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洪梅
Stlye 1:制作簡易教具,動手實踐探究
在初中地理教材中,“地球和地圖”一章內容比較抽象,初一學生活動范圍小,社會經(jīng)歷不足,空間想象和思維能力有限,僅憑借幾幅平面圖,很難將這一章節(jié)內容吃透。在教學中也曾采用過先進的“教學武器”——利用多媒體播放三維動畫演示進行教學,結果課上熱熱鬧鬧,課下難見實效。究其原因,利用多媒體課件雖然能吸引學生的眼球,但是“精彩的動畫”還要在學生的腦海里進行重新構建。否則,學生仍在“虛擬世界”里遨游,對于新知的構建無異于“走馬觀花”。
那么,怎樣改變這種在虛擬環(huán)境下學習的狀況,使學生獲得完整的認知過程?新課程標準提出 :“要指導學生開展觀察、實踐、探究和研究活動,轉變學生機械模仿、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而富有個性地學習”。根據(jù)這一教學理念,可借助身邊的材料,為學生“量身定做”幾個自制教具(如圖1、圖2、圖3)。
這些簡易的自制教具成為實驗探究活動課的“教學武器”,讓無形的東西形象化,還原學生一個真實再現(xiàn)的學習場景。這樣,有了實物的呈現(xiàn),學生對地理事物形成全方位的認識和觀察,通過動手操作,實踐中有章可循、有據(jù)可依,可在課堂上大顯身手。
Stlye 2:整合課程資源,創(chuàng)設情境探究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學生對一眼就能看到的東西是不感興趣的,但對藏在后面的奧妙卻很有興趣?!苯滩闹械氖吕蛢热?、事件的背景等一般都平鋪直敘,缺乏生活氣息,如果對其大膽創(chuàng)新,賦予學生密切相關的生活情景和鮮活事例,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學生的思維,而且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掌握知識,并使教學內容具有強烈的教育意義。
現(xiàn)實、有趣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容易激活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和地理知識,激發(fā)學生學習愿望。一個好的問題情境是“探究活動”實施的關鍵。這就要求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教材,融入自己的科學精神和智慧,對教材知識進行教學重組和整合,選取更好的內容對教材進行深加工,設計出鮮活而豐富的課堂,充分有效地將教材知識激活,形成有教學個性的教材知識。在實際教學工作中利用網(wǎng)絡搜集多種教學資源,從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已有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對教材內容進行大膽取舍和整合,精選和創(chuàng)造構成問題情境的材料,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將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探究活動引進課堂。
例Ⅰ:“中東——豐富的石油資源”探究活動
活動準備:動畫課件
探究活動:爭當石油大亨
*探油:如果你是中國某油輪的船長,率領你的船隊要到中東地區(qū)采購石油,你可以到哪些國家采購?
(學生讀中東石油分布圖,找出石油分布地區(qū)和主要的國家)
探究發(fā)現(xiàn):中東地區(qū)的石油主要分布在_________,主要產(chǎn)油國有____________。
*賣油:如果你是船長,你會將采購的石油賣給哪些國家或地區(qū)?找出中東石油外運經(jīng)過的海域及運往的主要國家或地區(qū)。
(學生四人一組,合作探究,小組競答,每答對一個海域就可獲得10分獎勵。)
探究總結:航線一:__________________,運往_______;航線二:___________ ______,運往_______;航線三:__________________,運往_______。
*謀出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用一點就少一點,中東的石油開采完之后,他們的經(jīng)濟出路何在?
傳統(tǒng)的教學,學生只是簡單被動接受知識,其作為被“灌輸者”的自主學習積極性被扼殺,不能發(fā)揮其本身的優(yōu)勢,使課堂氣氛沉悶。本教學活動設計,教師把簡單的自我傳授知識,靈活地組織成全班活動,讓學生置身于特定的環(huán)境中去感知和體驗,可增強學生學習興趣,緩和課堂氣氛,從而達到活躍課堂之目的。新課程倡導教師“用教材教”,而不是簡單的“教教材”,在選取材料時,貼近學生生活、從學生感興趣的材料入手,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探究欲望,拓展探究空間,使學生在“創(chuàng)設情境—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形成科學的學習方法,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的能力。
Stlye 3:構建學科特色,深化圖釋探究
地圖是地理學科中形象、直觀的材料并蘊藏著豐富的地理信息,為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探討交流,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提供了可能。但現(xiàn)實問題是許多學生慣于“師問生答”的做法,提問意識薄弱,這就需要教師為學生的活動營造合適空間,幫助學生學會讀圖析圖,培養(yǎng)用圖的習慣和能力,使學生在大腦中形成地圖表象,做到圖文結合、圖文轉換,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觀察力和想象力,發(fā)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等,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學生讀圖、用圖的能力培養(yǎng)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長期不懈的正確訓練。選擇一種恰當?shù)淖x圖、用圖步驟,循序漸進地加強對學生讀圖、用圖能力的培養(yǎng),才能達到較好效果。為提高學生讀圖能力和地圖應用能力,可在教學中加大對圖釋探究活動的研究,根據(jù)地理識圖探究三部曲“觀察識圖—分析討論—探究創(chuàng)新”的思路,引導學生通過地圖發(fā)現(xiàn)問題,利用地圖把問題引向深入,運用地圖分析解決問題,充分抓住學科特色,讓學生以圖為友,培養(yǎng)其讀圖、識圖的學習習慣,提高讀圖、析圖、用圖的基本技能。
例Ⅱ:“土地資源”探究活動
探究一:讀圖探究——中國土地資源的現(xiàn)狀
■
■
*教師帶領學生讀圖6
(1)讀圖例:有哪幾種類型,類型是否齊全。
(2)讀比例:讀各種類型所占比例,其搭配比例是否合理。
(3)得結論:類型齊全,比例不合理。
*學生自己分析圖7得出結論;教師巡回指導
*交流探究結論: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探究二:繪圖探究——土地利用類型的分布
出示中國地形圖、中國干濕地區(qū)圖。
*教師帶領學生探究分析耕地分布
(1)分析耕地所需的地形和降水條件。
■
(2)畫圖例,在中國空白圖中板畫分布。
(3)得出結論:耕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半濕潤的平原和低緩的丘陵地區(qū)。
*師生合作探究分析林地分布
(1)教師出示林地所需的地形和降水條件。
(2)學生討論分析,師畫圖例,生板圖分布。
(3)得出結論:林地主要分布在東部濕潤的山地。
*學生合作探究分析草地分布
自己畫圖例、板圖分布,得出結論:草地主要分布在西部半干旱的高原、山地地區(qū)。
探究總結:表格(略)——分布不均。
在探究學習中培養(yǎng)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地圖應用能力,焦點是在學生掌握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基礎上,生成發(fā)現(xiàn)地理要素間的內在聯(lián)系,歸納地理規(guī)律的能力,逐步培養(yǎng)其觀察能力、空間思維能力。本節(jié)課問題的設計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并且具有一定的思維含量,是以“圖像導入—問題生成—讀圖探究—討論質疑—圖像總結—鞏固拓展”的學習線索組織內容,寓地圖學習貫穿教學過程始終。運用地圖讓學生學會一圖多思、多圖疊加的方法,引導學生利用地圖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提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思維和歸納思維的能力。其中畫圖練習也能幫助學生提高讀圖能力,在課堂中師生共同畫圖,教師邊講邊畫,使學生非常直觀地了解地理事物變化趨勢,從而加強學生對地理知識的理解、識記、鞏固,學生自己動手繪圖,可提高其讀圖能力和填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