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亞
摘 要:廣播需要充分彰顯文字和音響兩個方面的魅力,強化廣播新聞報道的可聽性元素,吸引住聽眾。本文結合新聞報道實踐,梳理典型音響、生活化語言及語言故事化等環(huán)節(jié)與新聞廣播報道視覺化的關系,探討新聞廣播報道的視覺化發(fā)展方向。
關鍵詞:視覺化 廣播新聞 語言生活化 新聞故事化
【中圖分類號】G222 【文獻標識碼】A
如今,借助媒介獲取信息已經(jīng)成為現(xiàn)代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分。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和以互聯(lián)網(wǎng)為代表的新媒體面前,人們可以輕松便捷地獲取各類信息。受眾對新聞的訴求標準也越來越高。數(shù)據(jù)顯示,現(xiàn)代人從外界獲取的信息中,視覺渠道獲得的成分約占總數(shù)的74%~80%,這從一個方面證明,視覺信息是居于主體地位的。而隨著現(xiàn)代人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這種趨勢也越來越明顯,比如在生活中,一目了然的圖片和跳動的畫面往往比文字和聲音更具有吸引力。人們談到那些優(yōu)秀的新聞作品時,也總是津津樂道于它們的生動和形象。那么,在這種背景下,人們還有耐心去捕捉耳邊流動的信息嗎?
回答是肯定的。對廣播新聞而言,用聲音優(yōu)勢刺激聽眾的耳朵,激發(fā)受眾的想象力,營造想象畫面,是吸引聽眾的法寶。當今媒體競爭日趨激烈,廣播若要搶得一席之地,就必須大力彰顯文字和音響的雙重魅力,著力于場景描寫,深化故事細節(jié),喚起聽眾的想象,最大程度地強化文本的可聽性元素,突出新聞廣播的視覺化。
一、廣播新聞視覺化的多元發(fā)展
學界對“廣播新聞視覺化”的通常解釋是:廣播新聞視覺化就是讓聽眾在收聽廣播新聞、了解新聞事件的過程中,通過聲音觸動人的感官,喚起人們腦海中的記憶,進而形成事物的立體感、畫面感和活動感,由此感知事物形象的過程,從而給聽眾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
穆青曾經(jīng)說過,“所謂視覺新聞,無非是形象化、立體化,有典型細節(jié)、生動的畫面,讀起來有聲有色,使人能夠具體地形象地看到你所報道的事實的真面貌。這樣,我們的新聞就可以克服枯燥和概念化的缺陷,更好地適應今天這個電視發(fā)達的時代”。這里提出的視覺新聞,可以說,就是新聞融入視覺化的因素。穆青通過多年的新聞報道實踐,總結提出的新聞視覺化理念和新聞敘事形象化、注重細節(jié)描寫以及用白描手法展現(xiàn)事實的操作原則,突出新聞報道的實用性和傳播效果,易于使人理解和運用,這已經(jīng)在中國新聞報道的實踐中得到了檢驗和證明。
一篇好的廣播新聞作品,則是應該通過音響、聲音和內(nèi)容讓受眾賞心悅耳,有一種如臨其境、如見其事、如聞其聲的感覺。在這方面,廣播新聞工作者一直在不停地探尋著、努力著,但隨著廣播及其他媒體發(fā)展的日新月異,廣播新聞視覺化的潛力還有待挖掘。
除此之外,廣播技術的變革也讓廣播新聞視覺化變?yōu)榱肆硗庖环N可能。2011年8月15日,香港數(shù)碼大歌臺(現(xiàn)稱數(shù)碼六臺)率先啟動試播,香港地區(qū)廣播正式進入了歷史新一頁——數(shù)碼廣播時代。與傳統(tǒng)廣播相比,數(shù)碼廣播服務提供更佳音質、更穩(wěn)定接收和更多元化的節(jié)目,并可支持傳輸數(shù)碼影像(附帶視像服務)至數(shù)碼聲音廣播接收器——銀幕。聽眾如配備合適的數(shù)碼收音機,可在銀幕上收看各類如新聞、天氣、交通和歌曲的資訊等。
在新技術飛速發(fā)展的今天,廣播媒體人可能更為關心的就是如何用看得見的語言(聲音)把新聞報道稿件中最核心的東西找出來,達到一種“音外畫”的效果,吸引并打動聽眾,我認為以下幾個方面將是努力的方向。
(一)音響典型化
增強廣播新聞視覺化,從廣播特點上看,音響的恰當運用是實現(xiàn)其最好的方法,無論是現(xiàn)場的實況音響,還是以人物語言為表現(xiàn)形式的語言音響,都是能夠真實傳達思想感情、人物性格和現(xiàn)場氣氛的好手段??梢哉f,現(xiàn)今對音響運用是否自如,成為檢驗當代廣播記者是否合格的一個重要標準。
如今,在各家廣播電臺日常報道中,錄音報道所占的比例越來越大;在各大廣播評獎中,純文字的廣播作品已經(jīng)很難見到。“無響不獎”已從側面說明音響在廣播中的重要性。在此方面,2007年廣播特寫《沙窩人家》就是一個不錯的范例。
由通遼往西南,車一頭就扎進了沙地,風推著被車卷起的滾滾黃沙,張揚彌漫。(風聲,車聲)遠遠看著還平緩的科爾沁沙地,車子一走進去就上下顛簸,馬達氣喘吁吁。(車聲背景音)沙窩里,走,再走,風推車,車揚沙。
【風聲,揚起
從被沙子打得斑駁陸離的路牌上,我們知道這一帶是通遼市奈曼旗白音塔拉鎮(zhèn)。
【風吹動沙子從話筒前滾過聲
白音塔拉,沒有路,只有沙,沙子占據(jù)著所有地方,高低錯落,百轉千回。
孤零零的一處人家把我們吸引到門前。
【腳步聲,雞叫聲,敲門聲,記者采訪錄音
記者:“喂,有人嗎?你好,哎,老鄉(xiāng)你好,你好!我們是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記者,想采訪一下你行嗎?”
老鄉(xiāng):“好!”
【開門聲
從本篇廣播特寫中,我們看到了廣播音響運用的幾個特點:1.典型音響表現(xiàn)主題。文章開篇及后續(xù)都突出了風、沙的聲音,并沒有運用更多其他的聲音去削弱風沙聲,做到了讓典型音響直接表現(xiàn)主題;2.音響帶動主題。音響的作用不僅是烘托氣氛,很多時候能直接切入主題,如本文中的“(出腳步聲,雞叫聲,敲門聲,記者采訪錄音)記者:‘喂,有人嗎?你好……”自然切入主題,把聽眾帶進現(xiàn)場,而在新聞報道中這種作用可以說無處不在,有時勝過語言;3.以語言音響突出特色。每一個采訪對象都有特定的身份和成長環(huán)境,就像每一個活生生的人。我們在運用語言音響中一定要有“一聽就不是別人”的要求,這樣的音響才能發(fā)揮增色的作用,也才能真正形成視覺化效果。
(二)語言生活化
廣播新聞語言相比文字報道或電視新聞,更應該突出其風格化。風格化會更容易體現(xiàn)其獨特視角、不一樣的觀察、差異化的細節(jié)、個性化的表達,可以使得新聞鮮明地打上風格化烙印,從而形成獨特的視覺化效果。廣播新聞是說新聞給受眾聽,與寫文字和播畫面給受眾看都有著極大的區(qū)別,尤其是在新媒體日新月異發(fā)展的今天,依靠語言生存的廣播媒體更應該不斷錘煉出廣播新聞語言的個性化特征。廣播新聞語言更應該來自生活、來自身邊,更通俗,只有這樣才能更有親切感,容易產(chǎn)生視覺化效果。因此廣播新聞語言的風格化說到底則是“廣播化”“生活化”。
1. 廣播新聞口語化是視覺化增強途徑
口語化的新聞語言表達方式使受眾與靜態(tài)的新聞之間有了一種潛在的交流感,而這種交流感是新聞視覺化的另一種表現(xiàn)形式,即新聞播報人語氣平易、態(tài)度平和地告知受眾。他不同于宣講、播報,而是一種講述,是生活中實實在在的溝通;貼近生活,容易產(chǎn)生視覺化感受,口語化的這種視覺感受使得“說新聞”這一表現(xiàn)形式依然大行其道。對廣播新聞人來說,這是個性、風格乃至生存的根本。
2. 廣播新聞通俗化是視覺化的有效載體
新聞作品給受眾的第一印象一般源于記者表述事實的方式,因而表達方式的選擇關系到新聞的可讀性。讓受眾一讀就懂、一看就明的表達方式,無疑是通俗化要達到的目的。研究表明,科技新聞是最不容易產(chǎn)生視覺化的新聞形式,其生澀的詞匯、與實際生活大相徑庭的表達方式,都使得受眾在聆聽的時候難以形成視覺化片段。讓生僻的內(nèi)容變?yōu)槭鼙娚磉叺墓适?,這是廣播新聞表達所要錘煉的內(nèi)容。避開專業(yè)術語,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引起受眾的興趣,這正是新聞語言通俗化的表現(xiàn)。許多有經(jīng)驗的新聞記者,總是能把大家陌生的事件、陌生的詞匯,用家長里短式的語言告訴大家,這就是廣播新聞采寫的功力。
(三)新聞故事化是廣播新聞視覺化的根本
用“講故事”的手法采制新聞,通過故事化的廣播新聞,抓住人們的收聽心理,滿足受眾的收聽需求。近年來,幾乎所有的國內(nèi)媒體都推出了講故事的節(jié)目和板塊,各種新聞學術刊物上也時常能看到此類理論的探討。新聞學界對"新聞故事化創(chuàng)作"的理論探討一般都圍繞新聞故事的懸念設置、場景描寫、細節(jié)展現(xiàn)、對話等手段的運用展開。然而本人認為,故事的關鍵是內(nèi)容構成而非僅僅是表現(xiàn)形式。
1. 新聞視覺化需要樹立平民意識
在廣播新聞創(chuàng)作中,要求作者要有強烈的平民意識,能在紛繁的新聞中捕捉到公眾關心的,具有強烈矛盾沖突的新聞,這可以讓觀眾在情感上產(chǎn)生一種親近感,從而對新聞事實的報道產(chǎn)生視覺化效果,形成認同感。2010年,中央電臺的長消息《小小信用卡 格局大變化》關注了維薩公司對中國銀行卡說“不”這一現(xiàn)象。作品通過普通市民關注到這一事件引發(fā)出行不便,進而抓住新聞的本質即世界金融格局的變化。以公眾身邊的使用信用卡不方便的故事,展現(xiàn)了一場沒有硝煙的金融戰(zhàn)爭。
2. 新聞視覺化需要善于把握情節(jié),展示細節(jié)
廣播新聞報道故事化創(chuàng)作就是把某些新聞話題用故事化、情節(jié)化、細節(jié)化的廣播語言描述出來,既有生動鮮活的紀實性、可聽性,又有真人真事所揭示的啟示性、示范性。聽眾在收聽故事的過程中能夠有一種新鮮感、好奇感,能有興趣地把節(jié)目聽下去。獲得2010年中國新聞獎一等獎的作品《玉樹地震:無論你在哪里,我都要找到你》是一個不到十分鐘的廣播專題,通篇都是細節(jié)描寫,作者深入玉樹抗震第一線,采制了豐富的音響。玉樹地震中搜救犬的搜救、機械破碎樓板的緊張,搜救隊員的喊話、現(xiàn)場的緊張氣氛……打動人心的力量,讓人欲罷不能,如臨其境。
所有這些新聞故事情節(jié),就是新聞視覺化的有力保障;也只有具有情節(jié)化的內(nèi)容才更容易讓聽覺的片段更為集中,延展成為視覺意象,展示在腦海中。挖掘人物的內(nèi)心情感,刻畫人物的個性,這些都有助于廣播新聞的視覺化體現(xiàn)。
廣播新聞的視覺化在今天也面對著眾多新銳媒體的挑戰(zhàn),尤其是網(wǎng)絡媒體中很多新聞就是家長里短的故事。廣播新聞如何借鑒和學習,把握受眾需求的變化,不斷延展廣播新聞視覺化的發(fā)展空間,這可能是廣播新聞未來將要面對的挑戰(zhàn)。
(作者單位: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對港澳節(jié)目中心)
(本文編輯:劉浩三)
參考文獻
1.曹潞 吳漫 《廣播新聞業(yè)務》,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5月第4版。
2.曹仁義《實用新聞廣播學》,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0年3月第1版。
3.戴振雯《論新聞報道的故事化寫作》,載于《新聞世界》2009年第12期。
4.陳喆 薛國林《簡論穆青的新聞視覺化理論》,載于《當代傳播》201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