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連文 劉珊珊
在遼寧省遼中縣潘家堡鄉(xiāng)蔡伯街村的一棟普通民房里,住著一位面容慈祥、精神矍鑠的老人,他就是103歲高齡的潘保根老人。作為“百歲壽星”,老人家耳不聾,眼不花,與人談話時口齒清楚,思路清晰;而且腰不彎,背不駝,腿腳利落,每天還堅持到房前屋后的菜園里勞動。前不久,我們慕名專程前往,虛心向潘老討教“養(yǎng)生經”。
去之前就聽人說,老人家喜歡看書,愛講故事。據(jù)老人介紹,小時候上過兩年私塾,后來經常挖點兒山上的草藥走街串巷去賣,換得錢以后,他省吃儉用,總是千方百計擠出錢去買書看。為了看更多的書,他把看完的書再賣給書攤,然后再去買新書看。老人家特別喜歡看歷史方面的書,更被歷史上的神奇人物所感動和激勵。這些書在給他帶來知識的同時也給他帶來很多樂趣。老人家說,他一天不看書就會感覺不自在,感覺心里空蕩蕩的。如今條件好了,除了看書,他每天還堅持收看電視新聞聯(lián)播,使自己的思想跟上形勢。
和很多老年人不同的是,老人家喜歡將自己看到、聽到的精彩故事與人分享。他說,講故事、說笑話也是他長壽的秘訣之一。年輕時走街串巷販賣草藥、山貨時,每到一個地方,他都細心觀察當?shù)氐娘L俗習慣,風土人情,了解當?shù)匕l(fā)生的新鮮事,并編成小故事、笑話,茶余飯后,有機會就說給別人聽。老了之后,他就把故事講給周圍的鄰居和孩子們聽。由于老人家故事講得好,每到傍晚,鄰居和孩子們都會纏上他,讓他講幾段。為了不斷豐富和積累更多的故事素材,潘保根老人還采取以三換一的方法,即老人家講三個,要求聽故事的人中有人給老人家講一個故事,不斷汲取新的素材。
潘保根在給鄉(xiāng)鄰和孩子們講故事的過程中,不僅和周圍的鄰居增進了感情,保持了融洽的關系,還從孩子們身上感受到了青春的氣息。他說只要給孩子們講故事,和孩子們在一起,看著他們甜甜的、嫩里嫩氣的臉,聽著他們快樂的笑聲,他就從心里樂了。
愛看書使潘保根老人擁有了寬廣的胸懷和達觀處事的心態(tài)。年輕時,潘保根曾被日本人抓去當伙夫;1950年妻子去世,給他留下了7個兒女;1962年30歲的二兒子因病去世。這些不幸遭遇,他都付之度外,堅信事情總會好轉的。無論是對家人,還是對鄰居,潘保根都不斤斤計較,遇上別人有困難,都會盡力地給予幫助。他還時常教育晚輩,為人處世要大度大量。當?shù)氐拇迕穸颊f,潘保根老爺爺心態(tài)好,樂觀豁達,樂于助人。
潘保根出生在一個貧苦農家,從小就給地主家放牛。妻子去世后,潘保根獨自撫養(yǎng)7個孩子,他起早貪黑,每天辛苦勞作養(yǎng)活全家人。孩子們長大了,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墒撬⒉灰虼司筒桓苫?。他說,干活就是最好的運動,田園勞動就是最好的鍛煉。他還堅持用自己的親身經歷,教育和鼓勵孩子們要勤勞,要自力更生。
現(xiàn)在老人家還堅持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動手收拾房間,堅持每天下地勞作,不肯有絲毫懈怠。老人家最喜歡種菜,松土、澆水、施肥,樣樣在行,把菜園照料得井井有條。即使是雨天,他也要打著傘到菜園里走走,拔拔草。除此之外,老人還堅持每天晚餐后到周圍散步半小時,冬天,孩子們不讓他出門,他就在家里走,從不間斷。
年紀大了,老人家對睡眠更加注意,很有規(guī)律,每天晚上9點左右上床,第二天早上6點左右起床,中午小睡片刻。
在飲食上,老人家從不挑食,粗糧細糧、葷菜素菜樣樣都吃,尤其是在餐次時間安排和食量上都十分注意,堅持做到定時定量,絕不因為有可口的菜肴或家人團聚就暴飲暴食。除了早餐以面食為主外,中晚餐各吃一大碗米飯,兩餐之間,老人還會加上一點零食。外出打工的子孫回家,總是會給老人家捎上一些好吃的點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