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曉彬
【摘要】大學文化是一所大學的靈魂,是大學存在和發(fā)展的核心。在了解大學文化意義的基礎上,本文立足于我國大學文化建設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積極探索有益于我國大學文化建設健康發(fā)展的對策。
【關鍵詞】大學文化建設 意義 問題 對策
大學文化是學校生存和發(fā)展的根基和靈魂,是衡量一所高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尺度。目前,我國對于大學文化建設的探索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文化建設過程中,難免會有缺陷和不足,如何克服,怎樣避免,是擺在高等教育研究人員和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發(fā)展大學文化的意義
(一)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核心競爭力
大學文化是大學的根基和靈魂,是大學最核心的競爭力。大學文化,內化于大學的辦學理念、規(guī)章制度、建筑風格等各方面,并通過大學的精神、制度和物質文化表現(xiàn)出來。大學精神文化能夠為學生提供正確的思想引導和情感熏陶,起到團結、凝聚、鼓舞人心的作用;大學制度文化,則能夠對師生起到制約、導向和教育作用;大學物質文化是大學在長期發(fā)展過程中形成的外在的、顯性的物化文化,是現(xiàn)代高效綜合競爭力的重要標志。積極健康的大學文化,對于增強大學的核心競爭力具有重要作用。
(二)大學文化有利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大學文化對于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作用。好的大學文化,能夠對學生的成長起著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作用,使學生在掌握良好技能的同時,也積累下深厚的文化底蘊和開闊的文化視野,有助于其思想道德素質和文化素質的提高。
(三)大學文化有利于提高學校的影響力
大學文化的影響力主要通過以下兩方面體現(xiàn):一方面,大學通過文化去培養(yǎng)人,塑造了不同專業(yè)的人才,滿足了社會各個方面的需要,從而擴大了其社會影響力;另一方面,大學文化繼承傳統(tǒng)而又不失創(chuàng)新,其開放的辦學模式通過文化傳播,引領社會文化健康發(fā)展,影響著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和演變。新時期,大學文化對于提升學校影響力的作用體現(xiàn)的越來越明顯。
二、大學文化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理念缺失
隨著市場經(jīng)濟在我國的建立,急功近利思想蔓延,許多大學出現(xiàn)了大學理念缺失的現(xiàn)象。大學理念的缺失主要有以下體現(xiàn):一方面,大學的辦學理念趨于形式化與空洞化;另一方面,功利思想嚴重侵蝕著大學的校風、學風建設。部分學校領導、教師只考慮如何發(fā)表更多的論文、申請更多的課題,學術研究只重數(shù)量,不重質量;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質變味,部分學生為了應付考試,甚至不惜作弊。從長遠來看,這種大學理念的缺失,對大學的發(fā)展極為不利。
(二)大學文化建設重物質,輕精神
在學校的綠化、美化問題上,許多學校舍得出巨資、下大力氣來搞校園建設。高校領導在加強物質文化建設的同時,忽視了學校隱性文化的建設。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校物質文化的建設是實實在在的,它看得見,摸得著。而與之相對的大學精神文化,則是不實在的,是虛幻的、空洞的。精神文化建設是一個循序漸進,長期的過程,其評價標準也不如校園物質文化那樣直接、明確。所以校領導都不愿在精神文化上投入過多的精力和時間。這種趨功利、重物質、輕精神的文化建設模式,不僅會影響其他方面的正常建設,而且會導致學校整體建設的不和諧,這樣的大學文化是不完整的。
(三)大學制度層面行政色彩濃厚
我國大學的制度文化由于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具有深厚的傳統(tǒng)文化的特質。主要表現(xiàn)為行政部門過多過繁、可有可無的行政人員數(shù)量龐大、行政權力高于學術權力。學者劉獻君提到,“現(xiàn)在許多高校里,人們普遍缺乏一種對科學與學術的敬畏之心和虔誠之心,取而代之的是對行政權威的羨慕。”大學制度濃厚的行政色彩與其在社會改革發(fā)展中應發(fā)揮的作用相差甚遠,它不僅禁錮了學術自由,也助長了不正之風的盛行,從根本上與大學精神相背離,其對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三、大學文化建設的對策
(一)大學物質文化建設要講求實效性
大學物質文化建設,應建立在學校歷史發(fā)展的基礎之上,要以科學的眼光和態(tài)度來審視,力爭形成學校的特色物質文化。這種文化,既要有一定的內涵又不失其高雅,避免流于形式,從而使其真正具有感染和育人的作用,切實使師生能從學校的物質文化中受益。也就是說,學校的物質文化創(chuàng)設,應當集思想性、情感性、藝術性于一體,既要有整體的統(tǒng)籌安排,又要注重局部的精雕細刻,讓每一處都起到潛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二)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并重,尤其加強大學精神文化建設
大學精神文化的作用,不言而喻,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和靈魂。各高校領導者在大力發(fā)展物質文化的同時,不應因校園精神文化建設的持久性特征而忽視其發(fā)展。作為一種非實體性的精神文化,它以其特有的精神特質賦予學校以“個性魅力”,使生活其中的每個校園人都深受影響,以共同的價值規(guī)范折射出學校成員的目標追求、價值體系和行為模式——精神風貌,凸顯現(xiàn)出凝聚力、耐力、戰(zhàn)斗力等精神的核心內容。業(yè)已形成的校園精神,對教師、學生都會產生積極影響,這種特有的內在潛力會激發(fā)后人奮發(fā)前行。
(三)大學制度文化要注重人文性特征
大學制度文化具有規(guī)范性、強制性和穩(wěn)定性的特點。所謂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校園制度的存在是學校管理規(guī)范化、科學化的標志。然而,作為一種制度,其剛性的準則又難免會給管理對象帶來傷害。如何解決剛性與人性的矛盾?首先,應該從制定制度的目的入手,制度的目的,不是“管人”而是發(fā)展人,要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為準則。第二,大學制度的制定應該有老師學生的民主參與,那樣制度在運行過程中,才會有說服力。最后,要特別重視對制度剛性結果的補救措施,這種補救不是要推翻結果或者制度本身,而是要注意工作程序的透明化,時刻考慮到被管者的感受與想法,使制度具有人文性,從而增強學校領導、教師和學生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