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
摘 要 新時代的發(fā)展對現(xiàn)行教育已經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接受教育不僅僅是為了追求一紙文憑,而是為了是人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fā)展;接受教育也不僅僅是為了找到合適的一份工作,而是要貫穿于學生整個一生。因此為了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人才,為了適應學生的發(fā)展,我國基礎教育必須進行改革?;A教育課程改革也是我國基礎教育改革的重大舉措。本文從新課程的特點出發(fā),淺析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如何轉變角色來適應新課改的要求,從而達到新課程目標發(fā)展學生的目的。
關鍵詞 基礎教育 課程改革 教師 角色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1 新課程的特點
1.1 “以人為本”價值觀凸顯
新課程以為了每個學生的發(fā)展和讓每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的發(fā)展為其價值觀。新課程已經廣義為以下幾個方面:(1)學生是課程的主體。(2)生活世界是課程內容的范圍。(3) 課程是由學生反思,創(chuàng)造性實踐而構建的人生意義活動。
1.2 “基礎牢固 發(fā)展穩(wěn)步”
新課程的課程目標不僅僅局限于基礎知識的掌握,而是更加看重創(chuàng)新和實踐的能力、終身學習的愿望和能力,我們可以從四個方面理解:(1)新課程確立新的知識觀,知識技能取向隨之改變;(2)新課程確立新的學生觀,學生個性發(fā)展成為主要方向;(3)新課程確立起課程與社會的橋梁;(4)新課改的目標都是從“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知識、能力”、“方法、習慣”這三個角度提出。
1.3 課程體系著眼于“綜合性”
從課程體系上來看,新課程的“綜合性”主要體現(xiàn)在:第一,一門學科,向學生經驗與生活的回歸。第二,不同學科,追求彼此聯(lián)系。第三,新課程設立專門的綜合實踐活動課作為必修課。
1.4 “新、活、寬”的課程內容
針對過去學科教材出現(xiàn)的“難、窄、舊”的特點,新課程提倡的是“新、活、寬”。新課程把學生的生活及其個人的知識,直接經驗作為課程的主要內容;它所強調的是問題的解決,引進了許多現(xiàn)代化社會生活和科技方面的知識融合;在合理安排基本課程內容的基礎上,給教師留有開發(fā)、選擇的空間,也給學生留出了選擇和拓展的空間,以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fā)展的需要。
1.5 “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
當前,新課程的內容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式—解釋、應用與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新課程改革改變了過去以接受性學習為主、以記憶模仿為主、以書本知識為主和間接經驗為主的現(xiàn)象,融學習于活動之中,寓樂于教育中,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能力培養(yǎng)得以實現(xiàn)。
1.6 “發(fā)展性”“多元性”在課程評價上的體現(xiàn)
從評價的對象和范圍看,新課程評價突破了學習結果評價的單一范疇。從評價的方法和技術上看,它不是定量的分析,而是發(fā)展到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結合,新課程評價鼓勵個人思考,運用學生成長檔案袋、小論文、答辯、各式各樣的小制作等多元化的評價形式。另外,評價重視受評人的積極參與及其自我評價的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說評價的最終目的不僅是管理、選拔,而且是讓受評人學會自我評價。
2 把握特點 教師角色轉變
2.1 新課改環(huán)境下教師教育理念與眾不同
教育理念是教師從事教育活動的思想基礎,它直接影響教師的教育態(tài)度和行為,進而影響教育的效果。因此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是教師主動適應基礎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需要。
(1)新教育觀的更新。必須正確處理“傳授知識”與“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在加強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的同時應高度重視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培養(yǎng),特別是要轉變那種“由教師單向灌輸知識,以考試分數(shù)作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標準”。
(2)新人才觀的突破。當代社會對人才的要求不僅僅應具有豐富的知識,而應具有各種能力和很高的綜合素質。其中知識不僅僅是普通文化科學知識、本專業(yè)的基礎與專業(yè)知識和相鄰學科知識,還包括融合不同學科的綜合性知識。能力不僅包括尋找、獲取和處理知識的能力,還包括適應和改造環(huán)境的能力,參與競爭合作的能力。
(3)新學習觀的改變。要轉變傳統(tǒng)意義上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灌輸式教育模式,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師生雙向互動的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2.2 教學活動中教師教學方法層出不窮
(1)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A教育課程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是“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一代新人”。要把握好這一特點,教師首先必須在教育活動中用心去呵護學生創(chuàng)新的一切靈性。
(2)確保學生在課堂中的主角地位,讓主角進入角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訓練的主人,其認識的過程、情感的升華、思維的發(fā)展、學生的領悟都不能由教師越俎代庖。教師在教學中要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提高學生的參與率要做到:①參與的時間要充分。②參與的形式要多樣。③要參與教學全過程。④參與的時機要恰當。教師要善于為學生設想、提供最恰當?shù)膮⑴c時機。
(3)將學生的眼光從內到外地延伸。學生知識的獲得,單靠教師的灌輸、單靠學習書本上的知識是不行的,這在本輪新課改中已達成共識,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中,盡量把學生的目光引到課本以外的那無邊無際的知識海洋中。
(4)寬容對待學生在活動中出現(xiàn)的合理挫折和失敗。教師應寬容對待學生在創(chuàng)造活動中一切合理的挫敗和失敗,注意發(fā)現(xiàn)和肯定學生在已經失敗的創(chuàng)造過程中體現(xiàn)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進取精神。
(5)科學探究與學習有效結合??v觀世界整個科學發(fā)展史,就是一部有關于歷史的探究史??茖W探究推動著科學一步步地向前發(fā)展,每一位科學家都是在科學探究的道路上歷經磨練,最終經過不懈的努力才取得后來的成果。那么在校學生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注意把接受性的學習方式和科學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并且把科學探究式的學習當成獲取知識的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加以利用。我們都知道就人的發(fā)展而言,接受性的學習和探究性的學習結合才是最佳的學習方法,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3 教師應用現(xiàn)代化教學手段需跟上時代
《基礎教育改革綱要(試行)》要求大力推行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普遍應用,指出“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的優(yōu)勢,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豐富多彩的教育環(huán)境和有力的學習工具”?,F(xiàn)代化教學技術優(yōu)勢在于:信息存儲量大,處理迅速,方便的人機交互功能,提供了良好的個別化學習環(huán)境。尤其是電腦模擬功能,是抽象內容形象化、靜止內容動感化,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生動、活潑、直觀、有趣的教學條件。總的來講,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引入,可以增加教學密度,減輕師生負擔;活躍課堂氣氛,提高記憶效果;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發(fā)展學生思維;有利于資料積累,事半功倍,體現(xiàn)了新改革的優(yōu)越性。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采用現(xiàn)代化教學技術可提高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 唐芳貴等.改革與對接 高師教育與基礎教育互動研究.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2] 李玲玲等.實習與人才培養(yǎng).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