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郎
摘要:為防止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結構由于溫度、收縮不均可能產生的有害裂縫,按照設計或施工規(guī)范要求,在板(包括基礎底板)、墻、梁相應位置留設臨時施工縫,將結構暫時劃分為若干部分,經過構件內部收縮,在若干時間后再澆搗該施工縫混凝土,將結構連成整體。后澆帶是既可解決沉降差又可減少收縮應力的有效措施,故后澆帶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廣泛應用。
關鍵詞:后澆帶;施工;縫帶
前言
目前,在建筑工程中,為了功能的需要和解決高層主體與裙房間的差異沉降、鋼筋混凝土的收縮變形以及混凝土的溫度應力等問題,后澆帶法在建筑工程中已廣泛應用。因此,后澆帶的施工問題應引起高度重視,后澆帶應按設計要求預留,一定要留企口縫,并按規(guī)定時間灌注混凝土,灌注前應將表面清理干凈,將鋼筋加以整理或施焊,然后澆注早強、無收縮水泥配制的混凝土或膨脹混凝土,澆注后加強養(yǎng)護。施工中要采取有力措施,加強監(jiān)督與檢查,以確保后澆帶的施工質量。
一、后澆帶的類型與功能
1.1后澆帶的類型
后澆帶是現(xiàn)澆鋼筋砼結構在施工過程中的一種臨時施工縫,是為克服溫度收縮、砼收縮、結構不均勻沉降可能導致不利因素而設置的。它與通常設置的永久性的伸縮縫、沉降縫相比有其獨到的優(yōu)點----結構完整、立面完整、能更好地發(fā)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
后澆帶分為后澆沉降帶、后澆收縮帶和后澆溫度帶等,分別用于解決高層主樓與低層裙房間差異沉降、鋼筋混凝土收縮變形相減小溫度應力等問題。伸縮后澆帶:防止結構因溫度變化和砼收縮引起開裂,設置的后澆施工縫;沉降后澆帶:解決結構畸重畸輕交界中位口主樓和裙房交接處)沉降不一致可能引起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溫度后澆帶:主要是為防止因溫度變化使砼結構被拉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收縮后澆帶:主要為防止因砼結構收縮開裂而設置的后澆施工縫。
1.2后澆帶的作用
后澆帶主要有兩個作用:其一,避免在澆筑較長構件時因混凝土收縮(化學收縮及干縮變形)而開裂。其二,在某些情況下設置后澆帶可取消沉降縫。施工后澆帶是整個建筑物,包括基礎及L部結構施工中的預留縫(“縫”很寬,故稱為“帶”),待主體結構完成,將后澆帶混凝土補齊后,這種“縫”即不存在,既在整個結構施工中解決了高層主樓與低居裙房的差異沉降,又達到了不設置永久變形縫的目的。
二、后澆帶的施工方法
2.1模板支撐系統(tǒng)的施工
(2.1.1)基礎(地下室)后澆帶墊層施工時,宜將后澆帶處基礎墊層做加強處理和防水特殊處理。一般在后澆帶底部設置250mm×250mm的排水溝,兩端設置集水坑,為清理垃圾進行沖洗和排除澆筑混凝土時產生的泌水提供方便。如遇地下水位較高或雨季施工時,在后澆帶的兩端設置集水坑,并做0.5%的墊層泛水處理,以便及時排除雨水和養(yǎng)護用水,避免鋼筋銹蝕。
(2.1.2)后澆帶施工縫處宜用鋼筋網或木模板作堵頭側模,對地下室較厚的底板、大梁等屬于大體積混凝土的后澆帶,兩側堵頭板應按鋼筋間距上下設置專用模板及支撐,以防止混凝土漏漿而造成后澆帶底部剝離不開。(特別要注意基礎下反梁必須及時清除漏漿,初凝后及時排除支撐和堵頭模板),對有防水抗?jié)B要求的還應設置止水帶或其它止水材料,以防后澆帶處滲水。
(2.1.3)作為伸縮后澆帶,一般要求混凝土澆灌的間隔時間宜在兩個月以上;沉降后澆帶一般要求高層部份主體結構結頂后再進行澆灌,其間隔時間可能要幾個月甚至更長。在這期間,已完成施工的后澆帶兩側的梁板結構變成了懸挑構件,并且還要承受上部其他結構的自重和后續(xù)工程的施工荷載,單靠正常施工的模板支撐系統(tǒng)遠遠滿足不了該部位的剛性和強度。因此,后澆帶部位的支模應采用二次拆模施工工藝。否則可能會造成梁、板上部裂縫、后澆帶部位下?lián)系荣|量事故。
①后澆帶兩側應保留承重荷載支撐應不少于兩排泡括梁、板支撐均應保留),立間距不應大于1m,該部分模板支撐系統(tǒng)要相對獨立,以便于其他部位的模板及支撐的及時拆除,以利正常周轉。
②對后澆帶部位保留第二次拆除的梁、板、模板及支撐,必須保證該部位的梁、板混凝土強度達到設計值強度的100%以上,和上一層結構梁、板單獨能承受上部施工荷載時,最下一層才能拆除,也就是通常所說高層建筑后澆帶部位二次拆模最少應保持五層的支撐體系,如遇冬季施工,必須根據同條件養(yǎng)護試件的強度報告來進行計算。立桿間距應經過計算來確定,計算時可考慮扣除該部位懸挑梁、板自身所能承受的荷載,剩余荷載應由后拆支撐來承受,同時應支撐水平方向有可靠的拉結以防失穩(wěn)。對于后澆帶的支模和拆模,不管采用何種施工工藝,都應進行計算,編制專項方案來指導具體施工,以確保模板及支撐具有足夠的承載力、剛度和穩(wěn)定性。
2.2后澆帶內鋼筋的處理
后澆帶按使用功能劃分有溫度后澆帶和沉降后澆帶兩種,施工中要區(qū)別后澆帶性質,分別采取不同的措施予以處理。
(2.2.1)溫度后澆帶主要是為了解決后澆帶砼澆灌前,其兩側結構砼的收縮變形。因此,為了保證在這期間砼的自由變形,后澆帶內垂直于后澆帶的受力鋼筋必須斷開;這一點在施工過程中往往被忽視,致使后澆帶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斷開鋼筋的位置,應盡量相互交錯在后澆帶兩側面,以利于再連接時接頭位置相互錯開。為了方便施工,一般可按正常配筋穿過后澆帶,施工完該層砼后3天內用氣割將垂直于后澆帶的主筋割斷,斷隙一般在5mm左右,待滿足后澆帶間隔時間后,采用水平鋼筋窄間隙電弧焊工藝把斷開的鋼筋再焊接起來。
(2.2.2)沉降后澆帶主要是考慮高層部分結構和裙房之間沉降差而設置的。后澆帶寬度一般在0.8~1.0m。在這個區(qū)段內,兩側的結構沉降差反應到鋼筋上所產生的鋼筋應力和應變,相對來說不太大,不致影響到結構的沉降。因此,沉降后澆帶鋼筋一般可不考慮斷開。但在施工中應注意,基礎或地下室底板及地梁的后澆帶,其下墊層硅不宜澆注太厚(宜減薄3cm左右),下部鋼筋必須墊加厚墊塊抬起,離開墊層不小于5cm,以使兩側結構能夠自由沉降,且沉降后鋼筋仍有足夠的硅保護層厚度。
2.3后澆帶的防護處理
(2.3.1)后澆帶的保護。基礎承臺的后澆帶留設后,應采取保護措施,防止垃圾雜物掉入。保護措施可采用木蓋覆蓋在承臺的上皮鋼筋上,蓋板兩邊應比后澆帶各寬出500毫米以上。地下室外墻豎向后澆帶可采用砌磚保護。樓層面板后澆帶兩側的梁底模及梁板支承架不得拆除。
(2.3.2)后澆帶的封閉。澆筑結構混凝土時,后澆帶的模板上應設一層鋼絲網,后澆帶施工時,鋼絲網不必拆除。后澆帶無論采用何種形式設置,都必須在封閉前仔細地將整個混凝土表面的浮漿鑿除,并鑿成毛面,徹底清除后澆帶中的垃圾及雜物,并隔夜?jié)菜疂駶?,鋪設水泥漿,以確保后澆帶硅與先澆搗的砼連接良好。地下室底板和外墻后澆帶的止水處理,按設計要求及相應施工驗收規(guī)范進行。后澆帶的封閉材料應采用比先澆搗的結構砼設計強度等級提高一級的微膨脹混凝土(可在普通混凝土中摻入微膨脹劑UEA,摻量為12%一15%)澆筑振搗密實,并保持不少于14天的保溫、保濕養(yǎng)護。
三、結束語
后澆帶的施工,是保證結構有效連接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除執(zhí)行現(xiàn)有的規(guī)范規(guī)定的要求外,還要根據不同的工程性質、特點、作用,精心施工,才能保證每個工程項目的整體性、完美性和使用性,才能達到提高工程質量的真正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