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南
費麗爾去世后的聲譽多少是建立在1953年錄制的馬勒《大地之歌》上的。此時,她已經(jīng)身患絕癥,在和指揮大師布魯諾·瓦爾特合作后不久即撒手人寰,年僅41歲。這張唱片成了費麗爾的絕唱,雖是單聲道錄音(音質(zhì)現(xiàn)在聽來,肯定不盡如人意),但它在樂迷的心中,卻享有至高無上的地位。當然,其中費麗爾如臨終的天鵝,哀婉動人的演唱是一個原因,被神化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費麗爾容貌端正,儀態(tài)高貴,而在事業(yè)如日中天的時候英年早逝,的確令人扼腕嘆息。
從我們現(xiàn)在的角度來看,費麗爾是明星,但似乎又不是。明星的地位并沒有給她帶來多少財富,費麗爾去世的時候,身邊的遺產(chǎn)只有區(qū)區(qū)1萬多英鎊,遠不符合她明星的身份。但在費麗爾眾多的崇拜者中,她儼然又是一個女王般尊貴的人物。在“發(fā)燒”唱片風靡的90年代。樂迷對她的這張單聲道的《大地之歌》卻趨之若騖,也說明了優(yōu)秀的藝術不會真的沒有市場。嚴格來說,費麗爾在28歲的時候,才開始正規(guī)學習聲樂,經(jīng)歷了從業(yè)余走向?qū)I(yè)的路程,費麗爾其實是個天才型歌唱家,并非所謂的大器晚成,是與生俱來的天賦彌補了她在聲樂學習上的滯后。費麗爾真正的舞臺生涯只有10年,曲目也不多,歌劇只演出過《奧菲歐與尤麗迪茜》和《盧克萊修受辱記》,但就是這些不多的曲目卻奠定了她的地位,這有些像指揮大師卡洛斯·克萊伯,區(qū)區(qū)幾張唱片,大師的地位就不可撼動,可見寧缺毋濫才是藝術之道。當然,費麗爾有些特殊,如果不是英年早逝,她會留下更多的唱片。
費麗爾于1912年生于英國西北部的蘭開夏郡。父親是位音樂教師、圣樂歌手,因為家庭濃郁的音樂環(huán)境,費麗爾從小在母親的管束下學習鋼琴。但因家境不佳,費麗爾14歲就輟學到郵政局當電話接線員,不過,她仍然堅持學習鋼琴。23歲時,費麗爾結(jié)婚后搬到卡萊爾市,以教授鋼琴為生。為了打發(fā)時間,也偶爾唱唱歌。在丈夫的鼓勵下,她毅然參加了1937年卡萊爾市的音樂比賽,獲得鋼琴與歌唱兩項大獎,她那漂亮的嗓音立即引起人們的興趣。于是,她決心從事聲樂。費麗爾首次職業(yè)性演唱是在阿斯帕特利亞的哈奧斯特音樂節(jié)上。1940年,為了提高歌唱水平,費麗爾正式開始隨當?shù)馗璩處煿J森學習聲樂。循序漸進地學了不少曲目,如普塞爾的歌曲、巴赫的《B小調(diào)彌撒》、《馬太受難曲》、《約翰受難曲》等唱段。因為參加了幾項比賽并且得了大獎,終于讓指揮家薩金特和巴比羅利發(fā)現(xiàn)了她的才華。兩年后,在英國著名指揮家薩爾金的提議下,費麗爾到倫敦碰運氣,她的首次表演是在一次午餐音樂會上,用英文演唱了勃拉姆斯、舒伯特和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同時,繼續(xù)隨格林德伯恩歌劇院男中音亨德森繼續(xù)深造。1943年5月1了日在威斯敏斯特大教堂,費麗爾參加演出了亨德爾的神劇《彌賽亞》,在座的作曲家布里頓聽后大加贊賞,日后為她量身定做了歌劇《盧克萊修受辱記》。這是一部小型的室內(nèi)歌劇,樂隊只有12個人,演員也只有8人,是一部有著實驗風格的現(xiàn)代歌劇。1946年,布里頓的歌劇《盧克萊修受辱記》初演于格林德伯恩音樂節(jié)。費麗爾飾唱盧克萊修一角,歌劇的首演取得了很大的社會反響。此時費麗爾已經(jīng)成了英國最優(yōu)秀的歌唱家,開始聲譽鵲起。
此后,她赴愛丁堡、阿姆斯特丹等地演唱,同時擴大曲目,開始學唱德奧藝術歌曲,對馬勒的藝術歌曲尤為喜愛。翌年,她應邀在1947年愛丁堡音樂節(jié)上聯(lián)同維也納愛樂樂團和布魯諾·瓦爾特演出馬勒的《大地之歌》。那一次傳奇性的演出,使得指揮家克倫佩勒也極力邀請費麗爾合作馬勒的另一部作品《亡兒悼歌》。此外,她還在歐美演唱馬勒的《亡兒悼歌》、《呂克特歌曲集》等,并將一些英國民歌介紹給世界其他地區(qū)的音樂會聽眾。
1947年,因為格林德伯恩音樂節(jié)的總監(jiān)魯?shù)婪蛸e恩的推薦,費麗爾和瓦爾特開始合作,在這一年的愛丁堡音樂節(jié)上首度演唱了《大地之歌》。瓦爾特原本對她有點疑慮,但聽完她的試唱后就認定她是當代最偉大的歌唱家。在演出接近尾聲的時候,費麗爾因為情緒失控流淚到哽咽而無法唱出最后一句歌詞。此時的費麗爾已經(jīng)知道自己罹患了癌癥,此時此刻,因為觸景生情,讓她情不自禁。正當費麗爾的歌唱事業(yè)處于鼎盛時期,因病被迫中斷了1951年的巡回演出。瓦爾特、巴比羅利等人曾鼓勵她多唱歌劇,可是,她重病在身,力不從心。指揮大師卡拉揚曾聽她演唱“羔羊經(jīng)”(巴赫《B小調(diào)彌撒》第24段)而被感動得流淚,曾特邀她參與1952年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演出瓦格納的《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但她由于病重而謝絕了。1952年,她的病情加重,往往必須上午接受治療,晚上才能登臺演唱。1953年,在巴比羅利的邀請下,她參加了在皇家歌劇院上演新制作的英文版的《奧菲歐與尤麗狄茜》,飾唱奧菲歐一角。演出的時候,她的雙腿已經(jīng)不聽使喚,但她仍然強忍著疼痛一直撐到終場。不幸的是,她只演了2場,演出結(jié)束之后,她被救護車送往醫(yī)院然而從此之后就永遠告別了舞臺,同年10月8日癌癥奪去了她的生命,結(jié)束了她短暫的歌唱事業(yè)。
費麗爾雖然曲目不多,但她獨特的樸素平緩、飽滿渾厚的音色,讓人一聽就能知道這是費麗爾的聲音。尤其是她演唱馬勒的作品,至今尚無出其右者,費麗爾的音區(qū)其實更接近女中音,她聲音最大的特點是像一塊磁鐵那樣,能牢牢地滲入聽者的心靈,而不像很多歌手只重視表面的絢爛,這也是藝術家和明星歌手的區(qū)別。
其實早在10年前,DECCA公司就已經(jīng)出版過10張一套的《費麗爾演唱專輯》,收錄了費麗爾演唱的格魯克、普塞爾、舒伯特、舒曼、勃拉姆斯、馬勒等人的作品。2012年是費麗爾100歲誕辰紀念,DECCA除了推出她的錄音全集外,又增加了CD和DVD的特別組合,使得全集的碟片達到15張。DVD主要是一份首度由法國拍攝的費麗爾紀錄片,紀錄片導演很用心地找到許多珍貴的影片,包括費麗爾居家的影片和照片,還有許多新發(fā)掘出來的珍貴畫面資料。在這些珍貴畫面數(shù)據(jù)之間,則穿插了費麗爾經(jīng)典的演唱錄像,其中有許多也是首度發(fā)行,包括一份罕見的采訪錄音。本片的導演將這些珍貴的數(shù)據(jù)按照編年的方式,總共分成13個章節(jié),從費麗爾平凡的出身開始,到在倫敦發(fā)展歌唱事業(yè),最后登上科文特皇家歌劇院的輝煌巔峰。
這是一套絕對值得收藏的費麗爾的全集,對研究聲樂的人來說,這是一份難得的費麗爾歌唱史料,而對于樂迷來說,費麗爾的唱片無疑是唱片架上的珍藏。