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洋
對于獨生子女來說,如何看待和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guān)系顯得尤為重要,深刻理解《弟子規(guī)》中的教誨,有助于幫助孩子糾正“以自我為中心”的慣性思維。那么,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凡取與,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弟子規(guī)》)。這句話的意思是:凡是跟別人有財務上的來往都應該分清楚,給別人的不要吝嗇,拿別人的不要貪多;有事情要拜托給他人的,要首先問問自己愿不愿意,如果自己都不愿意做的就不要強加給別人。
和家長朋友的交流中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孩子把家人對自己的關(guān)心當作理所當然,自己卻不愿意為他人付出。其實,孩子善解人意的性情和慷慨大度的胸襟是需要家長來引導的。這里和大家分享教育孩子需要注意的3個方面:
第一,少索取,多奉獻
孩子很小的時候,容易從數(shù)量上算計自己的得失?!笆裁词裁春脰|西,老師給他3個給我倆?!边@種不平衡心理的及時調(diào)適,有助于幫助孩子營造健康的心理環(huán)境。給寶貝講孔融讓梨的故事就是個不錯的選擇,主動承讓可以得到別人的尊重,即使沒有人看到,那也是自己做了該做的事。有了這樣的意識,孩子就不會為小的得失而斤斤計較了。“比”也不是洪水猛獸、絕對禁止,例如家長可以引導孩子,比比誰為班級的貢獻大,誰和別人分享的東西多,等等。這樣的“比較”,會激發(fā)孩子“少索取,多奉獻”的熱情。
第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有事情需要他人幫忙代勞,一般有兩種情況:一是自己能力所不能達到,沒時間、不會方法、分身乏術(shù)等;一是由于沒好處、掉身份、沒興趣,即使有時間、有能力也懶得做的。如果是前者,有情可原;如果是后者,實在是不應該。孩子可以自己完成的小事兒,很可能由于思想上的怠惰而寄希望于家長代勞,這時家長朋友就要及時辨別是孩子“不能”還是“不為”,如果是“能而不為”的請求,家長不應姑息縱容。幾次“拒絕”就會使孩子張口求別人之前,先考慮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第三,交友法寶,換位思考
孩子的發(fā)展,情商與智商同等重要。即使畢業(yè)于名牌大學,如果不能成為一個周圍人喜歡的人,那么,要想有很大的作為是不可能的。因此,各位家長朋友不要忽視孩子情商的培養(yǎng)!如何讓寶貝在同齡人中有好的人際關(guān)系,優(yōu)秀而不遭人嫉,這需要一個交友法寶——換位思考。
平日里,家長遇事不要急躁,應靜下心來多問孩子 “如果我是他(她),我是什么感受?”當然,如果條件允許,不妨找一天時間,和孩子約定好“角色互換”,讓孩子當一天家長,讓其感受一下大人的不易。有換位思考能力的孩子通常是家長眼中懂事的好孩子,也會是同齡人中的核心領(lǐng)袖。
《弟子規(guī)》不但規(guī)約人的品質(zhì)、教人明白事理,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提高情商的行為準則?!胺踩∨c,貴分曉;與宜多,取宜少;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笨梢钥醋魇呛⒆犹岣咔樯痰牡谝徊?,家長朋友不可小視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