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英 王世才 賈磊
摘 要 全國各地“心靈驛站”建設活動方心未艾,在高校工會工作中,如何科學地、創(chuàng)造性的把貫徹“人文關懷、心理疏導”思想政治教育方針、構建和諧勞動關系和教職工心理服務結合起來,本文對高校工會心理服務模式、制度、手段上進行梳理。其成果不僅對高校工會自身建設,還是作為工會工作的內容,都是新時期工會工作的生長點和創(chuàng)新點,將直接的對高校工會參與心理援助工作具有指導性作用。
關鍵詞 教職工心理咨詢 教師心理健康 職工心理援助
中圖分類號:G443 文獻標識碼:A
1 關注高校教職工心理健康的必要性
從影響引起心理反應的外界環(huán)境來看,今天高等教育的承擔者——大學教師的心理外部因素處于快速、巨大的變動中,大環(huán)境下的社會價值觀、社會階層、工作與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變遷,大學教師作為精英階層的知識分子逐漸被邊緣化,從教師職業(yè)獲得的社會認同感降低,大學教師的相對收入下降,從馬斯洛需求層次來看,這些都影響大學教師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高等教育改革持續(xù)深入,高校管理體制仍在“異化”與“人性化”之間博弈,教學方面的考核、科研任務量化,加之家庭生活和社會事務,使得高校教職工日益感到競爭的激烈和生活、工作的不穩(wěn)定,對高校教職工的心理承受力都提出了嚴峻的挑戰(zhàn),使大學教職工普遍感到精神疲憊、心力不足,高校教職工的心理健康問題日趨嚴重。
2 工會開展心理服務的可行性
長期以來,工會在維護職工精神文化權益、校園文化建設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比如開展豐富的文體活動、送溫暖活動、開展“傳幫帶”的勞動技能競賽,以及和諧勞動關系的構建工作,這些都與高校教職工心理健康密切相關,只是沒有直接關注職工心理問題。高校工會應主動拓展維護職工精神文化權益的活動范圍,把高校教師的心理健康問題納入工會工作的視野,構建職工心理關懷機制,應為其提供心理關懷,解決教職工心理問題,并在實際工作中進行工作方式、方法的創(chuàng)新和探索。
隨著“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思想政治教育方針的提出,以及全總和各地方工會“心靈驛站”的建立,上海、杭州等少數(shù)發(fā)達地區(qū)的少部分高校開始嘗試這方面的工作。在這些高校中,都以工會作為教職工心理服務的機構,由工會組織協(xié)同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或利用外在心理服務資源,為教職工提供心理健康宣講、咨詢、心理檔案建立等心理服務。
3 當前工會開展心理服務的模式與路徑
3.1 心理干預模式
通過調查發(fā)現(xiàn),為教職工提供專業(yè)的心理援助服務的高校數(shù)量很少,但并非大部分高校對教職工的心理問題不重視,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人性化管理”出發(fā)點,高校人事部門的崗位匹配探索,以及工會的和諧勞動關系、教職工之家建設,這些都從組織和制度層面為教職工的身心健康創(chuàng)造積極條件。隨著管理科學化、人性化的提升,除了組織和法律層面等“宏觀調控”之外,發(fā)現(xiàn)心理因素對職工工作績效的也有著重要影響。大部分高校工會都開展過針對教職工心理健康的工作,主要的形式為心理健康講座,邀請心理方面的專家,提供積極心理學、職業(yè)倦怠、壓力緩解和家庭婚姻等方面的講座。心理熱線也是常見的心理服務之一,與公共服務或公益服務的心理熱線有專職人員進行服務不同的是,高校內部的心理熱線主要是學生心理咨詢中心的擴展。無論是講座還是心理熱線,其假設條件是解決教職工的負面心理因素,以比較突發(fā)的心理應急作為解決對象,因此可以認為是心理干預模式。
3.2 心理咨詢崗位模式
根據國外的經驗,在一些工作壓力大、情緒耗竭高的職業(yè)以及一些注重員工管理的企業(yè)設有心理咨詢師崗位,把心理咨詢服務作為員工福利。在國內,一些高壓行業(yè),像警察職業(yè),開始設立心理咨詢中心。但在高校內部,設立專門針對教職工的心理咨詢師崗位從現(xiàn)在來看條件還不成熟。從高校組織機構設置來看,由工會或心理咨詢中心承擔這項工作都比較合適,各有利弊,工會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教職工,但缺乏心理方面的專業(yè)技能,而心理咨詢中心目前主要的服務對象是學生。從開展心理咨詢服務的高校來看,大多是兩者相結合,由工會提供資金保障,由心理咨詢中心提供人員,開展兼職心理咨詢師形式為教職工提供長期的、專業(yè)的心理咨詢服務,包括電話咨詢、面對面的心理咨詢、團體咨詢、心理拓展訓練、心理講座等服務。
3.3 員工幫助計劃(EAP)模式
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起源于美國,直譯為“員工幫助計劃”,也意譯為“心理援助項目”,是組織運用科學的方法,為員工設置的一套系統(tǒng)的、長期的福利與支持項目。 通過心理專業(yè)人員對組織的診斷、建議和對員工及其家庭成員提供的專業(yè)指導、培訓和咨詢,旨在幫助解決員工及其家庭成員的各種心理和行為問題,最終達到發(fā)掘員工潛能、提升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提高員工工作生活質量的心理服務項目。
雖然針對大學生的心理咨詢服務在中國高校已經發(fā)展得相對成熟,有制度、資金、人事等方面的支持,但對于教職工的心理服務正處于起步階段,心理咨詢崗位模式還未成熟,EAP模式成為當前為教職工提供長期心理服務方案的參考原型。目前,高校的員工幫助項目是由工會來運作的,利用高校內部資源與外包相結合的方式為教職工及家屬免費提供心理服務。項目的開展,以構建和諧勞動關系、教職工之家等項目作為載體,由工會申請心理援助資金或把費用納入預算。心理服務的采購,一種是內部采購,工會向學校的心理咨詢中心采購相應的心理服務,另一種是外部采購,對于心理咨詢機構尚不健全的高校,由工會出面尋找合適的心理咨詢服務機構為本校職工提供心理幫助。心理服務的內容,主要是心理熱線形式的電話咨詢,以面詢?yōu)榛A的心理障礙資料模式,除了這兩大部分,有高校正籌備面向青年教師及為新進教師開展心理測評及建立心理檔案的工作。
4 當前工會參與教職工心理服務存在的問題
4.1 服務范圍小
無論是心理熱線還是心理咨詢師崗位,更多的是作為突發(fā)狀況下的心理危機干預服務,不能提供深度地心理咨詢服務,這對于緩解教師的心理壓力、情感宣泄的作用有限。從心理咨詢內容來看,主要是人際關系、婚姻關系方面,作為組織內部的心理需求,與人力資源開發(fā)相結合的崗位性格分析和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都是心理咨詢服務可以做而且可以做得好的事情。當然,這可能是大眾對心理咨詢的認知偏差,導致教職工參與度小,這也是心理咨詢服務范圍小的主要原因。
4.2 缺乏專業(yè)性
心理服務是工會新時期工作的創(chuàng)新點和增長,但心理咨詢是專業(yè)性很強的一項服務,不同于一般性的安慰、鼓勵和思想教育指導,而是具有系統(tǒng)性、結構性和深層次的心理干預。雖然職業(yè)要求心理咨詢師具有宜人性,絕非一副熱心腸就能勝任。為了解決工會內部心理資源缺乏的狀況,在一些發(fā)達省市的工會開展了工會干部的培訓班,培訓的內容以國家勞動部的注冊心理咨詢師技能為基礎,聘請專家、教授對工會干部進行長期的、專業(yè)的培訓。心理知識的學習、技能的提高都需要一個過程,雖然對提升工作能力有幫助,但從心理咨詢職業(yè)化的角度,如果單一從工會干部著手提供心理咨詢服務,難以提供專業(yè)的、深度的心理服務。
4.3 缺乏整體性
在中國集體主義文化背景下,EAP模式為教職工提供了全面的個體心理服務,EAP模式也難以全方位的解決教職工問題。這也正是以學校心理咨詢中心開展教職工心理服務最大的局限,高校教職工的心理問題既與整個社會環(huán)境有關,也與自身心理素質和學校文化和組織管理有關。從組織角度解決個體的心理問題,需要從管理實踐出發(fā),把心理問題的解決放置于關系社會、權力結構、人格特質獨特等中國本土文化下。學校的整體環(huán)境是教職工最大、最常見的壓力源。作為教職工權益的代表者——工會,成為解決個體與組織之間心理壓力源的一個重要中介,針對各種心理問題的實質和產生的根源,同時對在個人心理因素、制度環(huán)境兩方面進行積極的管理干預,這樣既增進教職工的身心健康,保障教職工權益,又提高了他們的工作績效,同時也促進了和諧校園的建設。
5 心理契約模式——高校工會心理援助服務的創(chuàng)新模式
通過對教職工心理需求的分析、工會職能、高校工會當前的心理服務模式以及存在的問題,要做好高校教職工的心理援助服務,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但同時又復雜的事情。高校工會心理服務在心理危機干預、職業(yè)發(fā)展規(guī)劃,以及勞動關系協(xié)調方面都大有作為。因此,可以將應急模式、心理崗位模式及EAP模式,以及勞動關系協(xié)調等職能復合成一種對教職工心理進行管理的創(chuàng)新模式——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心理契約是指個體與組織之間自覺達成的相互期望及對義務的承諾與互惠,是員工和組織雙方之間對相互責任、義務的主觀約定。通過心理契約模式,實現(xiàn)“教職工——高校”,“個體心理層面服務——大學校園文化”兩個層面的心理互動。具體工作路徑上,由工會積極爭取高校領導對教職工心理服務的支持,形成長效機制,拓展工會工作的內容。遵循工會以教職工權益為中心的核心觀念,以教職工全面發(fā)展為管理宗旨, 始終貫穿健康心理的理念宣傳和和諧校園建設兩條主線,自上而下啟動心理契約管理模式。在教職工心理服務的實施過程中,除提供電話咨詢、面詢、心理講座與培訓等解決問題的心理服務模式外,注重人格、情緒、動機等內隱的鑒別性勝任因素,與人事部門共同挖掘教職工發(fā)展?jié)摿?,開展人崗匹配的工作分析,把個性化的職業(yè)生涯管理與高校組織發(fā)展協(xié)調起來,從而建立科學的、系統(tǒng)的高校工會心理援助模式。
*賈磊為本文通訊作者。
本研究為四川省教科文衛(wèi)工會資助科研項目“高校工會參與教師心理援助模式的調研與創(chuàng)新”,編號2012年6號
參考文獻
[1] 王秀美.論社會的支持系統(tǒng)與教師的心理健康[J].思想理論教育,2007(2).
[2] 王雁飛.國外員工援助計劃相關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5.13(2).
[3] 王偉.高校工會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力探析.北京市工會干部學院學報,2009.12.
[4] 李鴻昌.高校工會組織在促進教職員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華章,2011.2.
[5] 羅國斌.高校職工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