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默
每到周末,三十到四十歲之間的同事,相互問候,歸納起來,就兩句:
“這周去看孩子吧?”
“這周孩子回來吧?”
我們周圍的同事,大多選擇從初中開始,就把孩子送出去上學,也有從小學起,就到遙遠的省城讀書的。外面的教育很精彩,小地方的教育很無奈。這是拆散父母和孩子的唯一理由。
世間無奈的選擇,選擇之后也就選了。說來也怪,那么小的孩子,適應能力還真強。誰知道那些幼小心靈承受了多少壓力?表面上看都好像適應了。
幾年前,兒子還在我們身邊讀小學。我們家的樓道,裝著聲控燈,但不夠靈敏。兒子從外面瘋回來,一進樓道,就大喊一聲“啊”,燈就亮了,我們就能聽到輕快地腳步聲在樓道里回蕩一陣,最后鉆進門來。我們會不由自主地停下手里的事,站起來,到門口去迎接他。每天如此,每天都那么欣喜。
有時候,我們在一邊忙碌,兒子一進門,大喊一聲:“媽媽!”有人答應了,你就能感覺到他心底的踏實,于是,按部就班地踢掉球鞋,快速地把腳伸到拖鞋里,直奔冰箱找飲料。喘著氣,冒著汗,往沙發(fā)上一倒。很會享受!如果沒聽到答應,你能感覺到他的焦急不安:“媽媽,媽媽!”鞋也不換,邊喊邊快速到每個房間尋找。找到了,如釋重負,又折回去踢鞋、伸腳、翻冰箱、喘氣、臥沙發(fā)……
大人不在家,無法看到他失落、焦急的樣子,但想像得到。這時他肯定不會先翻冰箱,而是找電話。
這一切都過去了。他才十二歲,就到外面上學了。我們每天的日子變得有些寂靜和空白。
男孩子心里不裝事。每次從學校回來,媽媽眼神中稀罕的神情他不留意,迫切想聽他說學校的事他來不及說,就匆忙下樓找伙伴去了。家里剛熱鬧兩分鐘,就又空了,但是畢竟,他一會兒就回來,又可以看到踢鞋、翻冰箱、臥沙發(fā)了。生活一下子又豐富起來。
說不準哪天,這種快到青春期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和父親,會發(fā)生多少摩擦?但是,摩擦也是溫馨的。
誰想把孩子送出去?不就是擔心好的教育資源咱孩子享受不到嗎?不就是擔心學校里抽煙喝酒打架耍朋友嗎?也許這種環(huán)境也可以造就人的,也許這種熔爐出來的學生更有抵抗力。
于是,我們選擇了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