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玥
【摘要】中西方國家存在著很大的文化差異,隱私觀的不同就是這些文化差異的表現(xiàn)之一,了解中西隱私觀的差異對于我們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通過對列舉差異性的表現(xiàn)以及分析差異的原因,旨在充分認識中西方文化的基礎(chǔ)上,更好地進行中西文化交流。
【關(guān)鍵詞】中西方隱私觀 差異 原因
隱私,在西方社會中普遍存在。英語中有這樣一句諺語:“A man' s home is his castle.”意思是說一個人的家未經(jīng)許可不得進入,是神圣不容侵犯的地方。個人的事也是如此,不想被人知道,更不想受到外界的干預。但在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中并沒有隱私這個詞,體現(xiàn)了中國社會與西方國家不同的文化主題。鑒于中西方國家對于隱私觀的不同看法,使得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產(chǎn)生許多誤解與矛盾。這就要求我們,與外國朋友交往時,互相尊重對方的文化,尤其是隱私觀。因此,我們從以下幾方面來淺析中西方文化中關(guān)于隱私觀的差異。
一、 隱私觀的不同表現(xiàn)
(一)禮貌
禮貌同隱私的關(guān)系在英漢語言文化中有著不同的區(qū)別。在中國人看來,詢問對方的年齡、婚姻、收入等是對他人的關(guān)心,是禮貌的行為。如中國人在街上相遇,常會問道“你吃了嗎?”“你去哪里?”這對于我們來說是一種司空見慣的事,更被我們視為見面打招呼的禮貌行為。但在英美人看來,這些有關(guān)家庭、個人一些情況的話題關(guān)涉到個人隱私問題,屬于不宜話題或禁忌話題,不應該在談話中提到,否則會使對方尷尬,阻礙交談的繼續(xù)。從中學至今,外教的口語課堂上,學生們百問不厭的話題就是“你結(jié)婚了嗎?”“你今年多大了?”縱使我們知道這對于外國人來說都是“secret”,但是出于強烈的好奇心以及我們自認為的關(guān)心總是一個接一個的探知外教的“secret”。因為我們覺得,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談論的問題,稱不上是隱私,卻不知,對于英美人而言,則認為自己的隱私遭到了別人的無禮干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式的禮貌原則與西方有著本質(zhì)上的區(qū)別。
(二)工資
中國人喜歡問的另一個問題是“你每個月掙多少錢?”“你這個房子多少錢?”但在西方社會,即使父母子女也可能并不了解具體的工資數(shù)額,這并不等于說他們的家庭很孤立,而是表示一個人的“隱私”和“獨立”。但是,他們也并不是不談及工資。
(三)空間
中國人習慣以圍墻為界,用圍墻來保護自己的領(lǐng)域,本質(zhì)上講,是對群體隱私的一種維護。美國人一般有很強的空間領(lǐng)域感和個人私密感。美國人對家宅、單位、學校與其接壤的鄰居間的界限意識十分敏感,不經(jīng)允許他們絕不進入別人的領(lǐng)地。財富越多,也就代表著隱私越大,空間也似乎就越大。在他們看來,空間與隱私的關(guān)系是成正比的。在中國家庭中,門對隱私的用途就沒有那么重要了,如果孩子把自己關(guān)在門里,父母則會強迫他們把門打開,通常會懷疑孩子在門里做些不好的事情。親友來訪敲門未開時,講究禮貌的人則會推門,如被推開,就徑直進入,小心探問。當推不開房門時,就會有人在門外大聲呼喊主人的名字。關(guān)系親近的,常常不敲門就進入,這在中國是很平常的事。在美國,如果門敞開著就意味著一種邀請,你這時便可輕輕敲門以示對辦公室主人的尊重,隨后自然地就會受歡迎。
(四)年齡
中國人并不害怕提及年齡,“老”象征著經(jīng)驗豐富、知識淵博,應該得到年青一代的尊敬與認可。而西方社會是激烈競爭的社會,是個人奮斗的社會。人老了就意味著從社會競爭的舞臺上退了下來,對女性來說,“老”還意味著個人魅力的喪失,這對他們來說是件既悲哀又無可奈何的事情,而且老人的獨立意識很強,有一種不服老的自尊心。因此,西方人尤其是女性不情愿與人談及年齡。在公交車上,你很容易看到年老的人給其他有需要的人讓座,同時,如果你幫助年長者也會遭致對方的反感。一位外國游客看見一位年輕人幫助一位身強力壯但看上去年紀偏大的人推車時,他對這樣的事迷惑不解,認為年輕人的行為是在歧視別人,侵犯了人權(quán)。
來過中國的歐洲人常說“中國人沒有隱私可言”,中國不是沒有隱私,只是不像美國人那樣把個人感情溢于言表。
二、 差異的原因
中美隱私觀差異的原因主要是由文化價值觀和道德觀的不同。從古至今中國都主張凡事以國家、社會和家庭利益為重,個人利益必須服從國家、社會和家庭的利益。另外,傳統(tǒng)儒家思想教導我們:要重視人與人之間彼此關(guān)照和愛護。所以父母過問子女的交友、婚姻,在日常交往中彼此問寒問暖,過問生活中的私事,就是很自然的事。西方社會強調(diào)個人主義的價值取向,倡導獨立和自由。他們認為沒有隱私,就很難進行獨立的思考,難以逃避政府以及社會的壓力。隱私與個人自由、個人創(chuàng)造性和獨立性密切不可分割。在他們看來,沒有隱私,就不可能有自由的社會。
這種差異的產(chǎn)生還源于國家制度及法律保護程度的不同。中國封建制度束縛了人的個性解放和個體思想的自由發(fā)展。同時,中國法律對隱私權(quán)利的保護也相對滯后,這些都是阻礙中國隱私觀念發(fā)展的重要因素。然而,西方國家自由平等的政治制度和強有力的司法維護,都為隱私權(quán)利的形成提供了平臺。
三、小結(jié)
現(xiàn)在,隱私問題已經(jīng)得到不同國別不同種族人們的普遍重視。對于一名對外漢語教育者而言,我們要加強對于西方文化及價值觀的了解,這不僅使我們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好的交流,減少誤解與摩擦,同時也有利于我們因材施教,更好地進行對外漢語教學。
【參考文獻】
[1]王福祥,吳漢櫻. 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4.
[2]周慧. 淺析中西方隱私觀的差異[J].長春: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09(9).
[3]袁自聰. 中美隱私觀比較[J].安徽:安徽警官職業(yè)學院學報,2004.
[4]張夢. 中美兩國文化中的隱私觀念[J].河南: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