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艷
2007年暑假在南京師范大學進修期間,有幸觀看了山東的一位老師對《亞洲和歐洲的河流》課堂教學進行的錄像示范課。在這節(jié)課上,該老師針對初中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學生為主體,適時對學生的學習加以引導;而且能根據(jù)地理學科特點,不斷引導學生讀圖、析圖,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和利用地圖解決問題的能力,最后,要求學生對亞洲河流的知識進行知識的遷移和對比,自己利用地圖完成歐洲河流知識部分的學習。
教師利用多媒體依次打出上圖中的每個名詞,老師對出現(xiàn)的河流特征名詞依次進行講解,并點明它們之間的關系,然后再讓學生找皿洲主要的河流及說明各自的特征。
布魯納曾說:“教學生學習任何科目,絕不是對學生心靈中灌輸些固定的知識,而是啟發(fā)學生主動去求取知識與組織知識。教師不能把學生教成一個活動的書櫥,而是教學生學習如何思維,求知是自主性的活動歷程,而非只是被動地承受前人的研究成果?!痹诮虒W片段一中,關于河流特征的基本
理論知識,全部是由老師來告訴學生的,并且在教師講授的過程中,受時間的限制速度較快,使得學生的理解產(chǎn)生了很多問題。典型的是在片段二的教學中,學生關于內流河知識的理解就出現(xiàn)了問題:亞洲內陸氣候干旱是因為亞洲多外流河,水都往陸地外邊流去了,沒有向內陸流,所以氣候干旱。在教學中,教師不應當讓學生處于被動接受河流特征的知識的狀態(tài),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河流特征的形成原因,從中發(fā)現(xiàn)河流各個特征的規(guī)律和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獲得相應的知識,形成他們自己的關于河流特征的認知結構。
關于河流基本特征的教學,完全可以在學習亞洲的河流知識過程中,利用某條河(如長江),由學生看圖來說明起源地、流向、注入地等,然后總結河流的基本特征。這樣學生就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得出理性的結論,要比老師單純的灌輸要好的多,而且更符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對于內流河與外流河的教學,采用讀圖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它們的差異,應該就不會出現(xiàn)上邊的問題了。
在學生對歐洲河流的知識已經(jīng)有了一定了解的基礎上,老師設計了這樣的一個探究活動,體現(xiàn)了新課程“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的基本觀點,讓學生能夠運用已學的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同時讓學生轉換自己的角色,作為智囊團的成員來對河流的開發(fā)做出決策,使得學生的必趣被激發(fā)出來,積極思考(而不是討論)歐洲的各條河流的自然和經(jīng)濟的狀況,為決策做準備。經(jīng)過這樣的思考,對于歐洲河流的特點必然形成一個新的認識,形成一個新的知識結構。而且學生把自己的規(guī)劃在班級進行交流發(fā)言,學生又有了一種成就感、有了成功的體驗。
但是,這個設計存在的明顯不足是:小組合作學習還停留在形式化的層面,并沒有發(fā)揮其特有的作用,課堂上沒有出現(xiàn)老師期望的“熱鬧的”學生合作討論的場面,而是“這里的黎明靜悄悄”,學生之問根本就沒有交流和合作。出現(xiàn)這個問題的原因,我認為是老師沒有對小組進行合理、明確前劃分,而且在小組學習中沒有引入競爭機制??茖W的組織結構是小組合作的前提,我認為對于異地借班上課的老師來講,可以采用隨機分組一一前后位置的同學(4—6人)相互組建學習小組,這樣學生彼此的距離接近,有利于小組成員間的溝通和交流。
根據(jù)新課程的教學要求,要教給學生有用的地理知識,改變學生的地理學習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團結合作的能力等。教學方法如何能有全新的理念,如何能完全體現(xiàn)新課程的要求,就需要老師不斷的探討,上面文字僅是我在觀看教學錄像時的一點感悟,在這里與大家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