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
在中國,每逢“3”的年份,必是決定中國,至少是其后10年的關鍵年。
當“1”年和“2”年決定了中共和國家高層領導組成,“3”年便是實施年,所有的大政方針和具體步驟便漸次露出面貌。
那么,在2013年,習李體制的特征是什么?
“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
從習近平總書記來說,主要是兩個:其一是打通前后30年,其二是堅持三個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
一般來說,毛澤東主導了新中國前30年,鄧小平操辦了后30年。到了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有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后兩個歷史時期,這是兩個相互聯系又有重大區(qū)別的時期,但本質上都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實踐探索。對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要正確評價,不能用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對此的解釋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歷史包括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兩個時期都不能否定。毋庸諱言,由于黨領導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經驗不多,黨的領導對形勢的分析和對國情的認識有主觀主義偏差,也犯過把階級斗爭擴大化、在所有制問題上急于求純和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的錯誤。在后來的實踐中,由于黨在指導思想上“左”傾錯誤的發(fā)展,又發(fā)生了“文化大革命”這樣全局性的、長時間的嚴重錯誤,使黨的探索進程遭受嚴重挫折,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這些刻骨銘心的教訓,是我們永遠不能忘卻的……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是同毛澤東同志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能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并不意味著要忽視甚至掩蓋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同時,也不能人為夸大毛澤東同志晚年的錯誤,更不能全盤否定毛澤東同志和毛澤東思想,如果這樣做,既違背歷史事實和人民意愿,也勢必造成十分嚴重的政治后果。
黨史研究室進一步闡述:歷史已經證明,如果沒有1949年建立新中國并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積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質、制度條件,積累了正反兩方面經驗,改革開放就很難順利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很難成功開創(chuàng)。古人說:“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從國內外敵對勢力這個方面分析,他們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就是要否定我們黨的重大歷史貢獻,放大我們黨在實踐探索中的失誤和挫折,把中國共產黨妖魔化,進而從根本上否定中國共產黨的執(zhí)政地位;他們否定改革開放后的歷史時期,就是要否定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性質,夸大改革開放中出現的困難、矛盾和問題,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妖魔化,進而動搖中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敵對勢力這兩個方面的否定,從根本上說,都是對歷史事實的背離,都是想搞亂人心,企圖瓦解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的歷史依據和思想根基,進而毀掉社會主義中國的未來和廣大中國人民的福祉?!扒败囍?,后車之鑒?!碧K聯解體、蘇共垮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全面否定蘇聯歷史、蘇共歷史,否定列寧等領袖人物,搞歷史虛無主義,把人們的思想搞亂了。因而,正確認識和把握改革開放前后兩個歷史時期,是一個事關黨、國家、人民前途命運的重大政治問題。
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
正是在對新中國60多年歷史的整體考量下,從年初開始,中共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不斷有新動作,對憲政及普世價值進行了公開的論戰(zhàn)。
毛澤東曾經總結中共成功的兩大武器:槍桿子和筆桿子。在今天,后者被重新著重提起:我們在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的同時,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識形態(tài)工作。在這方面,我們有過深刻教訓。一個政權的瓦解往往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政治動蕩、政權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間發(fā)生,但思想演化是個長期過程。思想防線被攻破了,其他防線就很難守住。我們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否則就要犯無可挽回的歷史性錯誤。
曾經有這樣的爭論:你是替黨講話,還是替老百姓講話?對此,眼下權威的說法是: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統(tǒng)一的。我們黨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從本質上說,堅持黨性就是堅持人民性,堅持人民性就是堅持黨性,黨性寓于人民性之中,沒有脫離人民性的黨性,也沒有脫離黨性的人民性。黨性和人民性都是整體性的政治概念,黨性是從全黨而言的,人民性也是從全體人民而言的,不能簡單從某一級黨組織、某一部分黨員、某一個黨員來理解黨性,也不能簡單從某一個階層、某部分群眾、某一個具體人來理解人民性。只有站在全黨的立場上、站在全體人民的立場上,才能真正把握好黨性和人民性。把黨性和人民性割裂開來、對立起來、搞碎片化,在理論上是錯誤的,在實踐上也是有害的。所有宣傳思想部門和單位,所有宣傳思想戰(zhàn)線上的黨員、干部,都要旗幟鮮明堅持黨性原則。黨性原則不僅要講,而且要大張旗鼓講、理直氣壯講、堅持不懈講。不要躲躲閃閃、含糊其辭。西方國家標榜新聞自由,其實也都有意識形態(tài)底線,也都有利益集團的規(guī)制和政黨傾向,沒有什么完全獨立的媒體。
對于互聯網,中央高層把它提到從未有過的高度:互聯網已經成為輿論斗爭的主戰(zhàn)場。有同志講,互聯網是我們面臨的最大變量,搞不好會成為我們的心頭之患。西方反華勢力一直妄圖利用互聯網扳倒中國,多年前有西方政要就聲稱有了互聯網,對付中國就有了辦法,社會主義國家投入西方懷抱,將從互聯網開始。從美國的棱鏡、X—關鍵得分等監(jiān)控計劃看,他們的互聯網活動能量和規(guī)模遠遠超出了世人想象。在互聯網這個戰(zhàn)場上,我們能否頂得住、打得贏,直接關系我國意識形態(tài)安全和政權安全。要把網上輿論工作作為宣傳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我國網民有近6億人,手機網民有4.6億多人,其中微博用戶達到3億多人。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人基本不看主流媒體,大部分信息都從網上獲取。必須正視這個事實,加大力量投入,盡快掌握這個輿論戰(zhàn)場上的主動權,不能被邊緣化了。要解決好本領恐慌問題,真正成為運用現代傳媒新手段新方法的行家里手。要深入開展網上輿論斗爭,嚴密防范和抑制網上攻擊滲透行為,組織力量對錯誤思想觀點進行批駁。要依法加強網絡社會管理,加強網絡新技術新應用的管理,確?;ヂ摼W可管可控,使我們的網絡空間清朗起來。
進一步的論述是:宣傳思想陣地,我們不去占領,人家就會去占領。我們上上下下有那么多黨和政府組織,有那么多國有企業(yè)、事業(yè)單位、人民團體,有8500多萬名黨員,有8900多萬名團員,只要組織好,就一定能取得優(yōu)勢。要建設一支強大網軍,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在宣傳思想領域,我們不搞無謂爭論,但牽涉到大是大非問題,牽涉到政治原則問題,也決不能含糊其辭,更不能退避三舍。作為黨的干部,不要去想博得社會各種人的喝彩、贏得海外各種輿論的好評。只要站在黨和人民立場上,堅持原則,就不可能取得這樣的結果。
所有這些,都是三個自信的依據。
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
對于11月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國內外都寄予特別的關注,并給予各種奇葩和顛覆性的猜測。三中全會閉幕不過數日,《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60條便公布,給各界一個明確的答案。
李克強總理正式執(zhí)政的數月中,人們記住最通俗的理念是:把政府之手關進籠子里。這一點,在《決定》里也有所體現:經濟體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點,核心問題是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市場決定資源配置是市場經濟的一般規(guī)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須遵循這條規(guī)律,著力解決市場體系不完善、政府干預過多和監(jiān)管不到位問題。必須積極穩(wěn)妥從廣度和深度上推進市場化改革,大幅度減少政府對資源的直接配置,推動資源配置依據市場規(guī)則、市場價格、市場競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yōu)化。政府的職責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宏觀經濟穩(wěn)定,加強和優(yōu)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jiān)管,維護市場秩序,推動可持續(xù)發(fā)展,促進共同富裕,彌補市場失靈。
接下來,《決定》又強調了另外的方面: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基。公有制經濟和非公有制經濟都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都是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必須毫不動搖鞏固和發(fā)展公有制經濟,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發(fā)揮國有經濟主導作用,不斷增強國有經濟活力、控制力、影響力。必須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fā)展,激發(fā)非公有制經濟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
新中國建國60多年,改革開放30多年,改革早已進入深水區(qū),深到以前的石頭都滑走了,深到想摸也摸不到。政治上有政治的深水區(qū),要把黨和人民群眾的利益有機地結合起來;經濟上有經濟的深水區(qū),多元利益沖突不可避免;政治和經濟之間也有深水區(qū),彼此要制衡,也要協(xié)調。
《牡丹亭》說:情不知何起,一往而深。前后三十年既然是打通的,后三十年的改革開放當然醞釀于前三十年。雖不知何起,卻必須無往直前,一往而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