飽經(jīng)苦難的村莊,村民們心腸堅硬,不愿接納任何人。可是,和尚們用煮石頭湯的方法,讓村民們不知不覺地付出了很多,紛紛從自己的家里拿出佐料、食材,將本來只有三塊石頭的湯,變成了一鍋豐盛香濃的湯。
太簡單了。所以,旁聽美國加州爾灣小學的閱讀課時,我抱著純粹看看氣氛和好玩的心態(tài)去的。
十多個六七歲的孩子,圍坐在老師的周圍,聽她繪聲繪色地講那鍋本來只煮了三塊石頭的開水,被村民們拿來鹽、胡椒粉、胡蘿卜、面粉等加入以后,變得美味無比。
孩子們聽得津津有味。我認為他們更感興趣的是那鍋湯,或者是想自己做一鍋湯。
這時老師提問了:如果你在這個故事里,你希望自己是和尚,還是村民?
有的孩子們說:我想做村民,他們有房子,有食物,生活舒服,他們幫助了和尚。
有的孩子說:我想做和尚,云游四方,見識不同的人和事情。
老師問想當村民的孩子:如果是你,你會開門嗎?會給和尚提供食物嗎?
孩子回答:如果媽媽不在家,陌生人來了,我不會開門。
有的孩子:我可能會看看有沒有其他人出去,我自己才會出去。
老師說:說得很好。村民們雖然有些地方做得不好,保護孩子卻沒有錯。作為孩子,我們首先要保護好我們自己。你們想想,如果我們隨便開門出去受到了傷害,那么下一次再有陌生人,大人們會不會允許他們在家附近生火呢?
孩子們想了想:不會!我的爸爸會拿槍把他們趕走的。
老師:三個和尚就更不會找到食物了對不對?
孩子們:是的。
老師:所以,對孩子們來說,保護好我們自己,就是幫助了別人。對不對?
孩子們紛紛點頭:對!
老師問想當和尚的孩子:你們覺得,和尚為什么能成功使村民們把家里的東西拿出來?
孩子:因為有三個和尚,他們說話互相配合。
他們一個說:如果有什么,湯會更美味。另一個回答:可惜我們沒有。他們沒有直接問村民要,但是他們是說給村民聽的。這樣,村民才不會覺得反感。
老師說,所以我們要珍惜朋友,一個人做不到的事情,兩個人可能做不到,但是三個人在一起相互幫助,就可能成功。
老師又問:到最后,村民們明明知道和尚用石頭煮湯是假的,為什么還會留他們住下來?
孩子:因為和尚讓他們享受了合作與分享的樂趣。
因為和尚的到來,讓村民們和鄰居的關系變得友好起來。
看上去是村民們幫助了和尚,其實是和尚幫助了村民們。
聽到最后那句話,我很吃驚。多少人活到二三十歲都體會不到的境界,竟然從年僅六七歲的孩子嘴里說了出來。這是怎么做到的?畢竟這真的只是一個很簡單的故事,而從頭到尾老師的引導也很簡單。最后的效果卻如此驚人。
一鍋只有三個石頭的湯怎么能變得如此美味呢?當然有老師的引導,但重要的是,她沒有自己往鍋里放調料,而是引導孩子們把自己的理解像食材一樣紛紛投進最簡單的鍋里。
那真是一鍋妙不可言的湯。體驗人:盧丹丹,育兒專欄作家,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旅居海外多年,兩個孩子的媽媽,在瑞典和美國學過多年的兒童教育。
盧丹丹講故事體會
我們太想替孩子把日子給過了
朋友的孩子高中時去了美國西雅圖Northwes tschool念書。一去便碰到了一點麻煩。第一個學期的宿舍是學校分配的,朋友孩子被分到了一個游戲成癮的舍友,說對朋友孩子的學習和生活沒有影響那是假的。
朋友急了,幾次想跟學校交涉,都被孩子攔住了:下學期就能自己組合,到時再換宿舍就可以了。
做媽媽的想象力總是格外驚人。看到報紙上沉迷于網(wǎng)游的小孩為了幾十塊錢殺人,朋友做夢都是那個連臉都沒見過的網(wǎng)癮孩子狂性大發(fā)。但最后她的孩子跟舍友平安無事地相處了一學期,“和平分手”了。
2010年,幾個中國熊孩子在西雅圖發(fā)揚國粹,在學校呼朋喚友打麻將。其他中國孩子的父母,雖然自己不見得不喜歡打麻將,卻不喜歡自己的孩子打麻將,于是把這事兒嚴肅地在家長會上提出來。
沒想到,學校商量后給出的意見是:如果學校不禁止其他國家的孩子打麻將,也就不能禁止中國孩子打麻將。學校會告知你們的父母不愿意你們打麻將,但如果孩子們還是要打,學校也絕對不會為了讓遠在彼岸的父母安心說假話。
后來的結果是,熊孩子們打了一陣子麻將后,很快沒了興趣,自動散了。
去年秋天,朋友孩子念11年級,馬上面臨升大學的選擇。Northwestschool的高中部主任Ben不遠萬里到上海來給中國的家長們開家長會,以幫助了解孩子的學習情況以及為升大學做指導。
朋友自己第一次參加這種跨洋家長會,緊張到要請我做翻譯兼陪同壯膽。
我很理解她。很多中國家長參加家長會的心情都是相似的——又怕又無奈又向往。如果孩子是一等一的優(yōu)等生,表揚必定鋪天蓋地,只需要安坐在下面喜滋滋地微笑聆聽,時不時矯情地提一個無傷大雅的小問題以引起其他人對你個人的關注就行了??梢坏纫皇莻€什么概念呀?大部分孩子都不是。于是,家長會于你便是可有可無的陪襯。如果萬一不幸孩子有點拖后腿,那么,高高在上的老師們一幀幀幻燈片說出一串串人間真理,沒讓你羞愧至死已數(shù)人家德藝雙馨了。
但是一對一的家長會剛開始,朋友說她就放心了。Ben談及朋友孩子的網(wǎng)癮舍友時,堅持不對那個網(wǎng)癮的孩子給出任何一句評價,只是有點苦笑地微微點頭。朋友說,看到他對那個孩子那么尊重,就知道自己對孩子可以放心了。
陪著朋友聽了半天,沒覺得孩子最終選擇什么大學或專業(yè)跟家長有多大的關系,學校始終強調的是孩子的愿望和想法,還有孩子的實際情況。從頭到尾都在說:孩子的孩子的。
貌似沒有解決任何問題,這次家長會卻給朋友帶來了安心和堅定。
許多人臆想著在美國讀書多么輕松就跟玩似的。其實只要身在其中,就能清楚地知道美國沒有這樣的餡餅(這樣的披薩也沒有)。孩子常常回復朋友的QQ留言都是:
我有事了哈。
我在看書哈。
我在趕作業(yè)哈。
有一次他在生物課上抽簽抽到到了“松果體”,聽也沒聽過,一周后卻要就這三個字進行演講;人文課讓寫一個歷史人物,得花無數(shù)時間在圖書館查資料上網(wǎng)找圖片,5000多字的論文,費的腦細胞比做一沓試卷多了去了。
一切都得自己去尋找,自己去想,自己去經(jīng)歷。
但最后得到的結果,也超出父母固有的思維習慣和模式。
中國父母講故事最大的毛病,就是我們對待孩子的毛病,總是想替孩子們解答一切,告之一切,恨不能替他們把日子也過了。但是,說到底那是他們自己的人生,父母只是個陪伴者,是個注視他們成長的人,我們只要愛他們、引導他們就好。第一個想到往魚頭里丟豆腐的人,一定不是等著父母做好飯乖乖開吃的角色。
如何講出有腦子的故事范例
《三只小豬》
課題背景:美國兒童問題專家簡.尼爾森在《正面管教》提到了關于孩子教育的一個概念:邏輯后果與自然后果。自然后果,就是孩子在沒有成人參與下行為自然的后果,比如說不吃飯會肚子餓,不穿衣服會受涼。而邏輯后果,則是指有成人參與形成的后果。
這兩者運用得當?shù)脑?,對孩子的成長很有好處。但是,專家還是提倡父母們要更多地使用自然后果。換成大家聽得懂的話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樣孩子就會從“后果”中得到經(jīng)驗教訓,從而自發(fā)地發(fā)改正自己的錯誤行為,加強正確行為。
在女兒兩三歲的時候我讀過《三只小豬》的故事給她聽。等到她自己六七歲會讀書的時候,每個故事她都開始有許多的為什么。
女兒問:為什么那三只小豬要自己建房子呢?
我:所有人長大了就要離開父母自己生活,所以要自己建房子。
女兒:我長大了后也要跟爸爸媽媽分開么?
我肯定地答:是!
她沉吟半晌。
這個時候,她已經(jīng)知道了獨立的概念。
她再問:為什么小豬媽媽不帶著他們一起建三座房子,而是讓他們自己建自己的房子?
這個問題問得真好。
我反問:我們來猜猜,豬媽媽家蓋的是什么房子?
女兒搖頭:不知道。
我看著女兒:我覺得應該是草房子。
女兒不解,我說:一般來說,孩子離開爸爸媽媽的家,馬上會找一個與爸媽家很相似的地方。所以豬大哥第一個蓋房子,就是蓋上了一座與爸媽家一樣的房子,草房子。
女兒認可了我的說法。又問:那第二只小豬、第三只小豬是怎樣知道去蓋木房子與石頭房子的呢?
我引導她:你覺得呢?
女兒想了想大聲道:他們走到很遠的地方,看見別人家有木房子、石頭房子,所以知道了蓋木房子與石頭房子。
我慢悠悠地說:所以小豬媽媽不帶他們一起建房子,而是讓他們每個人自己做自己的事,這樣才能夠知道自己哪里不會,哪里做得不好。然后,再向比自己厲害的人學習本領,就會做得越來越好。
女兒說:好,以后我自己的事情我自己做。這樣,長大后我做的飯會比媽媽做的更好吃,我會比媽媽更會穿衣服,工作也會比媽媽的更好。
蘭若水講故事體會
重要的不是將來會有多少傷害,而是你教給了她多少抵抗傷害的能力
年輕的時候,眼睜睜看著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女同學因為感情上的挫折自殘、辭職,變得面目全非,感嘆養(yǎng)女兒何其不易。你可以保護她的童年、少年,卻無法保護她永遠不受傷害。女性,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的確代表弱者。
女兒剛出生的頭幾年,怎么讓她長大以后不受這個世界的傷害成了我日思夜想的大課題。直到重新說完三只小豬的故事,女兒開始每天自己整理書包。
我是個不擅長整理的女人,我為女兒整理書包的時候,經(jīng)常忘了放課本或者忘了放作業(yè)本,雞飛狗跳。女兒自己開始整理后,偶爾我打開她的書包,發(fā)現(xiàn)書與作業(yè)本整齊地放在書包里,文具各安其位地放在文具盒里。這……整潔得完全不像我的女兒嘛!
上初二時,她買了兩只倉鼠。我雙手一攤:“我完全沒有養(yǎng)過這種東西,退了吧!”
女兒說:“我自己搞定。我肯定能做得比你好。”她從網(wǎng)上的倉鼠吧里,分清了她買的倉鼠的種類,給它們分別買了籠子。她告訴我,倉鼠是獨居動物,兩只放到一起會互相殘殺。這我還真不知道。
倉鼠糧食她起初是去寵物市場買,價格超過她一個中學生的承受能力。于是她從網(wǎng)上百度了如何自制倉鼠糧,果然經(jīng)濟營養(yǎng)。她一個星期清洗消殺一回倉鼠籠子——不少來家里玩的朋友都很驚奇女兒養(yǎng)的倉鼠氣味清新。
不過,當?shù)谝恢粋}鼠生病去世后,她哭了一場,我與她爸陪著她一起將倉鼠埋了。這種悲傷的時刻,她需要我們的陪伴。
而第二只倉鼠,現(xiàn)在還活潑地在家里待著,成了我們家的一份子。每個周末,住校的女兒一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清洗倉鼠籠子。
去年,女兒強烈要求買烤箱。作為中餐的忠實擁躉,我對西式面包與蛋糕完全不感興趣,烤箱對我來說使用的機會有限。但女兒向我保證:“媽,我一定用烤箱烤出你這輩子吃過的最好吃的面包?!?/p>
買回烤箱一周后的周六,住校返家的女兒烤出了我此生吃過的最好吃最實在的全麥面包,香,軟度適中,入口有著濃郁的面粉香。從此,周末兩天的早餐全家人都有各種面包可吃,包括北海道面包、家常餐包。
每個周日晚上,她臨去學校前,還會特意給我烤兩個我鐘愛的全麥面包。
獨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僅帶給她也帶給了我意想不到的驚喜。
當然她也是有叛逆期的。她的叛逆期來得晚,但特別洶涌澎湃,高二開學沒幾天就直接說想休學一年。
我和她爸爸驚呆了。她爸爸問:“為什么要休學?”
她說:“找不到學習的意義?!?/p>
我和她爸點頭:“我們建議你先請幾天假。在這幾天假期里,仔細地思考,然后作一個規(guī)劃出來,看看你打算如何度過這一年。這是你自己的人生,你自己負責。”
她果真在家里待了兩天,第三天一早背著書包上學去了。她告訴我,她的夢想是要成為一個劇作家或者導演。想了兩天后,她覺得上好大學是一個更為快捷的途徑,所以,她找到了學習的意義。
我送她坐上公交車,心中十分快慰。風浪總是會來了。幸好,我已經(jīng)教會了她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一個對自己負責的女孩,走到哪里都不會太差。
如何講出有腦子的故事之:
如何將一個糟糕的故事講成好故事
不肯好好講故事,似乎是中國式教育的通病。我們受到的傳統(tǒng)講故事教育里,不但要把故事簡單粗暴地肢解為段落大意、歸納中心思想,甚至連配圖都力圖避開有愛的角度。所以,有人說編教材的都是高級黑,學不好全是教科書的錯!
范例
故事不好看,考驗的是講故事的水平
《愛迪生救媽媽》
愛迪生發(fā)明電燈之前,醫(yī)生們都不用做手術了嗎?在我看來,這個跟眼鏡發(fā)明之前眼鏡蛇叫什么名字一樣好的問題,跟電燈的發(fā)明一樣激動人心。
故事梗概:
愛迪生的媽媽得了急性闌尾炎。醫(yī)生苦于房內(nèi)只有幾盞油燈,無法進行手術。剛滿7歲的愛迪生,利用鏡子的反光原理,讓醫(yī)生在明亮的反光下,為媽媽成功進行了手術。
《愛迪生救媽媽》這個故事的主題我用膝蓋也能總結出來:只要多動腦筋,熊孩子也能救母親。不過,有天晚上,我一邊檢查兒子的家庭作業(yè),一邊聽醫(yī)學博士的表妹在微信里嚷嚷她協(xié)助的心臟搭橋手術怎樣驚險,一個念頭冒了出來:手術對光線的要求那么高,油燈的燈光經(jīng)過鏡子的反射真的能支撐做手術嗎?
我把這個疑問告訴兒子。兒子比看課本上的故事興奮多了,馬上去網(wǎng)上搜資料。
很快,在百度百科下面跳出來一篇對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顛覆性解讀。
第一,愛迪生雖然是美國人,但美國人都不知道這個故事;
第二,有人去圖書館查閱過《愛迪生傳》,并沒有關于他“救媽媽”的記錄。
第三,醫(yī)學史上對于闌尾炎手術的最早論述是在1886年,而愛迪生生于1847年。也就是說,愛迪生7歲時的1854年,不會有闌尾炎手術的說法。
第四,詢問外科醫(yī)生:油燈反射屬于“有影燈”,這樣的條件根本無法進行闌尾炎手術。
所以,網(wǎng)上的結論是,這個故事是假的。
兒子看完后的表情很難描述,像是驚呆了又像是喜呆了。我知道顛覆權威的感覺是很奇妙的。
但是,不用著急。我問兒子:“雖然課本上的故事可能有假,但你覺得網(wǎng)上那四點說法,是不是完全可信呢?”
兒子想了想說:“我沒有去過美國,也不認識所有的美國人,所以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美國人都不知道這個故事。”
“而且我們家沒有《愛迪生傳》,所以我也沒辦法查里面是不是真的沒有他救媽媽的記錄?!?/p>
所以,我們馬上能做的,是在網(wǎng)上搜索世界上最早的闌尾炎手術究竟發(fā)生于哪一年。
網(wǎng)絡信息很混雜,有人言之鑿鑿,1885年的1月4日,威廉·W·格蘭特博士在瑪麗·嘎特賽德身上完成第一例成功的闌尾切除手術。但沒有說清這兩位究竟是何方神圣。
比較起來,科學松鼠會翻譯的一篇文章看起來比較嚴謹:1886年,美國醫(yī)生雷金納德·希伯·菲茨第一次提出了闌尾炎這一術語……這距離目前已知的人類第一次闌尾切除已有151年了。
兒子做了一下減法:1886-151=1735。如果第一次闌尾切除是在1735年,那么愛迪生的媽媽1854年做闌尾切除也沒什么稀奇了,雖然那時候這個手術可能叫一個別的什么名字。
沒有得到明確的結果,但這個質疑然后再質疑的過程讓兒子受到了極大的鼓舞。不用我提示,他自己開始搜索第四條中的油燈反射,“有影燈”。然后又搜索了無影燈等等。
看到兒子在搜索欄里打出:無影燈發(fā)明之前醫(yī)生靠什么燈光做手術這幾個字,我簡直覺得他是個天才。
最后,兒子得出的結論是:“媽媽,我認為,愛迪生救媽媽的故事有可能是真的。無影燈是在電燈發(fā)明之后才出現(xiàn)的。而電燈是愛迪生發(fā)明的。如果非要有無影燈才能做手術的話,那么愛迪生發(fā)明燈泡之前,難道所有醫(yī)生都不做手術了嗎?”
一直很喜歡一個神一般的問題:眼鏡發(fā)明之前,眼鏡蛇叫什么名字?
我覺得,兒子問的關于愛迪生的這個問題,跟那個神一般的問題一樣好,跟愛迪生發(fā)明電燈一樣令人激動。
講故事練習題
貝多芬和月光曲的故事
一天晚上,貝多芬在維也納郊外散步,忽然聽到琴聲,而且是他的作品。他尋聲走到一幢舊房窗前,發(fā)現(xiàn)是一位盲姑娘在演奏。他進屋后才知道她非常喜歡貝多芬的音樂。作曲家非常感動,在月色輝映下,他寫下了這首月光曲……
講成好故事的方向提示:
1.貝多芬何時耳聾;
2.貝多芬何年創(chuàng)作月光曲;
3.貝多芬在哪里創(chuàng)作的月光曲。
華盛頓和櫻桃樹的故事
講成好故事的方向提示:
1.華盛頓童年生活的地方;
2.櫻桃樹生長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